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路過西四環(huán)
你能想象嗎? 看似兇猛的老虎其實是 “社恐界” 的小可愛。 它們不想承受面對面交流的痛苦和尷尬, 會通過氣味和同類交流。 比如,向樹干噴灑具有獨特味道的氣體和液體,以此宣示領地主權; 如果發(fā)現其他老虎入侵, 它們也不想直接“打架”, 而是靠怒吼嚇退入侵者。
盡管老虎早已習慣了獨來獨往,但一想到要繁衍子嗣,不得不與異性老虎接觸, 它們的眉頭就皺出了一個“川”字,滿臉寫著不情愿。
事實上,老虎會“社恐”也不奇怪。 作為獨居動物,“社恐”可以說是一種天然屬性, 也是它們的生存需要。 老虎處在食物鏈的頂端, 既不需要聯(lián)合抵御外敵,也不需要合作捕獵,同類的存在反而會讓食物減少,進而增加生存壓力, 所以它們心甘情愿地做“社恐”。
與老虎不同, 加拿大棕熊雖然也獨居, 但是它們需要在每年秋季三文魚洄游產卵之際大量囤積脂肪,因此會與其他陌生熊聚餐。 這時候,一些公棕熊為了使專心帶崽的母棕熊盡快進入發(fā)情期,會對周圍的熊崽痛下殺手。 因此,母熊為了保護寶寶,不得不成為“社恐”,去往熊少的偏僻之處。
本以為只有獨居動物才會害怕社交,沒想到群居動物也是一樣。 以埃塞俄比亞狼為例,狼本是群居動物,但是在這類狼群中存在嚴格的等級制度,底層的狼活得無尊嚴且只能勉強維持溫飽, 因而時常有狼離群索居、自立山頭。
此外,《當代生物學》發(fā)表的一項研究再次證明了群居動物“社恐”的事實。 研究結果顯示,當猴子進入老年時,會變得不喜歡“打扮”,同時會較少地和其他同類玩耍或接近,社交范圍會逐漸縮小, 由愛熱鬧轉變?yōu)閻郦毺帲@與人類隨著年齡增長會逐漸縮小社交圈的特點非常相似。
所以說, 連動物都會 “社恐”, 我們人類要面對形形色色的人,害怕社交也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