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舒瑋 , 高顏萌 , 王晨升
(山西大同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山西 大同 037000)
傳統的機械基礎課程模塊本身專業性很強,教學內容設計不新穎、創新力不足,很難吸引當代的學生。機械專業相關傳統課程教學過程中主要是體現理論知識,忽視了對學生自身價值的引導和判斷[1],很難實現“理性價值”與“價值引導”同向同行。
專業課程不僅要準確、真實、全面、透徹,還要在教學環節中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但本專業課程更多的仍采用傳統講授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相對單一、創新點少、吸引性差,教學環節設計相對古板、陳舊,已無法適應社會發展要求,對于當代的大學生來說,這種教學方法已不能完全適用,需要更新穎的教學方法迎合新時期大學生的思想和發展特點。
傳統工程人才和“新工科”人才相比,已經具有明顯的劣勢。新興工業經濟發展需要高素質復合型“新工科”人才,即專業技能強、創新能力強、具有國際競爭力等。而在機械專業方面上,目前的課程設計缺乏親和力、創新力,學生“新工科”背景弱化,“新工科”人才應該注重培養新時代學生的家園感、批判性創新思維和專業素質。目前,現階段地方的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學方法比較單一,與學生的互動性較少,一般只注重結果,而對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視程度較低。主要原因是專業性教師對課程設計不足,協同教育機制建設不完善,使得課程缺乏吸引力和創造力,同時部分專業性老師能力和知識儲備較差,與學生的共鳴較少,影響師生互動[2]。重新認識高等工程教育的本質和內在發展規律是目前的重中之重,需從戰略高度創新工程教育的辦學理念,根據實際需要調整人才培養計劃,推動工科教育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3],課堂教學必須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
“課程思政”是高校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根本遵循,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是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和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的有效切入,也是完善全員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將德育要素滲透到機械專業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建設一批課程思想政治示范課程[4]。
本課題的研究重點是如何在課程思想政治教學改革的基礎上構建機械專業應用型課程體系,為機械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路徑的研究提供支持。為解決重點研究問題,課題組將加強國內外文獻綜述和發展動態研究,掌握課程改革的先進理念和成功案例,結合應用型本科院校機械專業人才培養現狀,培養思想素質優良的技能型人才[5]。為解決研究中存在的困難,課題組將深入挖掘應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內涵和意義,并根據機械專業課程的特點,以時代發展需求和專業培養需求為目的,開展創新路徑研究。
1)理論目標。本課題的研究目的是通過對山西大同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機械類專業學生職業價值觀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建立涵蓋學科體系滲透研究和教學實踐輔助研究的應用性課程改革。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將形成一套完善的基于思想政治課程改革的機械設計方向應用型課程體系,供同行交流。
2)實際目標。通過研究和探索,本課題將形成機械專業教育改革和應用型人才培養實踐的典型案例。一方面,強化機械類學生的專業使命,培養適應時代需要的復合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另一方面,要豐富應用型人才的實踐體系,指導本系機械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提高機械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效果和就業競爭力。
為地方提供具有良好思想素質的合格人才,是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主要任務。因此因地制宜地探索本科教育的思想政治要素,是課程教育改革的要求。本課題以“新工科”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為指導,結合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發展特點,對機械設計與自動化專業相關教學課程中的教育教學進行了探索與實踐[6]。從課程的發展過程和思政工作出發,充分強化本課程所涵蓋的教育改革內容,并將其應用于實際教學過程。圖1是課程改革建設總體研究框架。

圖1 課程改革建設總體研究框架
1)首先,簡要介紹機械專業相關課程的發展歷程,重點介紹和專業相關的重要人物,以有趣的故事為切入點,進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詳細介紹機械相關產業的發展現狀,探討相關專業內容的由來和發展,分析《中國制造2025》等強國戰略,并推薦學生觀看《超級大國》《大國重器》等視頻[7-9],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心。最后,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全國機械創新設計大賽和山西省職業技能大賽,使學生意識到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性,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專業知識的意識。
2)從實踐環節入手,提高學生對知識的認同感。了解機械制圖在機械制造業和中國數控技術產業發展中的地位,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專業素質。比如,在教授NC代碼編寫時,將程序代碼進行比較,每個代碼都有不同的含義,在運行時可以相互聯接,以促進機床完成指令工作,這象征著一個團隊應該團結、相互幫助、合作。在實踐教學活動中,由4~5名學生組成小組,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例如,在實驗教學活動中,實驗被設計為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由于工作量大、復雜性強,學生只能以團隊合作的形式完成實驗。通過必要的引導,即教師引導學生自覺完成任務分配和分工,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的角色,培養學生的溝通技能和團隊合作精神[10-11]。
3)在實踐教學活動中有意識地設置“必要的錯誤”,引導學生發現和糾正錯誤,這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責任感和使命感。在總結的過程中,教師要向學生傳達“以少勝多”的思想,樹立學生的職業責任感,引導學生學習和遵守相應的職業道德規范。
1)提高教師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意識。傳統定位模式中,專業教師的定位是教好專業知識,而缺少課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意識。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專業教師應認識到課程思想政治課在道德建設和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及時更新教學觀念[12-13]。
2)提高教師思想政治教育的應用能力。首先,充分發掘自身的潛能。利用專業知識的針對性,融合多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論學習,在提升自我道德素質和政治素養的同時,挖掘出專業課程中的思想政治要素。其次,靈活運用教學方法的能力。善于發現當下的熱點,運用新穎、靈活的教學方法,將思想政治內容融入課堂,將教學內容、方法同學生畢業后從事的行業性質融會貫通。最后,充分發揮教師隊伍的力量。專業性老師進行分組溝通,針對同專業不同性格的學生,互相提出交流意見,提煉出能被學生接受、觸動學生心靈的素材,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庫。
1)學術思想的創新。就學術思想而言,現有的課程建設研究僅限于本科院校的基礎課程。然而,隨著機械制造業逐步向智能化、自動化和高效化領域發展,為了更好地培養適合“新工科”建設的優秀人才,結合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特點培養人才,在“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課程中增加思想政治課也是一項值得研究的課題。本課題的研究不局限于現有基礎課程的改革建設,而是基于現有課程教學研究的內涵,創新學術思路,為機械專業課程的建設改革提供思路和方向。
2)學術觀念的創新。在學術視角上,本課題以“新工科”和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為背景,采取產學研協同培養、系列活動設計和課程研究滲透的方法,并根據專業課程的章節內容和課程特點,設計教學環節,更有針對性。同時,要加強相關課程教師隊伍建設,加強教師自身道德素質和政治修養。
3)研究方法的創新。在研究方法上,本課題采用了以實證研究為主、文獻研究和調查研究為輔的研究方法體系,豐富了現有的研究策略和研究模式,具有創新性。
高校的根本使命是修德育人,而課程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實現道德修養、育人的有效途徑。課題組以思想政治改革為指導,探索和實踐機械設計與自動化專業相關教學課程的教學改革,積極與地方應用型大學的教育目標相融合[14]。相關專業知識是從“機械原理”“機械設計”等專業基礎課的主要教學內容中提煉出來的,將中國機械工業發展歷程以及愛國主義等正能量與理論教學知識無形地聯系在一起,從而加深學生對本專業的理解,增強學生對本課程的興趣。在新工科背景下,探索地方應用型高校新型教育改革模式,是順應時代潮流、做大做強地方高校、培養優秀畢業生的必由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