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斌,鄭小敏,申培彥
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區域地質調查隊,四川 成都 610213
地質遺跡是一種跟土地、礦產資源一樣的資產性資源,是一種珍貴的綠色自然資源[1-2].《地質遺跡保護管理規定》明確:被保護的地質遺跡是國家的寶貴財富;對具有國際、國內和區域性典型意義的地質遺跡,可建立國家級、省級、縣級地質遺跡保護段、地質遺跡保護點或地質公園.2001、200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地學部先后提出“世界地質公園計劃”和“世界地質公園網絡計劃”,讓地質遺跡資源保護與利用進一步得到各國政府重視和全社會參與、支持.經過長期的探索,建立地質公園是地質遺跡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有效方式和最好途徑[3-4].自2001年第一批中國國家地質公園公布,及2004年中國第一批世界地質公園公布,至今中國形成了“世界-國家-省級-縣級”完善的地質公園體系.截至2021年4月,全球已建立世界地質公園169處,中國有世界地質公園41處.
研究基于中國地質調查局“全國重要地質遺跡調查(西藏)”和“西藏自治區當雄、米林、班戈、申扎地質遺跡詳細調查示范”項目,按照《地質遺跡調查規范》,查明當雄縣、米林縣、班戈縣、申扎縣內重要地質遺跡類型、分布等,分析其成因、演化,對比分析其重要資源價值,提出申報世界地質公園候選地建議,為自然資源空間規劃、藏區地質遺跡保護與科學利用管理,以及“三區三州”精準扶貧提供基礎支撐.參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地球科學與地質公園計劃章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操作指南》,筆者在區內面積性調查基礎上,重點對念青唐古拉山東段地質遺跡資源及其他自然人文資源調查,評價納木錯、羊八井地熱田和念青唐古拉山冰川地貌等主要地質遺跡發育特征及價值,分析念青唐古拉山世界地質公園的創建可行性,進一步提出念青唐古拉山世界地質公園創建對策,對利用區域綠色地質遺跡資源促進地方生態文明建設、脫貧攻堅與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理論與實踐雙重意義.
研究區位于西藏腹地,拉薩河上游,處于地中海-喜馬拉雅環球構造帶上,是青藏高原上東西向巨型構造帶與南北向活動構造帶的交匯點,是研究高原隆升、地球演化的典型地區,是青藏高原地質走廊的重要組成部分[5-6].地層區劃屬藏滇地層大區,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地層區、喜馬拉雅地層區.從中元古界—第四系均有出露,發育古老結晶基底和海相、陸相及河湖相沉積(圖1)[7],沉積類型多樣.

圖1 念青唐古拉山地質圖(據文獻[7]修改)Fig.1 Geological sketch map of Nyenchenthanglha Mountains(Modified from Reference[7])
念青唐古拉山橫貫西藏中東部,將西藏劃分成藏北、藏南、藏東南.其東段位于拉薩市西北部當雄縣,區內地貌類型復雜多樣,有冰蝕高山、極高山、高原湖盆地.地表溪河與山川相呼應,最后流入雅魯藏布江.氣候屬高原寒溫帶半干旱季風氣候.年日照時數2 880 h,年降水量481 mm,晝夜溫差大,多大風.
依據《地質遺跡調查規范》(DZ/T0303—2017),對研究區實地詳細調查,發現區內地質遺跡資源豐富、保存完好、可保護性強,主要地質遺跡分為3大類7類11亞類(表1),以獨特的冰川地貌、水體地貌為導向性地質遺跡景觀,極具稀有性、獨特性.

表1 念青唐古拉山主要地質遺跡資源分類表Table 1 Classification of major geoheritage resources in Nyenchentanglha Mountains
(1)高原湖泊:內陸高原湖群集中發育在藏北高原、柴達木盆地及其周圍干旱閉流的高原腹地,分布面積大、全球罕見.西藏湖泊中面積大于1 km2的有612個,湖泊總面積約占中國湖泊面積1/3,擁有全球海拔最高、數量最多、面積最大的內陸高原湖群區,也是中國湖泊分布最密集的地區之一.其中納木錯是西藏面積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國第二大咸水湖[8].另有色林錯、巴木錯、蓬錯、崩錯、仁錯貢瑪、吳如錯、錯鄂湖、格仁錯等,其面積均超過100 km2.
(2)高溫熱水型地熱田:沿那曲至羊八井一帶受構造控制發育,直至羊八井盆地東西兩側邊緣地帶.地熱能資源豐富,利用領先,以當雄-羊八井盆地內的羊八井地熱田、念青唐古拉溫泉、拉多崗溫泉及羊易地熱田為代表.其中羊八井地熱田是中國開發利用的第一個濕蒸汽型高溫地熱田,于1977年建成的羊八井地熱電站,是中國目前最大的地熱電站,也是當今世界唯一利用中溫淺層熱儲資源進行工業性發電的地熱電站.
(3)冰川地貌:發育區海拔高,各類冰川遺跡沿運動空間序列展布,保存完整、類型齊全.念青唐古拉山是區域上古冰川與現代冰川的發育中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冰川遺跡集中分布區之一.在海拔4 600~7 162 m范圍內,發育大量古冰川槽谷、冰斗、刃脊、角峰、冰蝕湖,以及冰磧臺地、冰磧壟、冰水臺地等.
1.4.1 納木錯
納木錯藏語意為“天湖”,是西藏三大圣湖之一.湖面海拔4 718 m,是一個北東向斷陷構造湖,形近長方形,東西長超70 km,南北寬超30 km,面積2 026.74 km2,湖水最深達98 m,平均水深超70 m,透明度高達16 m.湖面遼闊,在晴天呈剔透的碧藍色,湖邊波濤拍岸,以小頭裸裂尻魚為代表的魚類資源較為豐富;湖邊至少發育四道沙堤,沙堤走向約150°;湖周圍是廣闊無垠的湖濱平原,生長著苔蘚、蒿草、火絨草等草本植物,是一處天然牧場;在湖南邊,念青唐古拉山如同一條巨龍橫亙.水質全分析顯示(表2—4),其Na+、F-超過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不能直接飲用①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區域地質調查隊.西藏自治區當雄、米林、班戈、申扎地質遺跡詳細調查示范地質遺跡調查報告.2018..
1.4.2 羊八井地熱田
羊八井地熱田位于念青唐古拉山前由構造斷裂所形成的斷陷盆地內,面積約10 km2,海拔4300 m,是國內外著名的濕蒸汽型高溫地熱田之一[9].區內地表水熱活動十分強烈,地熱顯示類型繁多,有水熱爆炸、沸泉、溫泉、熱水湖、噴氣孔、冒汽地面、水熱蝕變帶、硅質泉華、鈣質泉華和含鋁復硫酸鹽鹽華等(表5).中尼公路以南僅現代溫泉、熱泉、沸泉、熱水湖等露頭就有20余處;沿斷裂分布的古泉口更是星羅棋布,數不勝數.區內水熱蝕變及泉華發育,通過泉華年齡測定可識別出水熱活動的不同階段:第一階段(0.50~0.47 Ma)形成規模較大、成層完好、富含鐵質的鈣華臺地;第二階段(0.40~0.35 Ma)與第一階段相比,特征類似,規模相當,但兩者呈明顯的不整合接觸關系;第三階段(0.27~0.20 Ma)熱水噴溢的時限較短,泉華規模不大,主要在早期泉華臺地上形成多個相對孤立的噴溢沉積錐,類似于現代海底的黑煙囪噴溢錐;第四階段(0.15 Ma)泉華沉積再次增多,該期水熱活動一直延續至今.

表3 納木錯水質陰、陽離子及重金屬檢測表Table 3 Anion,cation and heavy metal test results of water from Namtso Lake

表5 羊八井地熱田地質特征Table 5 Geological features of Yambajan geothermal field
1.4.3 念青唐古拉山冰川地貌
青藏高原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形成了豐富的冰川地貌,念青唐古拉山脈共發育有冰川7 080條,總面積達10 701 km2,冰川面積在中國的幾大山脈中排名第二.主峰海拔為7 162 m,是一個北東向的上升斷塊,其東南側以斷裂與羊八井地塹為鄰,西北側與納木錯湖盆低地相接,是青藏高原東南部最大的冰川區,也是地球上中緯度地區的冰川作用中心之一,冰川地貌類型多樣,序列完整.念青唐古拉山及鄰區第四紀經歷過多次大規模冰川作用,早更新世以來的冰川作用過程及對應的區域氣候變化可劃分為5個冰期[10-11].現代冰川遺跡主要分布在高海拔地段,古冰川遺跡分布在相對低矮的區域(圖2).

圖2 念青唐古拉東南麓更新世冰川沉積物分布圖(據文獻[11]修改)Fig.2 Distribution of Pleistocene glacial deposits at the southeastern piedmont of Nyenchentanglha Mountains(Modified from Reference[11])
念青唐古拉山東段發育有平頂冰川、懸冰川、冰斗冰川、冰斗懸冰川、冰斗山谷冰川、山谷冰川等非常豐富的冰川形態類型,冰川最為集中[12].其中尤以卡欽冰川最具有代表性,海拔6 356 m,長達35.3 km,冰面積為206.7 km2,冰蓄量為52.1 km3,它不僅是中國最大的海洋性冰川,而且是地球上同緯度最大的冰川,可謂是“冰川時代”的活標本.

表4 納木錯水質硬度、酸堿度及其他物質檢測表Table 4 Water hardness,pH value and other substances test results of Namtso Lake
2.1.1 地質遺產的國際價值與地質上的國際意義
(1)構造學價值
青藏高原是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多次拼貼而形成的統一陸殼,接受晚中生代以來的蓋層沉積.研究區殘留的古老變質巖(念青唐古拉巖群)是岡瓦納古陸的結晶基底,自中新世中期開始,青藏地區整體進入東西向同造山伸展期,發生區域性剝蝕夷平事件,第四紀便進入高剝蝕面形成和冰川發育階段.研究區處于拉薩地塊中部,跨越念青唐古拉地壘、羊八井-當雄地塹以及旁多山地,發育有豐富多彩的地質構造現象[13]. 東西向褶皺和逆斷層是古特提斯洋閉合造山的產物;旁多東西向推覆構造反映新特提斯洋閉合造山構造事件,而北東向正韌性剪切帶及晚期北東向活動斷層則是印度板塊陸內俯沖導致東西向同造山伸展的證據.它們是地殼在漫長地質年代中多次構造變動的地質遺跡,反映了區域板塊構造運動的基本模式和高原地殼縮短、隆升、加厚和伸展的過程,對研究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具有重要科學價值和理論意義,是研究元古宙以來岡瓦納古陸裂解、漂移、拼貼較為典型的地區之一,也是研究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拼貼聚合的理想地區,具有世界對比意義.
(2)地層學價值
新近紀以來,青藏高原快速隆升,使古元古代形成的岡瓦納古陸結晶基底及其上構造層暴露地表,研究區念青唐古拉山脈的侵入巖、變質巖,旁多山地的沉積巖、火山巖等數百種巖石,類型齊全,尤其是旁多山地的冰海沉積巖、陸地火山噴發巖、火山集塊巖、火山構造等,不僅具有特殊的研究意義,而且其豐富多彩的成巖面貌更具觀賞價值,是一個類型齊全的“巖石博物館”,是巖石科普教學的良好場所.研究區內測制的古元古界念青唐古拉巖群(Pt1n)、石炭系諾錯組(C1-2n)、二疊系烏魯龍組(P1w)等大量典型地層剖面,出露佳、連續性好、厚度大.它們詳細地記載了漫長的地質歷史,為人們提供了億萬年前的古地理、古環境、古氣候、古生物等古老信息.
區內拉薩地塊石炭系、二疊系、三疊系及侏羅系多為冰海相沉積.石炭、二疊紀以來,冰海相冷水動物群的大量出現,為研究冷水型動物提供了代表性地層.羊八井地區自晚古生代—中生代,基本保持了以海相連續沉積為主的完整地層系統,其中保存下來的古生物化石遺跡十分豐富,種類繁多,海相古生物十分發育,陸相古生物次之,是建立和觀賞生物地層剖面的良好基地,為研究岡瓦納古陸的形成、演化、裂解、漂移,以及與歐亞古陸的分界,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3)地熱學價值
羊八井地熱田,北部地勢較高,地下水埋藏較深,水熱形跡在早期為泉華堆積,現代則主要是地面放熱、冒氣和強烈的汽水熱蝕變;南部地勢低平,地下水位較高,早期的水熱形跡有泉華、水熱爆炸,泉、湖、沼澤、地面放熱和鹽華等,由于地熱資源種類多樣、水熱活動強烈、規模宏大,而被冠以“地熱博物館”的美名.這里有中國目前最大的地熱發電站,有利用地熱發電尾水建成的地熱溫室,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羊八井地熱溫泉以及蓬勃興盛的溫泉旅游休閑度假產業,有利用地熱興起的現代化農畜產業,是地熱資源多渠道利用的典范.
20世紀末,對羊八井地熱田進行了普查、勘探、鉆探和測試等工作.1998年完成的“西藏羊八井熱田深部高溫地熱資源形成機制研究”,提出了全球性喜馬拉雅地熱帶非火山型構造裂隙式高溫熱儲的新類型,較為完整地建立了羊八井深部高溫地熱系統的地質模型,系統地闡述了變質核雜巖體中年輕融熔巖漿上侵形成羊八井地熱田高溫地熱系統的新認識,填補了中國高溫地熱形成研究的空白,具有極高的地熱科學價值和國際對比研究意義.
(4)冰川學價值
念青唐古拉山東南麓,冰川與冰水沉積物在山麓地帶構成多級階梯狀地貌,保留有更新世期間發育的4套冰川沉積物,全新世期間發育的1套冰川沉積物;念青唐古拉山北麓,冰磧物構成地貌形態保存較好的典型山麓冰磧臺地和山谷型側磧、終磧垅,冰水沉積物主要為含漂礫的礫石層.不同冰期的相關沉積具有不同地質特征,研究冰川沉積、冰蝕地形及冰川沉積地貌已成為探究高原隆升、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對青藏高原水資源、生態環境監測,青藏高原氣候變化以及全球氣候變化預測而言,青藏高原冰川變化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中國的冰湖主要分布在西藏念青唐古拉山和喜馬拉雅山地區.近年來,由于整個地球氣候變暖,冰川冰雪融水加大了湖泊的補給源,因此冰湖發生潰決的危險增大.對冰湖的空間分布以及動態變化進行研究,對冰湖潰決的危險性評估具有重要意義[14].
2.1.2 高原腹地的生態系統
研究區位于高原腹地,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動植物主要為適應高寒缺氧條件的野生動物和高原草甸.植物群落劃分為6種類型:香柏+高山嵩草灌叢草甸群落、高山嵩草+圓穗蓼草甸群落、高山嵩草+圓穗蓼草甸群落、高山嵩草+矮生嵩草草甸群落、高山嵩草草甸群落和流石灘冰緣植被群落[15].哺乳動物25種,爬行類3種,兩棲類1種,鳥類70種,魚類15種.動植物資源多樣,是世界呈現生物多樣性最典型的區域之一,堪稱“高原生物基因庫”.
2.1.3 佛教建筑融合的文化遺產
研究區自然資源非常豐富,人文資源也別具異彩,人文歷史源遠流長,形成了具有多民族文化特色的藏傳佛教.藏區建造了大量廟宇,有羊井學寺、嘎羅寺、多林休寺等,有的廟宇平地而起,有的借岡巒之勢,在峰巒之麓構筑“山門”,給人們留下了自然與建筑融為一體的文化遺產.在拉薩河流域多處發現了舊、中、新石器時代的石器、骨器和陶器等古文物.區內還有豐富的巖畫,距今有4 000~10 000 a.巖畫上有牛、羊、馬、野獸、圖騰等圖案,還有狩獵、放牧、耕耘等生產活動場景,這是藏族先民值得驕傲的文化,對研究藏民族的起源、文化發展、氣候變化都具有重要的價值.
由此可見,在青藏高原隆升過程中地殼長期演化而遺留下來的遺產——地質遺跡多樣性鮮明,是進行青藏高原第四紀地貌學、構造學、巖石學、冰川學、古生物學等多學科研究、科普教學的理想場所,對研究大地構造、活動斷裂、第四紀地質地貌演化等有重要意義.這些地質遺跡與該區域內自然和文化遺產有著密切關系.通過清楚認識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從而提高人們對地質過程、地質災害、氣候變化等當今社會面臨的重大問題的認識,了解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這些也為世界地質公園的申報與建設提供了具有國際價值的地質遺產[16].
研究區西藏羊八井國家地質公園于2009年8月被授予第五批國家地質公園資格,于2019年被批準正式命名為國家地質公園;納木錯-念青唐古拉山風景區于2007年被準予列入中國國家自然遺產、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預備名錄,于2009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在此基礎上,結合羊八井、納木錯和念青唐古拉山等不同類別、不同級別的資源空間分布特征,充分兼顧區內保護、管理和旅游產業發展的實際需要,將西藏羊八井國家地質公園和納木錯-念青唐古拉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有效整合[17],能夠科學有效地形成一個封閉的邊界,具備足以發揮其職能的適當面積,這就屬于中國法律法規認可的、明確單一的世界地質公園范圍邊界.
研究區西藏羊八井國家地質公園由專門的地質公園管理部門管轄,納木錯-念青唐古拉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由西藏當雄縣納念管理局管轄.在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的形勢下,將整合為合法統一的自然保護地管理機構,這就符合世界地質公園應設立法律地位受國家立法承認的管理機構的要求.
研究區屬拉薩市管轄.《西藏自治區“十三五”時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西藏自治區“十三五”時期產業發展總體規劃》《西藏自治區“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等明確:區內將旅游業培育成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將建設具有高原和民族特色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大力發展與節能環保相關的重點產業,重點在天然飲用水、高原生物、旅游文化等領域分別培育全國知名品牌;構建完備的“吃、住、行、游、購、娛”要素體系,促進旅游業和其他產業融合發展.這些有關社區發展理念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操作指南》要求相一致,就是將當地社區和居民作為利益相關者納入的、適宜于地方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政策.
研究區以西藏羊八井國家地質公園為載體、地質遺跡為主體的綠色經濟發展理念,能夠使當地居民認識到地質遺跡資源的寶貴和不可再生性,從而提高人們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自覺性;同時增加當地居民就業率,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和資源利用方式,提高當地群眾的生活水平,帶動地方旅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如圍繞西藏羊八井國家地質公園,貫徹全域旅游發展理念,逐步讓交通較為便利、旅游區位優勢逐漸凸顯,對該地區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生態文明建設、脫貧攻堅具有重要意義.這也正是考慮當地民眾社會和經濟方面的需求,保護他們生活在其中的景觀和文化特性,符合不同利益相關者需求.
地質遺跡作為綠色自然資源,其可持續利用貫穿自然資源的保護、開發、使用、管理全過程,以滿足經濟發展對自然資源的需求為前提,以自然資源生態質量的保持和提高為重要體現,這不僅僅是經濟問題,也是一個社會、文化、技術之間相互調和的平衡過程.因此,參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標準,結合研究區資源分布特征、地形地貌特征及區內建設發展現狀,考慮資源、保護與管理等多方面、多角度的需要,構想“以地熱田為主題的念青唐古拉山世界地質公園”建園方案如下.
在西藏羊八井國家地質公園基礎上,部分補充納木錯-念青唐古拉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來創建世界地質公園,既保留了原地質遺跡資源,又補充了納木錯、念青唐古拉山冰川地貌等豐富的地質遺跡,形成特有的盆-山構造體系的地熱田主題世界地質公園,能夠全面展示青藏高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體系,從不同角度解讀青藏高原隆升演化、恢復古地理環境氣候、探討全球變化.建園范圍不跨那曲市的班戈縣與申扎縣,僅位于拉薩市當雄縣境內,不包括當雄縣縣城,包含當雄縣內所有世界級地質遺跡和主要的國家級地質遺跡點.范圍邊界明確為北側以縣界為界,南側以嘎日橋-恰江-109國道-江湯-沖噶村為界,東側以拉宗-朗日-柴日給-沖噶一帶為界,西側以5 922高程點-扎勒-雜尼果-嘎日橋一帶為界,面積約4 269 km2(圖3).此構想方案雖然存在納木錯地質遺跡完整性的欠缺,但是在實際操作上解決了世界地質公園跨區域聯合申報、后期公園管理和協調等問題.

圖3 念青唐古拉山世界地質公園建園方案構想圖Fig.3 Construction plan of Nyenchentanglha Global Geopark
(1)納入政府工作日程,各部門合力推進創建工作.創建世界地質公園是政府行為,申報主體是當地政府.首先要得到政府的認可和支持,并作為當地政府重要工作來抓;政府相關部門的全力支持和配合,是申世迎檢的堅強后盾,保證申報工作的有序進行.
(2)主動匯報溝通及尋求支持,準確把控創建切入重點.創建世界地質公園遵照“官進官出”方式,由當地政府向自治區林草局、國家林草局逐級匯報,懇請給予大力支持;邀請國內評審專家來地質公園考察給予專業性的技術指導,不斷完善和改進地質公園建設;然后委托國內世界地質公園申報權威機構制作申報材料.
(3)走出去請進來,借鑒新晉成員的成功創建經驗.自20世紀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行“世界地質公園計劃”以來,中國就是推行該計劃最具成效的國家之一.到2021年4月中國已有41家成功入選世界地質公園,申報成功率100%;這些地質公園在建設上日臻完善,在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發展等方面也卓有成效.因此,有條件走出去請進來,借鑒成功的申報與開發建設經驗;與國際國內世界地質公園結成姊妹公園,促進公園之間的交流與發展.
(4)完善地質公園管理制度與設施,普及地質公園理念與營造世界地質公園氛圍.地學旅游發展的對象是廣大群眾,只有更多的旅游者認識到地質遺跡的不可再生性,認識到保護地質遺跡資源的責任和義務,才能真正做到“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建立解說牌以加大宣傳力度,并且解說詞要通俗易懂,容易讓廣大的旅游者接受[18].同時,健全完善的管理隊伍、制度和措施,高標準建設與完善基礎設施,加快區內納木錯、溫泉等地質遺跡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5)扎實做好科研科普工作,加強地質遺跡保護.地質遺跡是發展區域旅游產業的主要動力源,與其他資源相比有著其自身的獨特性,因此,應系統地進行區內地質遺跡資源的調查、評價和科學研究[19-20],并加強與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聯系,在區內建立教學和實習基地,有針對性地研究冰川、地熱等保護利用方案,才能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護管理措施.
(6)圍繞地學旅游核心提升特色旅游產品內涵,推動地方產業發展.地質旅游資源是自然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旅游業的重要支柱.研究區位于以拉薩為核心的“一環一帶”的精品旅游線路上,其地質旅游資源有著明顯的區域特色.應圍繞地學旅游核心充分整合各種旅游資源,加強地質、人文及生態的結合度,開發突顯地方特色的旅游產品,滿足游客多樣化的需求[21],從而為西藏第三產業的發展帶來新的生機和活力,促進西藏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7)加強實用技術扶貧工作,合理定位公園開發與貧困社區發展之間的關系.明確地質公園在推進旅游業、解決就業以及促進教育、科研和區域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發揮的關鍵作用,引導鼓勵當地居民共同參與.加強對管理和導游人員的培訓,提高其地學知識水平,普及地質公園理念;通過提供地學旅游就業培訓等方式,為居民直接提供就業崗位,促進地質公園與貧困社區的協同發展[22].
世界地質公園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三大品牌之一,是區域綠色地質遺跡資源點石成金的“聚寶盆”與綠色發展的“金招牌”.研究發現,區內地質遺跡資源主要有以納木錯、羊八井地熱田和念青唐古拉山冰川地貌等為代表的3大類7類11亞類,類型豐富、數量眾多、品位高、組合好、觀賞性強.以星羅棋布的湖泊景觀、獨樹一幟的地熱溫泉景觀和類型多樣的的冰川遺跡景觀為主,輔以地層剖面、侵入巖地貌、巖溶地貌等配套資源,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美學價值和開發利用價值,在全球范圍具有典型性、稀有性、完整性和國際對比意義.從自然文化、范圍邊界、管理機構、可持續發展經濟政策和利益相關者需求等方面來看,念青唐古拉山東段具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操作指南》中有關世界地質公園申報的前提條件,創建優勢顯著、切實可行,宜采用“以地熱田為主題的念青唐古拉山世界地質公園”建園方案,采取政府支持、借鑒經驗、普及理念、科研保護、旅游產業和社區發展等多維對策.世界地質公園創建需要不斷完善與提升,因此,在今后的創建工作中,以西藏羊八井國家地質公園為基礎,如何處理好尚存在的地質遺跡資源完整性、地熱資源開發與保護協調性、多種保護地管理統一性等問題與不足,這些都有待進一步深入分析、探討,從而創建日臻完善的念青唐古拉山世界地質公園,更好地促進地方生態文明建設、脫貧攻堅與經濟可持續發展.
致謝:參加本文項目工作的成員還有楊林、宋偉、覃爽等.在項目野外調查、資料收集過程中,得到了西藏自治區地質調查院賀麗、旺姆等工作人員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