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傳播學視域下《大學》英譯史及譯介過程研究

2022-09-08 10:26:48李耀
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 2022年4期
關鍵詞:大學

李耀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外國語學院,江蘇 南京 211106)

引言

《大學》蘊含著豐富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位列“四書”之一,書中對道德行為和人生境界的深刻論述對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形成及社會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在“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時代背景下,《大學》成為優秀傳統文化對外推廣的重要典籍之一,如何精準有效地推動《大學》譯本的傳播與接受成為學界的關注點。《大學》英譯研究大體可分為3類,即單譯本研究、多譯本對比研究和綜述研究。單譯本研究主要涉及馬禮遜、理雅各、林語堂、龐德和修中誠譯本,理論基礎涉及翻譯操縱理論、生態翻譯學、認知翻譯學和哲學闡釋學等;多譯本對比研究中,學者從譯文功能、譯者風格及主體間性等視角切入,選取中西代表性譯本進行對比研究,分析其詞匯、句法、語篇等不同層面的異同;此外,還有學者針對《大學》國內外研究展開綜述。

總體而言,國內《大學》英譯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起步較晚,研究手段以對比研究為主,理論視角及研究方法有待豐富,定量研究較為缺乏,其中傳播研究仍待進一步深化拓展[1]。當前,還未有學者從傳播學視角討論《大學》的譯介問題。基于此,本文擬對此問題進行探究。

一、《大學》英譯史研究

《大學》的英譯最早可以追溯到1812年,至今已200年有余。數個世紀來,來華傳教士、西方漢學家、華裔漢學家和中國學者相繼開展翻譯活動,《大學》的譯本已達20余種,譯文主要有英語單行本、合譯本以及附錄注釋3種。

(一)來華傳教士譯本

《大學》外譯可以追溯到17世紀末期,早期經歷了由拉丁語再到英語的轉譯過程[2]。傳教士譯本在西方影響甚大,不僅推動了西方漢學的發展,也對超驗主義作家如梭羅、艾默生等產生了重要影響。早期英語國家譯者參考拉丁語譯本,以引用和注解的方式轉譯其中部分內容。《大學》的英譯最早由19世紀的來華傳教士完成。1812年,來華英國新教傳教士馬禮遜(Robert Morrison)翻譯出版了《中國通俗文學譯文集》,該書首次出現了《大學》英譯文全文,其譯本強調釋義,以直譯為主,其譯文態度草率,不乏大量誤讀誤譯之處[3]。另一位英國傳教士柯大衛(David Collie)是“四書”全譯第一人,其譯文以糾正儒學、傳播基督教義為目的,充滿西方中心論和基督教色彩。時任港府官員奚禮爾(Charles Hillier)在出版于1853年的《亞洲皇家學會中國分會學報》上刊載《大學》譯文,對原作結構、重要性和已有譯本作出說明。英格蘭著名漢學家理雅各(James Legge)譯本被學界視為經典之作,他在1861年以合集形式翻譯出版《大學》譯本。理雅各在譯文中突出讀者導向,其譯本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二)西方漢學家譯本

西方漢學家因其學術研究背景和譯入語母語優勢,其譯本成為推動《大學》外傳的重要力量。龐德(Ezra Pound)是美國著名詩人,也被學界稱為“業余漢學家”,其《大學》英譯本轉譯自法語及意大利語版本,他從語義學的視角分析了書中的核心概念,探究其中傳統儒學的哲學意蘊。龐氏譯本改寫較多,偏離原作,飽受學界詬病,然而因其較為規范、清晰的譯文特點,其譯本成為20世紀《大學》影響最大的譯本。英國漢學家修中誠(Ernest R.Hughes)譯本主要從儒家在西方學界的影響及文化術語兩個角度建構全書內容。美國學者穆勒(A.Charles Muller)《大學》英譯本以電子版形式存在,采用現代漢語拼音,前言中探討了譯文的教育意義。21世紀西方漢學家共出版了3種《大學》英譯本:美國當代漢學家浦安迪(Andrew Plaks)以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為原本,以語境等值為翻譯原則,尋求與原作最大限度的接近;另一位美國當代漢學家賈德納(Daniel K.Gardner)以原文重要性和知名度為標準選譯了《大學》部分內容,并將其置于“四書”首位,在引言中介紹了宋明以來《大學》的重要社會價值和教育意義;澳洲漢學家艾喬恩(Ian Johnston)和新南威爾士大學教師王平合作,于2012年出版了《大學》英譯本。

(三)華裔漢學家和中國學者譯本

華裔漢學家和中國學者群體以修正錯誤、傳遞儒學價值為目的開展《大學》英譯工作,在典籍外譯過程中同樣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華裔漢學家群體中傳播最廣的《大學》譯本是林語堂譯本,其譯本詳細說明了各個章節內容在中國傳統文化體系中的出處,以“闡釋翻譯”為視角討論了中華文化術語的翻譯方法,力圖為世界發展中的共有問題提供中國智慧。宋明理學研究專家陳榮捷(Wing-Tsit Chan)在其1963年出版的文集中選譯了《大學》部分內容,研究者肯定了其譯本在促進東西方交流方面的作用。中國學者中,辜鴻銘“開啟了中國人翻譯中國典籍的序幕”[4],他對《大學》的思想文化價值給予高度肯定,書中注釋印證了大量西方國家學者、評論家的觀點。鄭麐是中國“四書”英譯第一人,以準確傳達文化內涵為翻譯目的,但其譯本在世界范圍內傳播和研究有限。

二、傳播過程研究

從上述有關《大學》英譯史的回顧中可以發現,其海外傳播歷史悠久且成果頗豐,3類譯者群體共同推動了《大學》的海外傳播,這種傳播具有過程性、反饋性的特點,是主體、客體、媒介和受眾四大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下文即以四大要素為主線,探討不同要素對《大學》譯介產生的影響。

(一)主體/譯者研究

在西方哲學發展史中,17世紀笛卡爾開啟了從本體論到認識論的哲學轉向,此后人的主體性得以確立。哲學意義上的主體指的是具有能動性、實踐性和社會性的人,而翻譯學領域的主體根據對象性關系活動的不同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5]。作為一項社會性的語際傳播活動,翻譯主體是社會歷史性的存在,必須明確其具體語境方可判斷其具體構成,不同歷史條件下的主體行為和責任各不相同。從上述翻譯史回顧不難發現,《大學》的譯介是不同譯者群體的自發行為,此時翻譯傳播主體即為譯者,二者完全重合,此種關系在典籍傳播的過程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大學》的譯介過程中,主體/譯者作為傳播行為的發起者,對最終的傳播效果有著決定性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譯者翻譯目的及翻譯策略的選擇上。

翻譯是高度社會語境化的產物,譯者在一定場域內形成慣習,并受到經濟、文化和社會資本的影響[6],譯者對翻譯活動具有操縱和控制作用。《大學》譯者翻譯策略的選擇受到譯者所在歷史場域的深刻影響。17—19世紀,由于中西綜合國力懸殊巨大,來華傳教士和西方漢學家譯者群體以傳教為首要目的,他們給基督教義穿上儒學外衣,期冀以此吸引信眾;此外,他們將這些譯本視為全面殖民中國的思想文化準備,企圖用基督教義改寫甚至消解原有的中國儒學體系,在這種翻譯目的的影響下,譯本大多具有西方中心主義和基督教色彩。直譯與意譯都成為西方譯者操縱和改寫原作的途徑,例如馬禮遜將“大學”譯作“the great science”,將道德觀念等同于科學,顯然和原作相差甚遠,錯誤地引導了讀者的閱讀期待;在翻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時,將“古之……者”譯為“the prince”(西方宮廷王子、貴胄),此譯文漏譯“古”,忽略了先王道德言行的重要文化意義,同時縮小了先王的范圍,將其等同于君主而忽略了士大夫群體。

20世紀上半葉,大批中國學者意識到了西方譯者翻譯操縱所帶來的文化誤讀和自主權喪失問題,以消除誤讀誤譯、傳播中華文化為翻譯目的對《大學》進行譯介,辜鴻銘在翻譯時采用了歸化譯法,使用了鐫刻在古希臘阿波羅神廟入口處蘇格拉底的名言“Know Thyself”翻譯“誠意”。在“明德”的翻譯中,馬士曼將“德”譯為“reason(理想)”,林語堂則譯為“clear character”,相較于前者,譯出了道德、美德的含義,文化內涵傳遞更為準確客觀。新中國成立后,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和國際地位的提高,譯者注重保留《大學》的東方文化價值,如賈德納譯本,宏觀方面,分析了《大學》在“四書”中的地位,微觀方面,給予文化負載詞詳盡的注釋說明,相較于前幾個世紀的譯本,更具文化主體性。

翻譯過程是一個涉及多種選擇的復雜過程,選擇和目的的確定又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7],《大學》譯介過程中主體與譯者兩個因素相重合,翻譯目的及翻譯策略的選擇對最終的傳播效果有直接影響。《大學》的譯介歷經最初的他者有意誤讀闡釋再到后來的主動文化建構,其翻譯史也是近代國際關系發展史的一個縮影。新時期的譯者在譯介《大學》時,首先應對原作進行深入的研習,翻譯中應立足于當今時代的社會背景,以積極主動的態度推動其海外傳播,通過高質量、規范化的譯文傳播中國傳統儒學思想,從而更好地服務于國家海外形象的建構。

(二)客體研究

哲學層面的客體指的是主體以外的客觀事物,是主體認識與實踐的對象。在翻譯傳播的過程中,不同階段中的客體表現形式有所不同。在《大學》進行語碼轉換的過程中,原文本表現為源語客體,譯文則表現為譯語客體,兩種客體經由譯者實現轉換,《大學》譯介過程中的傳播客體形式表現為譯者中心下的源語客體及譯語客體的組合體。譯者和原作者之間是一種跨時空、非共時性的交流對話[8],翻譯時難以準確再現原作者的所思所感,故而在客體轉換過程中,譯語客體在外部社會環境和譯者翻譯風格的影響下解除了和原作者之間的語境關聯。翻譯不是源文本的再現[9],譯作在不同的語言系統中意圖模式達到互補,實現譯作“后續生命”的和諧延續。《大學》客體層面對最終譯介效果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翻譯模式的選擇上。

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常常會能動地選擇不同模式,翻譯模式和譯文質量及傳播效果息息相關。《大學》的譯介模式大體可分為3類:西方學者模式、中國學者模式及合作模式。第一類中較為典型的是柯大衛、理雅各等來華傳教士開展的翻譯活動。他們在華獨立開展翻譯工作,受制于語言背景和翻譯目的的制約,譯語客體被打上“西方中心”的烙印,在客體轉換的過程中出現了語碼傳遞丟失和錯誤的情況。第二類中,以辜鴻銘、陳榮捷為代表的譯者大都學貫中西,有較高的國學素養和外文水準,經由他們轉換后的譯語客體準確度及還原度較高。第三類合作模式在20世紀以后的《大學》譯介中較為普遍,形式也較為多樣,例如:澳洲漢學家艾喬恩(Ian Johnston)和新南威爾士大學教師王平開展了合作;美國東密歇根大學哲學教授布萊恩·布雅(Brian Bruya)翻譯、我國臺灣著名漫畫家蔡志忠配圖出版《大學》譯本,這是合作模式中的一種新穎形式。從譯本最終的傳播效果來看,在典籍外譯的過程中,中國學者主要負責完成語內翻譯,通過研究考證將晦澀難懂的古代語言轉化為通俗易懂的現代漢語并完成初步翻譯,西方學者負責語際翻譯,完成翻譯傳播過程,這是兼顧原文理解和語言表達的最佳途徑之一[10]。

《大學》客體在不同階段表現形式不同,翻譯模式對客體質量有直接影響,采用中西合作的翻譯模式,譯語質量最優。宏觀上,《大學》客體層面表現出3個方面的特點:第一,譯者與客體之間具有主體間性,譯者難以把握源語客體的語境內涵,譯語客體也不是簡單的源語再現,譯者在內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與原作者開展“對話”,客體被賦予了“譯者內涵”;第二是立場中立性,作為源文本的客體在不同翻譯策略、目的、模式等因素的作用下可以轉換為完全不同的譯語客體,源語客體在轉換為譯語客體之前保持立場中立性,譯作在不同社會、語言場域中完成更新融合;第三是客體重疊性,譯者中心下客體可以劃分為源語客體及譯語客體,譯者在接收源語的同時即開展翻譯,二者在過程上存在時間的臨近性及行為域的交叉性,因此可以認為客體具有一定的重疊性。

(三)媒介研究

客體完成從源語到譯語的轉換過程后,譯語客體通過媒介向受眾進行語碼傳遞,媒介及其實現方式對受眾接受產生影響。官能指的是生物體器官的功能,根據調用人體官能的不同,媒介可劃分為單一官能媒介、雙官能媒介及復合官能媒介[11]。單一官能媒介調用單一官能,例如書報雜志、廣播等;雙官能媒介同時調用兩種官能,例如電視、電影;復合官能媒介以互聯網背景下的移動終端為代表,感受最為多元。

作為單一官能媒介的代表,紙質或電子書籍在《大學》的外譯過程中起核心作用。受時代科技限制,紙質書籍是早期譯本的唯一傳播途徑。聯機計算機圖書館中心(OCLC)中WorldCat數據庫是全球最為完整全面的圖書館聯合查詢庫,能夠有效地反映紙質書籍的分布、影響及傳播等情況。表1是《大學》部分代表性英譯本世界館藏量的統計:

表1 《大學》英譯本圖書館館藏量(節選) 單位:本

從表1可知,《大學》英譯本在世界范圍內有一定的館藏量,但國家分布及不同譯本館藏量存在一定的不均衡性。從館藏總量來看,理雅各、林語堂、陳榮捷和艾喬恩譯本館藏數量較大,這和譯者的翻譯目的、翻譯策略密切相關:理氏治學嚴謹,考證翔實,其譯本一經問世便被學界視為經典之作;和早期傳教士傳播教義的目的不同,林語堂、辜鴻銘等譯者秉持忠實傳達傳統儒學觀念的目的,譯文能夠較為準確地傳達《大學》原作思想內涵,在當今世界產生了一定影響;艾喬恩作為具有中國宗教、哲學背景的西方譯者,熟知中國傳統文化,其譯本呈現出平等互鑒的文化態度。從分布國家來看,20世紀后期美國成為世界漢學研究的主陣地,美國的館藏量顯著高于其他國家;從版本數量來看,理雅各和林語堂譯本再版重印次數較多;從譯本出版時間來看,20世紀以后譯本館藏量總體上高于17—19世紀,20世紀后出版印刷行業發展迅速,為《大學》譯介提供了傳播基礎與技術條件。

在當今媒介融合的科技背景下,《大學》傳播形式表現為互聯網背景下跨模態的復合官能媒介。在世界最大的視頻門戶檢索后發現,理雅各和林語堂譯本出現了基于紙質圖書并配合動畫的有聲視頻書籍版本,這些視頻中不僅包含了中英雙語的有聲朗誦,還輔之以能夠傳達中國文化特色的影視劇、動漫等視覺符號,多模態的媒介形式極大地刺激了受眾的感官體驗,取得了很好的傳播效果,部分視頻總觀看量已超百萬次。對《大學》相關視頻創作者進行梳理分類后發現,創作者多為學者或對漢學抱有極大熱忱的普通受眾。個人博客類門戶Meta、Twitter中對相關內容討論較少,零星可見幾條有關儒學具體內容的討論。

總體而言,現階段《大學》媒介仍以圖書媒介為主,其傳播中暴露出的不均衡性不可忽視,向英美以外國家加強圖書推介是提高《大學》世界知名度的可行方式。而隨著新媒體的出現,《大學》媒介形式也正在向復合官能媒介轉化,但這一轉化剛剛起步,還不足以形成《大學》譯介的力量分支,日后應加強該方面建設,聯合多方面力量,通過多模態化的復合官能媒介途徑,讓中國文化走得更遠。

(四)受眾研究

受眾是傳播的最終環節,是譯語信息的接受者和反饋者,對評估譯本質量及調整譯者翻譯行為有著直接影響,受眾結合譯語客體與自身文化體認重建語境關聯。《大學》受眾群體大體可以分為學者型讀者和普通讀者兩類。譯本“走出去”并不意味著真正的“走進去”,受眾接受研究是檢驗傳播效果的有效途徑。切斯特曼提出傳播效果包含3個維度,即反應(reactions)、響應(responses)和反響(repercussions)[12],其中回應行為,如撰寫評論、評分等是可觀察的反饋行為,主要用以考察受眾對特定譯作的接受情況。

普通讀者群體基數大、范圍廣,是推動《大學》普及及被接受的重要力量,其讀后評論不僅有助于檢驗傳播效果,還對翻譯內容、策略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亞馬遜(www.amazon.com)和好易讀(www.goodreads.com)是全美最大的圖書售賣和評論網站,網站中即時化的讀者評論克服了傳統讀者評論調查的延遲性和零散性,降低了讀者研究的難度。網站中《大學》各譯本的星級評分和讀者評論見表2。研究發現:讀者評論集中在理雅各、龐德、林語堂、浦安迪、加德納及艾喬恩的譯本,其余譯本未見評論或沒有研究價值。

表2 《大學》英譯本評分及論評焦點(節選)

對表2中評分及評論內容進行細讀分類后發現,普通讀者有學習型和感悟型兩種閱讀類型。學習型讀者對譯本的翻譯質量和副文本翔實度較為關注,希望以此實現學習中國文化的目的;感悟型讀者則更加注重書中具體的文化內涵。兩類讀者主要關注以下3個方面:

第一,作為翻譯作品,讀者首先對譯本的翻譯質量十分重視。對待有著明確西方中心立場的早期傳教士和漢學家的譯本,讀者在肯定其學術價值及翻譯貢獻的同時,也指出其譯本充滿基督教義色彩,不能夠準確地傳達中國傳統哲學觀念。而對忠實表達原作內涵的譯本,如林語堂譯本,讀者給予較大肯定。

第二,讀者對副文本的翔實程度較為關心。由于《大學》的論述較為艱深晦澀,普遍缺乏中國哲學背景和生活經驗的外國讀者難以把握其內涵,注釋、導讀及前言、后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第三,讀者對出版社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其中一個較為突出的方面是威妥瑪標音法的使用影響閱讀體驗。此外,書籍裝幀的質量、行間距等微觀層面對讀者的閱讀體驗也有重要影響。

學術讀者群體的專業化程度較強,可進一步細分為專門從事漢學研究的學者、大學及科研院所在讀學生以及從事典籍翻譯的海外譯者等類型。學術讀者群體的數量相對較少,但其評論具有專業化、客觀化的特征,能夠對譯本翻譯的得與失給出學術化的見解。學術引用是學術界對某個領域重視程度的量化指標,通過Google Scholar(谷歌學術)以“譯者+書名”的方式檢索后進行引用量的統計,結果見表3。學術界對《大學》譯本有一定的關注,多數研究聚焦于理雅各、龐德、陳榮捷及林語堂譯本。在JSTOR和EBSCO數據庫以“Review”(書評)為檢索條件共檢索到相關文獻22篇,文獻主要集中在理雅各(5篇)、龐德(3篇)和陳榮捷(13篇)3位譯者上。

表3 《大學》英譯本谷歌學術引用(節選)

學者在評價理雅各譯本時首先充分肯定其學術價值,并指出“理氏在身體情況欠佳、家庭狀況困難的情況下完成譯注是極為不易的”[13],其譯本的勘誤情況也有涉及,專門對其他學者的糾錯展開綜述[14]。龐德的譯本學術界爭議較大,理查德[15]指出其譯本的翻譯方式“不能完全被接受”,而貝爾[16]則給出了不同意見,他提出“龐德詩意的語言是他風格的體現,對語言的駕馭已經到達一個全新高度”。萊斯利博士[17]高度肯定了陳榮捷譯本,認為其譯本“保持了一貫的高水準”,而其譯本最大的不足在于“引用不夠全面具體,凡有所引未能做到必有所注”。艾恩[18]、威廉[19]等學者則指出陳譯本“揭示了西方漢學研究的巨大鴻溝,引發了學術界的思考”。

讀者接受研究存在對象情況復雜、接受效果難以量化、研究對象難以擴大等問題[20],選取回應理論下有限的讀者及專家的真實評價只能從一個側面說明其接受程度。普通讀者較為關注譯本翻譯質量、副文本翔實度及出版質量3個方面;而專家讀者則較為關注譯者翻譯背景、內涵傳遞的準確度以及譯本學術價值等方面。這些讀者實際回應對譯者調節翻譯策略、評估翻譯質量有重要作用。

三、結語

本文綜合運用傳播學和翻譯學理論,從主體、客體、媒介和受眾4個方面對《大學》譯介展開全過程研究。研究發現:翻譯主體的時代背景、翻譯目的制約其翻譯策略的選擇,新時代譯者應積極主動地開展譯介,保證《大學》海外譯介中的自主文化建構;客體具有主體間性、立場中立性和重疊性3個特點,翻譯模式的選擇對客體轉化質量有重要影響;媒介層面,現階段《大學》媒介仍以圖書媒介為主,多為單一媒介途徑,傳播中暴露出的不均衡性不可忽視,多模態化的復合官能媒介途徑是未來傳播的可行路徑;受眾層面,翻譯質量、副文本翔實度、出版質量、譯本學術價值等方面是譯者調整翻譯行為的重要依據。本研究僅以《大學》外譯作個案分析,其中結論是否具有普適性仍待進一步研究,譯介過程中各個環節需要進一步深入探究。

猜你喜歡
大學
“留白”是個大學問
《大學》征稿簡則
大學(2021年2期)2021-06-11 01:13:48
《大學》
大學(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歲的她,跨越千里再讀大學
海峽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我的大學,我來啦!
文苑(2020年8期)2020-09-09 09:30:16
大學求學的遺憾
訂正里的大學問
午睡里也有大學問
華人時刊(2017年13期)2017-11-09 05:39:29
工大學人
考上大學以后悔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最大福利网站| 久久精品国产在热久久2019| 无码国产偷倩在线播放老年人| 天天色天天综合|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精品一区| 欧美综合中文字幕久久| 亚洲熟妇AV日韩熟妇在线| 国产黑人在线| 亚洲综合久久成人AV| 精品国产91爱| 第一页亚洲|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网址| 日韩一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欧美曰批视频免费播放免费| 欧美精品成人| 久久人妻xunleige无码| 91精品国产91欠久久久久| 尤物特级无码毛片免费| 欧美一级专区免费大片| 色综合综合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98| 精品视频在线一区| 九九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丁香婷婷在线视频| 成人91在线| 国产精品30p| 在线看片国产| 九色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在线精彩视频二区| 97人人做人人爽香蕉精品| 伊人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第一视频免费在线|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色欲AV| 国产一级在线观看www色 | 中文字幕第4页| 日本三级欧美三级| 性喷潮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二区三区| 精品人妻无码中字系列| 热伊人99re久久精品最新地| 国产永久免费视频m3u8| 国产精品久线在线观看| 91在线播放免费不卡无毒| YW尤物AV无码国产在线观看| 日韩 欧美 国产 精品 综合| 亚洲精品你懂的| 国产99视频在线| 亚洲人成日本在线观看| 免费看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曰韩免费无码AV一区二区| www.91在线播放| 日韩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国产日韩视频观看| 精品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看| 国产精品自在线天天看片| 草逼视频国产| 精品国产网站| 在线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天天综合网亚洲网站| 国产精品亚洲日韩AⅤ在线观看| 狠狠操夜夜爽| 国产swag在线观看| 久久激情影院| 国产精品区网红主播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xx| 毛片免费在线视频| 色亚洲激情综合精品无码视频 | 国产凹凸视频在线观看| 老司国产精品视频| 久久成人18免费| 国产午夜精品鲁丝片| 亚洲综合网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女人18毛片a级毛片视频| 免费毛片视频| 2020国产在线视精品在| 伊人蕉久影院| 欧美精品在线观看视频| 在线免费a视频| 久青草国产高清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