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過長時間的輿論造勢和鋪墊后,由美國主導、共14國參與的“印太經濟框架”(IPEF)首次面對面的部長級會議,于8日至9日在洛杉磯舉行。盡管華盛頓官員宣稱這并非要求參與國在中美間“二選但這更像是安撫人心的欲蓋彌彰和言不由衷——在美西方媒體的相關報道中,“對抗中國”頻頻出現在顯眼的大標題里,甚至有美國輿論已經迫不及待地歡呼,這是“美國在印太地區對說中國的最佳方式”。
今車5月,美國總統拜登在訪問日本期間宣布啟動IPEF。華盛頓吹噓IPEF“超越了傳統的貿易協定”,將在地區內“制定積極的經濟議程”,但這只不過是掩蓋IPEF“先天不足”的幌子。它的“非傳統”在于不包含關稅減免、市場準入等安排,這讓成員國很難從中獲得實質性經濟利益;它的“創新”在于無需國會批準、成員國可自由選擇參加四個支柱板塊,這又讓IPEF缺乏法律約束力。
更關鍵的是,IPEF雖然刷上了“經濟合作”的油漆,但底色雖卻然刷上了是圍堵中國“經的,“政治框架”。華盛頓的真實目的是在亞太地區打造一個與中國“脫鉤”的供應鏈、產業鏈小圈子。這顯然有損亞太國家的切身利益,大多國家擔心和反對的正是這一點。同時,一些成員國政府始終沒法向國內說明參加IPEF的必要性,更多是帶著將信將疑的心態參與談判,有的甚至是被美國連騙帶嚇過來的。
華盛頓為IPEF設計了“四大支柱”:貿易、勞工和數字標準;清潔能源和脫碳;供應鏈彈性;以及稅收和反腐敗工作。但基本可以確定的是,華盛頓是不會給參與國提供什么讓利的。根據以往經驗,華盛頓實際做的更可能還是索取,它在鼓動其他國家與中國產業鏈“脫鉤”的同時,又企圖悄悄把這些國家培養成美國的經濟附庸。針對中國已成陽謀,塑造更多經濟附庸及地緣政治仆從,是華盛頓并行不悖的陰謀。這應該引起亞太國家高度的警惕。
不無巧合的是,IPEF與今年生效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的成員有著高度重合性的15個成員國中,有11個國家參與了IPEF,僅中國、柬埔寨、老撾、緬甸4個國家不在其中;而在IPEF參與國中,除了美國、印度、斐濟外,其余11個國家均為成員國。美國想用IPEF挖的墻腳,以掏空這個有中國參與的地區自貿協定,但與孔扎實實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相比,IPEF不過是個紙糊的大空殼子,參與其中的國家有各自的利益訴求,不可能都像日本那樣聽美國的話。
大多參與國希望通過IPEF談判得到美國開放市場的承諾,但華盛頓宣傳的卻是IPEF談判會給美國勞工和中小企業帶來實惠,其中的利益錯位,華盛頓并無意彌補。此外,IPEF還面臨一個巨大的不確定性,它只是通過總統行政命令來推進。等到美國政府換屆,已談成的協議隨時可能被推翻”外界普遍預期,一旦發生政黨輪替、共和黨上臺,將立刻大幅修改有關“公平貿易”“數字經濟”以及“清潔能源”等相關內容,這將意味著,IPEF的所謂“四大支柱”,很可能一夜之間就垮掉三個。
人們至今對TPP記憶猶新,甚至有不少人依然拿TPP來對標IPEF。2016年華盛頓拿出很大資源打造TPP圍堵中國,如今6年過去,中國與包括美國在內的國際社會更加深度交融,華盛頓還在癡迷于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那一套,甚至動輒對世界搞敲詐勒索。在IPEF八今還沒一撇的時候,美國就有人急于給它裝上牙齒,聲稱“沒有牙齒的IPEF對美國是有害的”。這樣的陣營對抗思維、地緣政治邪念,已經注定了IPEF的最終結局。
IPEF的臺子雖然搭了起來,但戲還不知道該怎么唱。在華盛頓只顧自己霸權、根本不在意別國利益的吞吞吐吐中,這場熱鬧將只會是一時的。▲
環球時報2022-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