徐亭亭 卜祥東 田慶全 王 晶
(1.東北石油大學a.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b.數學與統計學院;2.中國石油大慶石化公司)
超短半徑水平井是指曲率半徑比常規的短曲率水平井更短的一種水平井,該技術能夠在一個儲層平面鉆出多個超短半徑水平井眼,是提高低滲透油藏經濟開采的重要手段,目前已在全球范圍廣泛應用[1~4]。
對于超短半徑水平井井下工具力學分析研究較早的學者是帥?。?]、蘇義腦[6]等,他們均將鉸看作平面鉸,建立鉸接式鉆具的二維模型,并對鉸鏈處的受力情況進行了分析。 張彬奇等對超短半徑水平井完井工具進行研究,設計了浮式柔性引鞋、柔性盲管及柔性篩管等配套柔性完井工具[7]。一些學者對水力噴射鉆進超短半徑水平井技術中的轉向器及其轉向機理開展了研究[8~11]。 王智鋒等針對水力噴射鉆進超短半徑水平井技術中鉆孔直徑與鉆孔深度間的矛盾問題,開展了超短半徑水平井鉆頭噴嘴多相流規律分析[12]。 LI J B等給出了超短半徑水平井旋轉多孔射流鉆頭自進力的計算模型[13]。 馬東軍等提出高壓軟管段壓耗計算公式,建立了較為完整的超短半徑水平井循環系統壓耗計算模型[14]。 楊洪波等采用理論分析和數值模擬相結合的方法對超短半徑水平井柔性鉆具力學和安全性進行分析,并構建了受力和變形的平衡方程式[15]。
綜上所述,學者們對于超短半徑水平井機械式含鉸柔性鉆井工具的力學分析研究較少,而柔性鉆井工具多段鉸接,其力學分析既涉及鉸引起的機構和結構之間的相互轉化,又涉及柔性鉆柱與外管之間的隨機多向接觸。 為此,筆者開展了外管內含鉸柔性鉆柱接觸非線性問題研究。
含鉸柔性鉆井工具如圖1所示。 單節柔性鉆柱結構如圖2所示,由圖2可知,球頭柱鍵位于上球桿凹槽內,構成萬向鉸接結構,凹槽和球頭柱鍵的尺寸決定了柔性鉆柱兩節之間的相對轉角。

圖1 含鉸柔性鉆井工具

圖2 單節柔性鉆柱結構示意圖
假設條件:
a. 將柔性鉆柱各部件簡化為相應截面的梁;
b. 將上球座、球頭柱鍵和下球桿的連接簡化為萬向節連接(相對轉動度數可控);
c. 不考慮鉸連接的接觸摩擦和鉸間隙,將其視為理想鉸。
簡化后的結構如圖3所示,鉸位于截面S2和截面S3之間。

圖3 簡化后的單節柔性鉆柱結構示意圖
為研究超短半徑水平井水平鉆進過程中含鉸柔性鉆柱的受力變形狀態和載荷傳遞情況,取豎直段長度為5 m、造斜段曲率半徑3.2 m、水平段長度5 m、 模型總長15 m的柔性鉆柱及其外管為研究對象,柔性鉆柱和外管的彈性模量為210 GPa、泊松比0.3、密度7 850 kg/m3,外管的外徑110 mm、內徑95 mm,柔性鉆柱與外管的摩擦系數取0.1,邊界條件為:外管全約束,柔性鉆柱上端約束橫向線位移,柔性鉆柱下端約束線位移和扭轉方向的角位移,柔性鉆柱與外管之間為接觸摩擦邊界,柔性鉆柱承受自重、2 000 N·m的扭矩T和40 kN的軸向力F, 外管內柔性鉆柱力學模型如圖4所示。

圖4 外管內柔性鉆柱力學模型
根據柔性鉆柱的結構特點,采用有限單元法將桿柱離散為鐵摩辛柯梁單元,將鉸離散為萬向節連接單元, 萬向節連接單元有兩個重合的節點,且有兩個相對轉動自由度,可實現“萬向轉動”連接。 圖5給出了單元幾何和節點位置,節點I和節點J的位置重合,兩節點處均需要定義局部直角坐標系,局部坐標系方向滿足右手法則,局部坐標軸y方向與萬向節主軸一致。

圖5 萬向節連接單元坐標表示圖



圖6 梁梁內接觸示意圖

在求解非線性方程組式(5)時,由于鉸接處在兩個方向上,只能轉動一定的角度,當未到達轉動極限時,鉸接處不能傳遞彎矩,其運動為機構運動,當到達轉動限度時,其運動由機構問題過渡為結構問題,由于鉸接運動的隨機性、鉸接連接狀態不穩定,使梁產生剛體位移,易導致收斂困難。 此外,在同一迭代步內,不僅要完成對萬向節單元轉動度數的判別和對運動約束的修改,還要完成對接觸狀態的判別和修改,直到這些條件全部滿足,才可以使解出的梁單元廣義位移和內力收斂于精確解。
為解決外管內含鉸柔性鉆柱變形過程的收斂困難和算法不穩定問題,提出動力松弛法。 通過在動力松弛法中施加虛擬阻尼的方法,使動力問題的振蕩盡快消失, 得到滿足靜力方程的解。將式(5)的靜態接觸系統轉換為虛擬動態求解:

在有限單元法中, 大多假定阻尼矩陣C正比于質量矩陣M或剛度矩陣K,有時也將它看作是M和K的線性組合,由于剛度矩陣K在計算過程中是不斷變化的,因此,筆者將瑞利阻尼中的質量阻尼系數α設置為較大的值, 以減弱系統的動態響應,則阻尼矩陣C=αM,阻尼力Cu·=αMu·,桿的運動速度越快,阻尼力越大,就可以有效控制接觸狀態的突然變化,有助于提高計算效率和穩定性。
在非線性動力學方程式(6)中,內部載荷不再與節點位移成正比,鉆柱的剛度矩陣取決于當前位移。 因此,采用Newmark法[17]對其進行求解。方程(6)可改寫為:


采用動力松弛法對外管內含鉸柔性鉆柱進行接觸非線性力學分析,柔性鉆柱扭矩T(t)和軸向力F(t)隨時間的函數表達式為:



圖7 柔性鉆柱底端內力隨時間變化曲線

通過分析得到t=2.0 s時, 柔性鉆柱鉸接處的轉角如圖8所示, 柔性鉆柱的變形如圖9所示,柔性鉆柱與外管之間的接觸力如圖10所示,柔性鉆柱的軸向力、扭矩和彎矩分別如圖11~13所示。

圖8 柔性鉆柱鉸接處轉角

圖9 柔性鉆柱變形
由圖8、9可知,2.0 s時柔性鉆柱各鉸接處的轉角絕大多數達到轉動極限,豎直段和水平段相鄰鉸的轉角符號相反, 造斜段各鉸轉角符號相同,因此,豎直段和水平段柔性鉆柱的鋸齒狀變形相對于造斜段較明顯。
由圖10可知,造斜段柔性鉆柱與外管之間的最大接觸力和接觸區域均大于豎直段和水平段,最大接觸力位于豎直段和造斜段交界處,其值為2 413.9 N。

圖10 柔性鉆柱與外管之間的接觸力
由圖11可知,豎直段柔性鉆柱的軸向力隨井深的增加逐漸增大,這是由于柔性鉆柱的自重隨井深的增加逐漸增大。 造斜段柔性鉆柱的軸向力隨著井深增加,其值呈逐漸減小的趨勢,這是由于造斜段柔性鉆柱與外管之間的摩阻力大于柔性鉆柱自重產生的軸向力。 水平段柔性鉆柱的軸向力變化不大,傳遞到柔性鉆柱底端的軸向力為37.7 kN。

圖11 柔性鉆柱軸向力分布
由圖12可知,豎直段柔性鉆柱的扭矩變化不大。 造斜段柔性鉆柱的扭矩隨著井深增加,其值呈逐漸減小的趨勢,造斜段柔性鉆柱不同位置處的扭矩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為柔性鉆柱頂端施加的扭矩值乘以當前位置扭矩矢量和頂端扭矩矢量夾角的余弦值;另一部分為柔性鉆柱與外管之間的橫向摩阻力矩。 水平段柔性鉆具扭矩值在1 875 N·m左右波動且變化不大。

圖12 柔性鉆柱扭矩分布
由圖13可以看出,豎直段和水平段相鄰兩節柔性鉆柱的彎矩值符號相反,造斜段柔性鉆柱彎矩符號大多數相同。 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由柔性鉆柱的鉸連接引起,在造斜段與豎直段和水平段的交界處彎矩值較大,柔性鉆柱彎矩最大值為315.8 N·m。

圖13 柔性鉆柱彎矩分布
5.1 考慮含鉸柔性鉆柱的機構與結構過渡問題及接觸非線性特性,將空間梁單元、萬向節連接單元和接觸單元相結合,建立外管內柔性鉆柱接觸非線性有限元模型。 提出梁梁接觸非線性分析的動力松弛法,通過增大質量阻尼系數耗散系統產生的動能,加速系統達到穩定狀態。
5.2 通過對外管內含鉸柔性鉆柱進行接觸非線性力學分析,得到造斜段柔性鉆柱與外管之間最大接觸力和接觸區域大于豎直段和水平段,隨著井深的增加, 豎直段柔性鉆柱的扭矩變化不大,軸向力逐漸增大,造斜段柔性鉆柱的扭矩和軸向力逐漸減小,水平段柔性鉆柱的扭矩和軸向力變化不大。
5.3 柔性鉆柱各鉸接處的轉角絕大多數達到轉動極限,可傳遞彎矩,彎矩值在造斜段與豎直段和水平段的交界處較大;豎直段和水平段柔性鉆柱的鋸齒狀變形相對于造斜段較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