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現在不少手機廠商開發布會,都會強調“全場景”這一概念,在發布會上掏出一大堆產品。手機當然是主角,與之搭配的還有平板電腦、耳機、電視甚至是汽車……
比如上周小米的新品發布會上,就一口氣帶來了小米MIX Fold2、Redmi K50 至尊版、小米Buds4 Pro、小米Watch S1 Pro及小米平板5 Pro(12.4英寸版)等多款新品,幾乎涵蓋了消費者的日常使用場景。不只是小米,蘋果、華為、OPPO、vivo等廠商,也都已經布局了全場景生態。
其中,手機、耳機和手環/手表一般被稱為“數碼三件套”,關注度自然最高,而且對于現今的年輕用戶,甚至稱得上人手必備的剛需設備。再加上已經進入了秋季新品高發期,最近又正好處于暑促、開學季,所以想買三件套的用戶越來越多。為此,我們橫向對比了各廠商的產品線,根據價格以及產品屬性挑選了幾套適合不同用戶的三件套,從入門到高端都有,一定要看到最后哦!

入門級三件套并不難選,用戶挑選產品就一個要求:“性價比”,說白了就是便宜又好用——比較適合的品牌就是Redmi和realme 真我,對比下來,我相對更推薦選擇Redmi的產品。
先來看手機,Redmi K50是當之無愧的年度爆款,從3月份發布至今一直很受歡迎,在2000元價位難有敵手,多次穩居各大電商平臺的銷量冠軍。其搭載的天璣8100在這近一年的口碑中鮮有差評,結合同價位少有的高素質2K直屏,5500mAh大電池同樣很頂,是一款各方面體驗都比較均衡的手機。
至于耳機和穿戴設備,我推薦選擇Redmi Buds 4+小米手環7 NFC版的組合。也許你會有疑問,為什么不選Redmi手環/手表呢?一是久未更新,二是小米的穿戴設備在系統生態上和Redmi完全互通,這款產品也是賣得最好的智能手環之一,經受住了市場的考驗,常見功能都有,選它自然沒錯。
另外,我建議大家選擇帶NFC功能的小米手環7(239元),價格只貴一點,但是NFC版支持國內多數城市的公交卡、門禁卡,日常使用會提供超多便利,這50塊差價還是很值的。至于Redmi Buds 4,199元的價格,支持35dB主動降噪及通透模式,音質也不差,還要啥自行車啊?
這一整套算下來,總價也才3000元出頭,完全能夠滿足日常娛樂、通勤等需求,各方面體驗也屬中上游,特別是耳機和手環,很適合預算不太充足,或者此前沒使用過TWS耳機和穿戴設備又不想試錯的用戶。

對于預算相對充足的用戶,關于三件套的需求自然也會更高一些,反復對比了一圈,還是vivo這一套比較合適。
先來看手機,我推薦它的最大原因還是它旗艦級的影像能力,配備蔡司鏡頭和影像芯片V1+的組合,成片可以說是目前天璣系最強影像實力了(預算充足可以考慮X80 Pro,主要區別就是多了長焦)。
不只是影像,今年的vivo X80系列采用了“全系升杯”的策略,也就是說數字系列有了此前Pro系列的體驗,而Pro系列則提升到Pro+。比如其搭載的天璣9000,同時兼顧了性能和功耗,價格和同檔次的驍龍相比也稍低一些,在日常使用方面同樣“越級”。
其實三件套選擇vivo產品,耳機的權重占比挺高的——在這個價位,vivo TWS 2的確做得很好,就算是跨品牌使用同樣很值得購買。作為最早發布“音樂手機”的品牌,vivo在音頻方面有著自己深厚的積累,vivo TWS 2的音質自然也不會是“聽個響”,支持智能動態降噪,能根據環境自動調節降噪等級。它還有一大特點就是88ms超低延遲,對于游戲玩家也十分友好。
vivo WATCH 2則是提供了基本的全天候健康、運動監控,選擇它還有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支持eSIM通訊,手表端微信也可以收發消息(部分手表能看不能回),出門運動時就算不帶手機也不耽誤事兒,價格也才千元出頭,綜合能力很強。
整體來看,vivo的三件套就算是拆開也很有競爭力,合在一起更是1+1+1>3(比如設備互聯以及跨平臺的Jovi語音控制),上車沒問題。

如果各方面都考慮旗艦機型,那么選擇范圍可以放在下半年發布的驍龍8+平臺機型中。我比較推薦的是小米12S Pro,特別青睞小尺寸手機,也可以選擇小米12S(4299元)。驍龍8+的性能大可以放心,對性能要求較高的《原神》都可以滿幀運行,其他應用就更沒問題了,并且功耗問題也得到很大改善,機身溫度和續航問題都無須擔心。
推薦小米12S Pro,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徠卡加持的影像系統。得益于小米和徠卡的精心調校,提供了徠卡經典和徠卡生動兩種拍攝模式,避免過多的算法接入,能夠輸出原汁原味的照片。并且還帶來了三款徠卡經典大師鏡頭包,用數字化建模模擬了物理光學鏡頭的質感,拍攝人像特別有味道。
耳機方面,剛剛發布的Xiaomi Buds 4 Pro顯然是最好的選擇,它獲得了Hi-Res小金標高清音頻認證,音質完全對得起這個價格,降噪深度更是達到了48dB,很適合對降噪水平要求較高的用戶。它還支持空間音頻功能,可實時進行頭部跟蹤,在看視頻的時候更具沉浸感。
而手表我選擇的是Xiaomi Watch S1 Pro,和此前的S1(999元)相比升級了外觀和屏幕尺寸,續航更長且支持快充。至于運動、健康監測等差別不大,各種功能還是挺齊全的,并且都可以和小米音箱、電視等智能設備進行互動,生態體驗也比較完善。
當然,如果你對于手表的需求不高,同樣可以選擇小米的手環,整體預算還可以降低幾百塊。

最后來到高端市場,消費者的可選項并不太多,無非就是華為蘋果。兩家的產品在市場上都是很有代表性的,只是華為手機久未更新,再加上無法使用5G網絡,在現階段暫時不太推薦。
確定了品牌,就很好選了,如果是現在購買,iPhone 13相對比較合適。并不是說Pro系列不好,其LTPO高刷和影像能力都能帶來更好的體驗。相對更推薦iPhone 13,是因為iPhone 14下個月就要發布了,JD等電商平臺也有一些折扣,現階段還不如挑一款各方面體驗都在線,價格更實惠的機型。
耳機也完全不用糾結,無非就是AirPods Pro和AirPods 3,兩者差價300元,有降噪需求就選AirPods Pro,喜歡半入耳式的佩戴感就選AirPods 3,都是不錯的選擇。我建議平時經常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朋友們盡可能選擇AirPods Pro,降噪功能(對于我來說)真的是剛需。
穿戴設備方面,Apple Watch在近幾年變化也挺大的,特別是Apple Watch 7,顯示面積增大了約20%,表盤以及應用內體驗都好了很多。受限于預算,也可以考慮Apple Watch 6,主要區別就是表盤尺寸更小和沒有快充,至于更老的機型,暫不推薦。
值得一提的是,蘋果在很多年前就很強調系統生態,包括iCloud、設備間互通等都做得很好,比如在iPhone上聽歌,AppleWatch就會自動變成控制器;戴著AirPods使用iPad看視頻,iPhone收到來電AirPods就會自動切換音源……類似的例子非常多,多設備互通操作十分自然,體驗也比Android平臺要更好一些。
這一整套算下來也就一萬元出頭,不同電商平臺還有一些折扣,預算充足的話,在這個時候抄底還是挺劃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