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Author:趙秀玲 ZHAO Xiuling/ 博士,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蘇州大學綠色建筑國際研究中心研究員,中葡“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新加坡聯絡處主任,可持續設計與技術咨詢(新加坡)有限公司董事 Doctor,national first-class registered architect,researcher of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for green building of Soochow University,Director of Singapore Liaison Office of China-Portugal BRI Joint Laboratory,and Director of Sustainable Design and Technology Consultants (Singapore) Pte.Ltd.薛文燦 XUE Wencan/ 美國密歇根大學建筑學碩士,新加坡注冊建筑師,新加坡綠色建筑標識專業評估師(Green Mark AP),凱達(AEDAS)建筑師事務所(新加坡)高級建筑師 Master of Architecture,University of Michigan,Singapore Registered Architect,Singapore Green Mark AP,Senior Architect of Aedas (Singapore)


可持續發展是新加坡政策制定的基礎。從獨立時難以生存的窘況,到現在的國際一流發達國家水平,可持續發展理念貫穿了新加坡的整個發展歷程。2018年,新加坡致力于實踐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各個部門分別針對2030年制定了可行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為了確保目標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一致性,新加坡成立了內部政府部門委員會,以確保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成功達成。
在土地空間和自然資源極其有限的高密度城市環境中,綠色建筑對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圖1)。綠色建筑無論是在提高能源和水資源的利用效率、減少廢物排放、使用可持續材料等各個方面,都是減少碳足跡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為實現這一目標,新加坡政府部門和建設局 (BCA) 制定了具體舉措,在建造綠色可持續的建成環境方面為新加坡建筑業指引方向。
2021 年 2 月 10 日,新加坡政府公布了《新加坡綠色發展藍圖2030 》(以下簡稱《綠色藍圖2030》),這是一項旨在推進新加坡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全國性運動。《綠色藍圖2030》制定了新加坡未來十年的具體發展目標,貫徹了新加坡在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和“巴黎協定”下的承諾,以期盡快實現新加坡碳中和的目標。
《綠色藍圖2030》由五個政府部門——教育部、國家發展部、可持續發展和環境部、貿易和工業部以及交通運輸部主導,分設以下五項關鍵內容:
?自然之城:創造綠色、宜居和可持續發展的家園;
?可持續生活:減少碳排放,保持環境清潔,將節約資源和能源融入新加坡的生活方式;
?能源重置:使用更清潔的能源并提高能源效率,以減少碳足跡;
?綠色經濟:尋求綠色增長以創造新的就業機會,改造產業并將可持續發展作為競爭優勢;
? 彈性未來:提高氣候適應能力并加強糧食安全。
其中,“能源重置”一項詳細闡述了針對住房節能的計劃,以及具體建筑目標——2030年“80-80-80計劃”,這也是構成新加坡新版綠色建筑總體規劃的重要內容。
《綠色建筑總體規劃2021》明確闡述了新加坡在建筑環境方面的環境可持續性目標,是新加坡《綠色藍圖2030》的一部分。建筑物的碳排放量占新加坡碳排放總量的20%以上,因此,實現建筑的綠色目標是實現《綠色藍圖2030》的重要步驟,也是履行新加坡氣候變化方面國際承諾的關鍵戰略。
《綠色建筑總體規劃》于2006年首次推出,旨在鼓勵和促進實現綠色建筑,自啟動以來不斷更新。第一版針對新建建筑,鼓勵開發商從一開始就將“可持續性”作為建筑生命周期的一部分。第二版綠色建筑總體規劃于2009年啟動并設定更高目標,到2030年實現至少 80%的建筑獲得綠色建筑標識認證。同年,“綠色建筑標識總建筑面積激勵計劃”啟動,以激勵私人開發商開發綠色建筑。立法要求所有新建建筑都要符合環境可持續性最低標準,并且獲得超金級(Gold+)或白金級認證的建筑可分別獲得1%和2%的額外建筑面積獎勵。第二版綠色建筑總體規劃還考慮將既有建筑納入綠色建筑標識認證體系。2009年啟動的“既有建筑物綠色建筑標識激勵計劃”通過共同資助節能設備的改造費用來支持既有建筑的綠色認證。2014年公布的第三版綠色建筑總體規劃進一步擴大了綠色建筑內涵,著眼于更深入地吸引綠色建筑的使用者,重點關注更健康的室內環境。同年,新加坡建設局建造了東南亞第一座零能耗建筑,證明了在熱帶地區建造凈零能耗建筑的可行性。
2020年,新加坡建設局(以下簡稱BCA)與新加坡綠色建筑協會、相關行業和社區共同制定了最新版《綠色建筑總體規劃2021》。其中一項關鍵舉措就是通過提高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的最低能源性能最低標準,以推動實現更節能的建筑(圖2)。
2021年3月4日,國家發展部在年度預算辯論期間宣布了第四版《新加坡綠色建筑總體規劃》,主題為“共同建設我們的綠色未來”,它也是新加坡《綠色藍圖2030》的一部分,體現了新加坡在建筑環境中追求更高層級可持續性標準的目標。《綠色建筑總體規劃2021》旨在實現“2030年80-80-80”目標,其中詳細指出了具體的實施策略和指標(圖3),具體內容為:
1)到2030年實現80%的建筑(按總建筑面積計算)為綠色建筑;
? 依據早期版本的綠色建筑總體規劃的規定,截至2021年底,新加坡的綠色建筑面積占比已達到49%;1
? 從2021年10月起以商業建筑類型為開端,BCA檢視建筑能源績效數據,以促進建筑綠色化。既有建筑業主可以將其建筑能源績效與類似建筑類型相比較,從而采取必要措施提高能效;
? 為使存量建筑適應未來要求,BCA針對進行重大改造的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提高了強制性的環境可持續性標準。該措施于2021年12月1日起生效,有助于降低建筑物的碳足跡;
? BCA更新了綠色建筑標識認證體系,進一步提高了能源性能標準,更加重視其他可持續性表現,如可維護性設計、減少建筑生命周期中的隱含碳(Embodied Carbon),以及為用戶創造更健康的環境,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保持一致;
? 為提高現有建筑的能源績效,BCA推出價值6300萬新元的“現金激勵計劃(GMIS—EB2.0)”,以幫助建筑業主降低能效改造的前期成本;該計劃于2022年第二季度開始實施。
2)從2030年起,80%新開發項目(按建筑面積計算)為超低能耗(SLE)建筑;
? 自2006年以來,公共部門在環境可持續性方面發揮先鋒作用,新建公共建筑須獲得綠色建筑標識認證,其中空調面積超過5000m2的新建建筑須獲得綠色建筑標識白金級認證;
? 政府帶頭將超低能耗建筑納入主流。所有新建和既有建筑(在進行重大改造時)都應達到綠色建筑標識白金超低能耗標準(Green Mark Platinum Super Low Energy)或同等標準。BCA還將探索更多措施,以推動私營部門采用超低能耗建筑;

圖1 新加坡城市和建筑綠化(圖片來源:圖片摘自網絡和作者拍攝)

圖2 新加坡綠色建筑總體規劃發展進程(圖片來源:結合https://iea.blob.core.windows.net/assets/9d80b582-fe7b-46c3-9fde-0f85e016116f/SGBMPsharingforIEAwebinar20May2021.pdf 作者繪制)

圖3 綠色建筑總體規劃三個目標的實施路徑 (圖片來源:結合https://iea.blob.core.windows.net/assets/9d80b582-fe7b-46c3-9fde-0f85e016116f/SGBMPsharingforIEAwebinar20May2021.pdf 作者繪制)
? 新版《綠色建筑標識2021》制定了新的住宅建筑超低能耗標準。對達到最佳建筑能源效率的住宅建筑授予獎項,推動住宅建筑能效在2005年的標準基礎上提高60%;
? 為推動私人開發項目中超低能耗的實踐,政府于2021年11月推行額外總建筑面積獎勵,即達到綠色建筑標識白金級超低能耗和可維護性徽章的建筑,可以享受超出該項目原有總體規劃容積率(GPR)高達3%的額外建筑面積獎勵;
? 從2022年第二季度開始,提高利用“政府土地出售(GLS)計劃”用地所涉及的開發項目的可持續性標準,進一步推動能源效率和碳減排。
3)到2030年,最高等級綠色建筑的能源效率提高80%;
? 目前,最高等級綠色建筑的能源效率比2005年已提高65%以上;
? 到2030年,BCA將通過“綠色建筑創新集群 (GBIC)計劃”,將建筑能效進一步提高到80%。GBIC成立于2014年,支持開發和示范具有廣泛應用潛力的創新節能技術和解決方案。為促進實現這個目標,BCA將計劃為GBIC提供4500萬新元的資助資金。
綠色建筑標識認證體系旨在通過促進可持續設計以及建筑施工和運營的最佳實踐,在新加坡創造更具可持續性的建筑環境。通過綜合框架性評估建筑物的環境影響和性能,確定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在能源效率等領域的整體環境績效。
BCA于2005年針對熱帶氣候地區的綠色建筑評級專門制定了“綠色建筑標識”(Green Mark)作為評級工具,構成新加坡第一版《綠色建筑總體規劃》的支柱。多年來,標識體系經過多輪審查和不斷更新,這與新加坡的技術進步和綠色建筑潛能息息相關。2015版綠色建筑標識指出,建筑物評估基于“氣候響應設計”、“建筑能源性能”、“資源管理”、“智能和健康建筑的功能”以及其他先進的綠色性能進行綠色建筑評級,包括金級、超金級和白金級。BCA在2018年推出超低能耗 (SLE) 建筑計劃,鼓勵企業超越現有的綠色建筑標識白金級標準,積極推動新加坡環境可持續性發展。
對于新建建筑,BCA鼓勵開發商和設計團隊設計和建造更高品質的綠色可持續建筑,對氣候的響應能力更強,能源和資源的使用效率更高,并擁有更健康的室內環境。對于既有建筑,政府則鼓勵業主和經營者減少建筑物在建筑生命周期內對環境和居住者健康的不利影響。此外,綠色建筑標識同樣注重建筑用戶在減少能源消耗方面的作用,設有專門針對辦公室內環境、零售店、餐廳和超市的綠色標識認證,鼓勵企業設計和運營建筑內部空間,在提高資源效率的同時提高居住者的福祉。
BCA于2020年發布了全新改版的《綠色建筑標識2021》認證體系(以下簡稱“綠標2021”),以取代現行的《綠色建筑標識2015》版。“綠標2021”是面向新時代的總體框架體系,專注于取得長期的可持續發展成果,旨在成為促進高性能建筑和氣候應對等措施發展的杠桿工具。“綠標2021”與“綠色藍圖2030”、綠色建筑總體規劃“80-80-80”的目標相一致,將成為智能、高效和綠色建筑施工行業發展的催化劑。同時,它也為未來的綠色經濟打造了一條完整的價值鏈條,指出包括韌性發展、碳中和、漸進式行業轉型、超低能耗、可維護性設計、集成化數字交付、健康建筑等一系列發展方向。該標識認證體系的主要特征包括:
? 簡單、靈活和智能的評價體系,簡化的標準和評估方法。“綠標2021”整合了現行“綠標2015”、“運營和更新改造建筑綠標2017”、“可維護性設計規范”等一系列規范的指導方針,并將之統一在新綠標體系內;同時,更靈活的評價方法方便多種可選的認證方式;
? 全球領先的“綠標2021”延伸和拓展了可持續發展的邊界,在世界范圍內的綠色建筑評價體系中保持領先地位。率先鼓勵和應用各項創新和領先的相關技術,涵蓋建筑全生命周期各個階段;
? 與全球可持續發展體系相一致,協同國際主流的可持續發展財政與稅收政策、氣候相關的財務披露工作組(Task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以及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U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等;
?“綠標2021”作為重要的途徑和手段,促進社會向低碳經濟轉型;
? 評價標準大幅提升,取消原有認證體系的金級認證,只保留超金級和白金級,同時可疊加超低能耗(SLE)、零能耗(ZE)和正能耗(PE)認證,并增加五個綠標專項徽章用來認證具有專項突出表現的建筑;

圖4 綠色建筑標識2021 六項內容(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圖5 綠色建筑標識2021 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對應關系(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圖6 新加坡綠色建筑相關政策及實施策略時間線(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 采用主要責任人負責制,提交申請的主要責任人承擔責任;可提交申請的主體包括綠色建筑標識專業評估師、高級評估師、注冊建筑師、注冊工程師等。綠色建筑運營標識的認證需要額外聘請能耗審計師負責能耗審計的部分。綠色建筑標識高級評估師負責認證涉及到環境建模和流體動力學計算的部分。
“綠標2021”包括6個相對獨立的部分,即能源效率、智能化、健康與福祉、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可維護性和韌性(圖4)。
各單項部分的設立與聯合國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與建筑、環境相關的內容一致。圖5列出了“綠標2021”各章節對應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1)能源效率 為了更靈活地認證和鼓勵建筑行業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方面做出努力,“綠標2021”提供了三種不同的能源效率認證方式,分別為能耗指數(EUI)、固定指標、節能表現,各建筑項目在申報時可以根據自身條件和建筑類型選擇最有利的認證方式。能源效率的設計體現了數據導向、結果導向、靈活性、長期愿景的特征。
2)健康與福祉 該單項根據建筑項目在設計、更新改造、施工以及運營過程中如何關注和促進使用者的健康和福祉,對建筑進行打分。具體來講,在生理健康方面,對建筑動線設計、材料無害排放、空氣質量、熱環境舒適度等方面進行考察;在心理健康方面,對親生物設計、綠化、晝夜變化規律、室內外聲環境舒適度等進行檢視;在社會方面,對無障礙設計、公共空間設計、社區活動等方面進行打分。獲得10分以上的建筑項目將被授予健康與福祉專項徽章。
3)全生命周期碳排放 該單項根據建筑在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方面的表現進行打分,依據國際通用的計算方法,考察隱含碳排放、建筑材料的碳足跡、可持續的施工方法、以及可持續的室內裝修等,同時考察建筑是否有向零排放轉型的計劃。獲得10分以上的項目將會被授予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認證專項徽章。
4)韌性 該單項主要考察建筑項目在面對氣候變化時所表現的韌性和適應性,以及通過可持續管理、保護和修復自然或改造后的生態系統。管理方面要求有明確的韌性策略指導方針,以及采用國際通用的氣候相關財務披露工作組準則。保護方面主要考察對場地生態的保護、緩解熱島效應、通過環境模型回應城市肌理。修復方面著重于植被策略、生物多樣性、野生環境、投資于自然的氣候應對策略等。得到10分的項目將獲得韌性專項徽章認證。
5)可維護性 該單項考察建筑項目的可維護性設計,包括安全有效的建筑維護設計、使用智能物業管理技術降低建筑能耗等,可維護性的框架涵蓋建筑(室內外)、機械工程、電氣工程、景觀、智能物業等各個專業領域。該部分整合了現行的可維護性評估體系,將原有的可維護性分數轉換為“綠標2021”分數,獲得10分同時滿足必要條款的要求,項目則可被授予可維護性專項徽章。6)智能化 該單項要求建筑項目在設計、施工、更新改造以及運營等過程中采用相關智能技術和系統,打造整合自動化、智能、可回應的建筑。整合性將考察建筑信息模型技術(BIM)在全生命周期的應用,建立通用數據平臺等。數據導向將考察資產信息模型技術(AIM)和數字孿生技術(Digital Twins)等的應用。可回應性將考察利用實時監控系統來改善建筑使用者體驗等。獲得智能化徽章認證的條件也是10分。
《綠色建筑標識2021》認證體系是一個全面貫徹可持續發展目標、涵蓋范圍廣、面向未來、世界領先的綠色建筑認證體系,將指導新加坡建筑業走向新時代,成為實現《綠色藍圖2030》的重要途徑和手段。
新加坡可持續發展穩步推進,全國綠化率已接近50%,建筑屋頂綠化和墻面綠化深度普及,成為世界公認的“花園中的城市”,并躋身于世界碳效率最高的20個國家之一。圖6顯示了新加坡自獨立以來,推進可持續發展和綠色建筑的各項計劃和法規頒布實施的時間線。
截止2021年底,新加坡已實現全國49%建筑面積獲得綠色建筑標識認證,并計劃2030年實現全國80%建筑面積為綠色建筑的目標。屆時新加坡將比今天更加環保,居住環境融于綠色植被之間,環保建材建造的建筑室內也將真正成為節能、節水、高品質的健康環境。這些成就離不開新加坡政府和建筑相關部門的不懈努力,更與切實可行、與時俱進的各項策略和實施路徑密切相關。從國家政策層面的“綠色發展藍圖”,到建筑行業層面的“綠色建筑總體規劃”,再到區域性的政府“組屋綠色城鎮”,以及對工業設施征收碳稅等舉措,多方位地促進和激勵綠色建筑進程的做法,能夠確保其預期目標如期、甚至提前實現。
注釋
1https://www1.bca.gov.sg/buildsg/sustainability/greenbuilding-masterpl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