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怡,梅大偉,霍艷茹,郭龍妹
(臨沂大學 資源環境學院山東省水土保持與環境保育重點實驗室,山東臨沂 276005)
鄉村發展作為促進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一環,一直受到學術各界關注。由于鄉村的發展受城鄉二元結構、傾向城市的發展政策、較為薄弱的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基礎等主客觀因素的限制,形成了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 城進村衰”的局面。2017 年10月黨的十九大作出了“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部署。為了更好的落實鄉村振興戰略,中共中央和國務院于2018 年9 月印發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這為鄉村振興發展指明了方向。加速鄉村發展是促進中國社會發展的重要環節,也是加快城鄉融合的關鍵環節,而實施鄉村多功能發展則是促進鄉村發展的重要舉措。鄉村是由多種功能組成的結合體,具有多功能性的本質特征,某些鄉村把握住本質,將一些功能優化結合并重點發展,使得鄉村的經濟、生態和社會等方面得到了進一步提升。鄉村地域多功能作為鄉村發展研究的一個分支,在國內外備受關注。在國外,Baski、Mander、Willemen 等將研究區劃分了功能類型,但功能類型有所差異,主要圍繞經濟、社會、生態等方面展開研究。國內學者也對我國各個地區的鄉村地域多功能進行了探索,主要從經濟功能、農產品供給功能、社會功能、生態功能和旅游休閑功能5 個方面開展研究。
臨沂市作為國務院批復的魯東南中心城市,是淮海經濟區四市之一的農業大市。為了緊跟時代發展,臨沂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于2019 年1 月推出了《臨沂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綱要(2018—2022 年)》,指出必須抓緊歷史機遇,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促進三農發展,打造出鄉村振興的“ 沂蒙高地”。本研究參考相關文獻,以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維護社會公平公正、保護生態環境、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為價值觀念和任務目標,從農業、非農業、居住和生態4 個方面選取指標展開探討,對沂蒙山區進行鄉村地域多功能的評價。本研究對于認真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和推動沂蒙山區的振興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沂蒙山區以臨沂三區九縣為主體,還包括濟寧、泰安、淄博、日照、濰坊的個別區縣。本研究數據主要涉及沂蒙山區的土地利用、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土地利用數據主要從臨沂、濟寧、泰安、淄博、日照、濰坊6 個市的統計年鑒中查詢。社會經濟和生態保護數據主要從沂蒙山區18 個區縣的統計年鑒和統計公報中收集整理。沂蒙山區的區縣劃分邊界來源于天地圖中的山東省線劃電子地圖(http://service.sdmap.gov.cn/tileservice/sdpubmap)。
1.2.1 農業生產功能 是指鄉村地域農業生產活動的產出能力。農業生產功能是鄉村地域重要的基本功能,是使鄉村聚落得以存在的原始基礎。農業生產功能主要體現在能為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提供糧食、油料、禽類等初級產品,考慮到沂蒙山區位于山區,且作為“ 板材之都”,所以將農林牧漁業的產值作為1 個指標數據。根據前人研究成果和沂蒙山區有關農業生產功能的現有數據,再選取人均耕地面積、土地墾殖率、人均糧食產量和人均油料作物產量作為指標數據進行核算。
1.2.2 非農生產功能 是指一個地域除農業生產功能之外的生產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展現出地域經濟發展的活躍度。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可以反映出一個地區的空間經濟發展能力,屬于正向指標,人均生產總值越高,空間經濟發展能力越強;反之,空間經濟發展能力越弱。由于第一產業屬于農業生產功能的范疇,所以去除第一產業的產值,保留二三產業產值,并分析其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這可以成為分析非農生產功能的1 個重要指標。再借鑒相關研究成果,選取財政收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例的狀況作為核算非農生產功能的第3 個指標。
1.2.3 居住生活功能 鄉村地域本質上是一個大型的居民聚居地,所以在所有功能指標里最傳統的還是農村居民的居住和生活功能。隨著社會發展和交通工具升級,人口流動量逐漸增大。據統計,2019 年我國的流動人口有23 600 萬人,這說明鄉村居住功能十分重要。隨著城鎮化的不斷發展,城市內部將無法滿足大量人口的居住需求,此時因城鎮化發展而人口外流的鄉村將會是很好的居住地域。對于一個區域居住生活功能的評判,主要考慮其居住條件、交通區位、醫療保障水平高低等。由于數據有限,選取地區人口密度、萬人擁有衛生機構床位數、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這3 個指標進行核算。
1.2.4 生態保障功能 是指鄉村地域生態環境的相對重要性程度和自我調節能力。對于生態保障功能的核算,很多研究根據主要空間載體的價格將生態保障功能貨幣化,進而體現其價值。沂蒙山區位于山部地區,且個別區縣農業較為發達,其生態重要性也比較突出。因此,本研究將基于農業活動對于生態的影響和區域的森林覆蓋率選取4 個指標進行核算。
由表1 可知,計算沂蒙山區的4 類鄉村地域功能需要對多種指標進行分析,因為這些指標的單位有差異,所以為了消除量綱對分析的影響,需要對這些指標數據進行標準化和歸一化的處理,再采用熵值法計算指標權重和各功能的評價值,并通過ArcGIS 10.2 和SPSS 對各縣區的鄉村地域功能類型進行空間可視化處理和相關性分析。

表1 鄉村多功能評價指標體系
1.3.1 全局空間自相關 根據各區縣的鄉村地域功能分析數據,運用ArcGIS 10.2 中的全局Moran's I測度得出各類鄉村地域功能在相鄰區縣間的空間自相關數據,進而確定其在區縣層面上的總體空間特征,計算公式為:

當Moran's I 的值趨近于0 時,該類鄉村地域功能得分的空間自相關趨向于弱方向;當Moran's I 的絕對值接近于1 時,該類鄉村地域功能得分的空間自相關趨向于強方向。
1.3.2 功能交互作用 由以上4 類鄉村地域功能的空間可視化結果,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分析出彼此間的交互作用。鄉村地域功能間的交互作用是指一種鄉村地域功能在運作時對另外幾種鄉村地域功能產生有利或不利的影響,具體影響可以分為3 類:沖突、協同和兼容。根據研究數據可以得出,其分布狀況不滿足正態分布,故本研究采用斯皮爾曼相關系數分析法進行交互作用分析。
為將沂蒙山區18 個區縣的各類鄉村地域功能更清楚地呈現出來,結合ArcGIS 10.2 對其進行空間可視化處理,再運用自然間斷點分級法將4 類鄉村地域功能定義為低、較低、中、較高、高5 個等級類型(圖1)。運用ArcGIS 10.2 中的全局Moran's I 對鄉村功能進行計算,得出各個功能的相關性數值,比較得出:非農生產功能(0.148313)>生態保障功能(0.091039)>農業生產功能(0.009 576)>居住生活功能(-0.087 184),這表明鄉村地域的各個功能在空間中的相關性較弱。
由圖1-A 可知,農業生產功能的高值區和較高值區有8 個,分別為蘭陵縣、莒南縣、泗水縣、郯城縣、費縣、沂南縣、莒縣和五蓮縣。這些地區位于山地丘陵地帶且與平原接壤,有棕壤分布,水土光熱條件相對適宜,耕地資源分布較為集中,農業、牧業與林業結合較好,形成了沂蒙山區的農業主產區。高值區和較高值區大部分位于沂蒙山區的東南部,且分布范圍大致在臨沂市的市轄區域外。沂蒙山區核心區的農業生產功能由于受到經濟發展的影響,部分耕地被城鄉建設用地占用,從而抑制了該區農業生產功能的充分發揮。

圖1 各區縣功能空間格局
由圖1-B 可知,非農生產功能的高值區為沂源縣、蘭山區和羅莊區,其中蘭山區和羅莊區位于臨沂市的市轄區,受市區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明顯,區位優越,第二、三產業得以充分發展,政府財政收入高,相應的對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投資也高;而沂源縣則是憑借政策優勢與優秀領導人的帶領,吸引企業到當地投資,從而使得第二、三產業快速發展。較高值區主要分布在高值區的外圍,主要受高值區第二、三產業的輻射帶動影響,從而推動經濟發展,地理區位較好,包括臨朐縣、新泰市、費縣和河東區。中值區和較低值區位于高值區和較高值區的外圍,分布面積最大,受核心區經濟輻射能力弱。低值區有4個縣,分別為蒙陰縣、蘭陵縣、臨沭縣和泗水縣。從整體上看,沂蒙山區的非農業生產功能在空間上具有集聚性的特征,且集聚程度較高,值區受地理區位條件、政府政策等因素的影響較為顯著,存在著由內向外降低的趨勢。
由圖1-C 可知,蘭山區是居住生活功能中唯一的高值區。蘭山區位于平原地區,且是臨沂市的政治、文化、經濟、交通中心,也是魯南和蘇北的交通樞紐,地理位置極其優越,適宜居住。較高值區和中值區有9 個,位于丘陵地帶,地勢相對平緩,經濟發展水平較高,較為適宜居住。較低值區和低值區有8個,位于山區地帶,相對于平原和丘陵地區來說,交通較為不便,且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所以居住功能較弱。從整體上看,值區的分布范圍與非農業生產功能的值區分布較為一致,說明經濟發展程度對人們的居住區位選擇影響較大。
由圖1-D 可知,沂蒙山區北部和南部為丘陵山地地帶,森林覆蓋率較高,生態保障功能較好。受此影響,沂蒙山區生態保障功能的高值區和較高值區主要分布在沂蒙山區的北部和南部地區。而低值區則分布在中部,說明生產和生活活動對于生態保障功能的影響較為突出。
運用斯皮爾曼相關系數分析法計算沂蒙山區18 個區縣功能間的相關關系,結果如表2 所示,沂蒙山區的18 個區縣的功能間存在顯著影響,個別相互功能尤為顯著。其中,沂蒙山區的鄉村地域功能間的相關系數最小值為-0.401,最大為0.783。農業生產功能與非農業生產功能、居住生活功能、生態保障功能之間的相關系數依次為-0.401,-0.292,-0.061,均為負向相關。生態保障功能與非農業生產功能、居住生活功能之間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108,0.152,均為正相關。

表2 各區縣功能間的Spearman 相關
居住生活功能和非農生產功能之間的斯皮爾曼相關系數為0.783,在所有結果中為最大值,由此可知居住生活功能與非農生產功能的交互作用類型為正向協同(表3),此關系從圖1 中的鄉村地域功能的分布范圍也能看出。這2 種功能相互協同是因為非農業生產功能有經濟發展水平高的特征,能吸引大量人口集聚,從而使得居住功能也增強。

表3 各區縣功能間的交互作用類型
根據劉彥隨等對優勢功能的劃分方法,結合功能狀態和功能間交互作用進行鄉村地域功能類型的識別,將沂蒙山區的18 個區縣劃分成8 種鄉村地域功能類型(圖2)。

圖2 各區縣鄉村地域功能類型識別
2.3.1 農業生產型 該類型有3 個,分別為蘭陵縣、莒縣和莒南縣。這3 個縣地勢較為平坦,水土光熱條件較好,種植業、畜牧業和林業結合較好。在該類型區縣中,農業生產產值是當地生產總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當地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對維系家庭生活有重要意義。這3 個縣未來應該進一步加強對耕地的保護力度,防止城鄉建設占用耕地。此外,還可以推廣機械耕作,對當地農民進行技術培訓,提高耕地產出率。農業與旅游業相結合,組建農業公園,增加就業的同時還可以增加農民收入。沂蒙山區位于山區,且臨沂又被譽為“ 板材之都”,在有條件的縣可以發展木材相關產業,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除此之外,這3 個縣還可以利用品牌作用,發展地區獨有的特色效益農業,形成區域品牌,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除了提升生產發展方面,生態環境的保護也不容忽視,在進行農業生產活動時要盡量少用農藥和化肥,以減少土地和水資源的污染。
2.3.2 非農生產型 該類型僅有羅莊區。羅莊區地處平原,位于臨沂市轄區,交通便利,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區位條件良好。羅莊區未來應以工業為主,服務業相輔助,旅游業帶動配套組合發展。該區可承接來自長三角經濟圈的工業企業,調整優惠政策,以加大對企業的吸引力。羅莊區位于臨沂市轄區,可發展物流產業,同時由于其臨近市場,物流裝備需求量較大,也可以發展高端物流裝備制造業。
2.3.3 居住生活型 此類型只有新泰市。由于城市核心區居住功能的外溢,所以新泰市居住生活功能相對突出。新泰市未來可以根據自身的區位特征與資源稟賦條件,合理發展居住生活功能,并適當接收城市核心區的外溢產業,對生活和生產區域合理布局,鼓勵人們居鄉兼業,促使區域功能協調發展。
2.3.4 生態保障型 該類型有2 個,分別是蒙陰縣和沂水縣,主要分布在沂蒙山系,生態保障功能突出。轄區內山脈較多,且具有知名度,例如云蒙山。這2 個縣在未來的發展中應做到不亂砍濫伐、不過度放牧等,以防止區域內水土流失,并做到采育協調,增強生態保障功能;由于地區的特殊地質條件,在山脈中形成了喀斯特地貌景觀,這種地貌在北方非常少見,未來可以適度開發喀斯特景觀旅游產業;山地之中的生物類型豐富,可以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優勢,發展生態旅游、藥材種植業、生態養殖等綠色產業;政府應加強對于山區的扶貧開發和生態補償力度,建立健全生態環境保護政策與機制,發放生態環境保護的相關補貼,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生態環境保護,打造城市安全飲用水基地和生態后花園。
2.3.5 弱綜合型 該類型包括臨沂市的費縣、平邑縣、沂南縣、臨沭縣、郯城縣和日照的五蓮縣。這6 個縣的資源條件和區位條件相對較差,綜合發展水平較低,導致各類功能發展均不突出。沂南縣、臨沭縣、郯城縣和費縣位于臨沂市的市轄區周邊,可以受到市轄區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具有一定的發展潛力,未來應該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建設的投資力度,吸引外來企業來此投資,還可以接受市轄區的外溢產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平邑縣和五蓮縣位于沂蒙山區的邊緣位置,地形起伏度相對較大,平原面積較少,區位條件較差,未來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建設交通網絡,吸引人員、資金向區域內流動。
2.3.6 農業生產—非農業生產型 此類型只有泗水縣。泗水縣位于山東省的東南部,自然資源豐富,發展山區經濟的條件得天獨厚。該縣的農業生產功能較為突出,可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的農業,促進農業機械化生產,也可結合工業發展農產品加工產業。該縣礦產資源豐富,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故非農產業也較為發達。在發展農業與非農業時,要注意二者之間的矛盾,即非農業發展時會占用農業用地的矛盾,對此可以劃定不可占用農業用地的范圍,提高非農業用地的土地利用率。
2.3.7 非農業生產—居住生活型 該類型有2 個,分別為蘭山區和河東區,均位于臨沂市轄區。非農業生產功能為居住生活功能提供了良好的經濟條件和便利的交通條件,而居住生活功能則為非農業生產功能吸收大量的勞動力,促使非農業功能的發展,這體現出了兩者的協同效應。這些區具有良好的資源稟賦、便利的交通和優越的區位條件,生產要素較為集中,有利于非農業生產的布局。蘭山區和河東區的城鎮化率雖相對較高,但農業生產功能和生態保障功能則相對較低。這些區的人員流動率較高,人地關系較為緊張,所以應合理規劃土地利用結構與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率,為經濟發展創造充足的空間。臨沂被比喻為“ 物流之都”,所以位于臨沂市轄區的蘭山區和河東區應合理規劃道路網,形成立體的交通系統。
2.3.8 非農業生產—生態保障型 該類型有2 個,分別為沂源縣和臨朐縣。這2 個縣大致位于山東省中部,區位優勢明顯,與山東省內各區縣的聯系較為便利,非農產業發展較好。沂源縣在未來的發展中應提高發展質量,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勇于創新,加快產業結構性改革,同時做好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沂源縣生態環境良好,旅游資源豐富,在未來的發展中可堅持全域旅游的發展戰略,將生態文明融入經濟社會發展中,對區域內的水資源實施系統化的開發保護,提高綠化率,大力發展生態產業,全面提升生態經濟效益,打造“ 淄博后花園”和“ 濟寧后花園”。
沂蒙山區18 個區縣的鄉村地域功能在空間分布格局上具有相對明顯的差異性和聚集性。農業生產功能的集聚態勢并不顯著,其高值區和較高值區主要位于臨沂市轄區的外圍;非農生產功能則具有顯著的集聚態勢,并且存在值區從內向外降低的趨勢;居住生活功能的值區與非農業生產功能的值區分布大體一致,由此可以得出,居住生活功能與非農業生產功能有較強的相關性;沂蒙山區的南部與北部水土光熱條件相對較好,故沂蒙山區生態保障功能的高值區和較高值區主要分布于此,而低值區則存在于中部。
由斯皮爾曼相關系數分析法計算結果可知,鄉村地域功能間存在顯著影響。鄉村地域功能間的相關系數最小為-0.401,最大為0.783。農業生產功能與非農業生產功能、居住生活功能、生態保障功能之間的相關系數依次為-0.401,-0.292,-0.061,均為負相關。生態保障功能與非農業生產功能、居住生活功能之間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108,0.152,均為正相關。非農生產功能和居住生活功能的相關系數為0.783,為顯著正相關。
根據ArcGIS 10.2 和SPSS 的分析結果,可以將沂蒙山區的18 個區縣劃分為8 種功能類型,其中包括4 種單一類型(農業生產型、非農業生產型、居住生活型、生態保障型)、3 種組合類型(農業生產—非農業生產型、非農業生產—居住生活型、非農業生產—生態保障型)、1 種綜合類型(弱綜合型)。在分析8 種功能類型的基礎上,對沂蒙山區鄉村的未來發展提出了初步建議,為促進鄉村振興和區域協調發展提供了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