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
當代中國青年是與新時代同向同行、共同前進的一代,青年創造歷史,前提是要了解歷史、敬畏歷史、繼承歷史。當前,我們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上開創事業發展新局面,亟待進一步堅定歷史自信、增強理論自覺、提高政治能力、激發昂揚斗志。202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的意見》指出:“強化歷史認知,推動正確黨史觀更深入、更廣泛地樹立起來,讓正史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教育廣大黨員、干部和全體人民特別是廣大青年從黨的百年奮斗中看清楚過去我們為什么能夠成功、弄明白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成功,更好把握黨的歷史發展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堅定歷史自信、筑牢歷史記憶,滿懷信心地向前進。”在青年群體中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不僅是貫徹落實黨中央指示精神、不斷鞏固拓展黨史學習教育成果的重要舉措,也是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迫切要求。因此,動態了解青年群體的黨史學習狀況,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把握青年群體的成長規律,賦能青年群體的成才發展。
2022年8月10日-19日,人民論壇編輯部、人民智庫開展“青年群體黨史學習狀況調查”,圍繞“青年群體對黨史的認識”“青年群體學習黨史的途徑方法”“青年群體黨史學習收獲”“如何進一步激發青年學習黨史的興趣和熱情”等問題進行問卷設計。一方面,我們通過互聯網和微信公眾平臺等渠道發布網絡問卷;另一方面,我們也有針對性地向青年學生群體及教師、家長群體發放問卷。截至2022年8月19日,共回收有效問卷9854份,近八成受訪者為中共黨員及共青團員。通過此次調研,我們力求客觀真實反映當下青年群體學習黨史的整體狀況,以期更好推進青年群體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進一步鞏固拓展黨史學習教育成果。
調查結果顯示,當前青年群體學習黨史的主動性、自覺性進一步提高,政治素養及政治認同感進一步增強。
當被問及是否會主動學習黨史時,有87.49%的受訪者表示會主動學習黨史,其中近六成受訪者表示自己學習黨史非常積極主動;有5.49%的受訪者表示看到別人學習時也會跟著學,還有7.01%的受訪者表示會聽從安排進行學習。我們將受訪者學習黨史的主動性依據程度進行賦分(滿分為4分),發現學習黨史主動性最強的群體是中共黨員(3.47分)和共青團員(3.37分),其次是群眾(3.29分),最后是民主黨派及無黨派人士。
當被問及學習黨史的出發點時,五成受訪者表示學習黨史是出于關心黨和國家大事(50.89%);超三成受訪者表示學習黨史是為了提高政治素養(32.92%);部分受訪者學習黨史是出于個人興趣愛好(11.40%),還有少數受訪者表示學習黨史是為了應付各類考試(3.52%)。
調查發現,黨史學習教育的開展頗有成效,絕大多數受訪者學有所獲、學有所得。有八成以上受訪者認為黨史學習增進了自己“對黨和國家事業的了解,厚植了愛黨愛國情懷” (84.17%);有七成以上受訪者認為“樹立了正確的黨史觀,增強了歷史自覺”(76.55%)、“從黨的精神譜系中汲取了智慧力量”(75.78%)、“感悟到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力量”(75.57%)。此外,群體分析結果顯示,按照滿分1分計,學生群體(0.83分)對黨史基本知識的了解評分高于家長(0.78分)和教師(0.8分)群體。
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新時代中國青年的知識素養水平、主動學習能力和社會參與意識不斷提升,黨史學習也成為很多人特別是青年群體了解黨和國家大事的一個重要途徑。調查結果顯示,當前雖不乏一些被動型學習的人群,但自發主動型學習已經成為越來越多青年學習黨史的主要態度,這反映出新時代中國青年日益增強的政治認同感和政治參與意愿。
調查結果顯示,越來越多青年人愿意主動了解黨史、學習黨史,與其民族認同感、國家自豪感的不斷增強密切相關。
在提及為何越來越多青年人主動學習黨史時,超八成受訪者認為與新時代青年具有強烈的民族認同感與國家自豪感有密切關系(84.10%);超七成受訪者認為與新時代青年較強的思辨能力和多元開放的文化精神(79.08%),以及自尊自信、理性客觀的普遍心態(75.64%)有關;超六成受訪者認為與新時代青年不斷增強的歷史責任感、歷史使命感有關(65.64%)。上述因素一方面與越來越多青年自覺主動學習黨史的動機、目的息息相關,促使其自發性地回溯歷史,自覺接續傳承偉大建黨精神;另一方面也塑造著新時代中國青年的精神面貌,成為這一群體時代特征的重要構成。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過程中,青年一代是見證者也是參與者。新時代中國青年生逢中華民族發展的最好時期,見證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擁有更優越的發展環境、更廣闊的成長空間。隨著中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不斷邁上新臺階、取得新跨越,新時代中國青年的發展基礎日益厚實,發展底氣越來越足。在調查中,不少受訪者認為,當代青年具有鮮明的愛國情懷和是非觀念。他們對于中國所取得的各項成就持高度肯定態度,能夠更加深切地思考時代問題,特別是通過歷史對比、國際比較、社會觀察、親身實踐,深刻領悟到黨的領導、領袖領航、制度優勢、人民力量的關鍵作用。同時,面對一些來自外部的詆毀抹黑打壓,他們往往能夠挺身而出,維護國家利益和民族尊嚴,表現出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
調查顯示,大部分青年受訪者的學習興趣更多集中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歷史事件和人物上。
調查發現(見表1),對于最有興趣了解學習的黨的歷史事件,近八成受訪者選擇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78.36%),超過六成受訪者選擇了“抗日戰爭”(63.83%)和“紅軍長征”(63.42%),超過五成受訪者選擇了“解放戰爭”(54.72%)、“抗美援朝”(53.93%)、“南昌起義”(51.47%);對于最有興趣了解學習的黨史人物,超八成受訪者選擇了“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等革命先驅” (83.98%),近六成受訪者選擇了“陳延年、陳喬年、鄧中夏等革命英烈”(57.95%)。值得注意的是,對上述歷史事件及歷史人物感興趣的群體以青年學生最為突出。其中,對“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感興趣的學生群體受訪者占比為78.99%,對“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等革命先驅”感興趣的學生群體受訪者占比為82.42%。可以發現,大部分青年受訪者的學習興趣更多集中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歷史事件和人物上。

表1 最有興趣了解學習的黨的歷史事件和人物
此次調研中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受訪者對主旋律影視作品的興趣偏好恰好能夠與上述結論相互印證。當被問及“您最喜歡的主旋律影視作品有哪些”時,選擇《建國大業》《建黨偉業》《建軍大業》的受訪者占比近七成(69.71%),選擇《覺醒年代》的受訪者超過六成(66.80%),選擇《長津湖》的受訪者超過五成(55.35%)。在受訪者群體中,有超過七成(75.63%)的青年學生群體更傾向于《覺醒年代》,有超過七成的家長(77.82%)及教師(70.74%)群體更傾向于《建國大業》《建黨偉業》《建軍大業》。多數受訪者認為,這些主旋律影視作品之所以廣受好評,主要是因為“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真實有深度地還原歷史,引發共鳴”。
可以說,這些主旋律影視作品能夠贏得青年的口碑,不僅僅是因為制作精良,更重要的是實現了一種超越歷史的青春共振。一方面,追求進步是青年最寶貴的特質,因此青年對作品中先鋒者、奮斗者、開拓者的定位,特別是對堅守信仰、勇于革命、不畏犧牲的精神價值尤為認同;另一方面,對這段歷史的真實呈現,也使越來越多的青年人找到追求自我價值的方向,激發了他們追求真理、實現理想的斗志。這或許也是很多青年人對這段歷史更有學習興趣的原因之一。
調查顯示,在知識獲取來源上,相較于傳統的家庭、學校等渠道,社交媒體在黨史學習教育中發揮的作用和影響力進一步凸顯。
當被問及“您認為青年了解學習黨史最容易受到哪些因素影響”時,位居前三的是“父母親人,家庭環境”(72.12%);“同學朋友”(71.76%);“教師,學校環境”(70.75%);僅四成多受訪者選擇“網絡大V、網紅up主,網絡輿論”(43.71%)。然而,當被問及“您主要通過什么途徑了解黨史知識”時,有超過七成受訪者選擇“主流媒體客戶端、微信、微博”(71.30%),超半數受訪者選擇“B站、抖音等短視頻”(56.02%);僅三成多受訪者選擇“與老師、同學、家長、朋友進行溝通交流”(34.19%)。
通過這兩項調查可以看到,親緣關系、人際關系、教育環境等,是影響青年了解學習黨史的基礎性因素;而網絡媒介因素,則是青年進一步獲取黨史知識并進行深入學習的重要因素。當前,社交媒體在黨史學習教育中發揮的作用和影響力正在進一步凸顯。不同于傳統的課堂知識傳授,社交媒體知識傳授的作用和影響力更為潛移默化,這意味著黨史學習教育的傳播語境已經發生了重要變化,特別是在互動性、即時性等方面,社交媒體展現出更為顯著的優勢。
進一步將受訪對象聚焦到學生群體可以發現(見表2),在黨史知識來源方面,有62.31%的學生選擇“主旋律影視作品”,有64.96%的學生選擇“課堂教學”,有65.61%的學生選擇“主流媒體客戶端、微信、微博”,而選擇“B站、抖音等短視頻”的學生則達到70.39%。由此可見,除課堂教學外,學生群體獲取黨史知識更傾向于借助融合了新技術手段的傳播方式,可視性、易得性、感染力、表現力等,成為獲取受眾認同更加重要的影響因素,這也為我們今后更好推動黨史學習教育提供了契機。

表2 青年學生群體了解學習黨史知識的主要渠道
其一,加強政治引領,增進青年群體的政治認同。理論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堅定。增進青年的政治認同,引導其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是推進黨史學習教育的題中之義。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指出:“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更加自信自強、富于思辨精神,同時也面臨各種社會思潮的現實影響,不可避免會在理想和現實、主義和問題、利己和利他、小我和大我、民族和世界等方面遇到思想困惑,更加需要深入細致的教育和引導,用敏銳的眼光觀察社會,用清醒的頭腦思考人生,用智慧的力量創造未來。”在此次調查中,絕大多數受訪者對于黨史學習都持主動態度,但仍有一些青年的態度是機械、被動甚至是消極的,這部分群體依然需要繼續給予鼓勵引導。
當前,我國發展面臨新的戰略機遇、新的戰略任務、新的戰略階段、新的戰略要求、新的戰略環境,需要應對的風險和挑戰、需要解決的矛盾和問題比以往更加錯綜復雜。從黨史中汲取智慧、提振信心、增添力量,更好把青年團結起來、組織起來、動員起來,成為重要的時代課題。引導青年群體學習黨史,應首先使其明確學習黨史的根本目的、基本要求,樹立學習黨史的科學態度。其次應重點把黨百年奮斗的歷史價值呈現出來,深刻揭示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從內心深處厚植青年群體對黨的信賴、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引導青年群體將青春理想融入時代發展大潮。
其二,將黨史學習教育與新時代青年的所思所想所需相結合,增進青年群體的情感認同。黨史學習教育不是簡單傳遞黨史知識,而是使青年從黨史中得到共鳴、因應現實、觀照自身,進而增進情感認同,并將其外化于行。新時代中國青年在與互聯網的相互塑造中成長,他們獲取知識、了解社會的途徑不再局限于家庭或學校,而是日益多元化,這一特點決定了做好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并非易事。如何讓黨史學習教育更加直抵人心,是需要破解的重要問題。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除了客觀真實地呈現歷史外,更多青年受訪者所強調的“有共鳴”,其實是一種由歷史對現實的代入感。當在現實生活中面對困惑、挑戰或抉擇時,他們能夠基于當前生活處境,在歷史中找到與之共情的地方,從而實現跨越歷史時空的交流。在注重“共鳴”“沉浸式體驗”的當今時代,這樣的學習體驗或許更能為青年群體所接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緊扣服務青年的工作生命線,履行鞏固和擴大黨執政的青年群眾基礎這一政治責任,既把青年的溫度如實告訴黨,也把黨的溫暖充分傳遞給青年。”這對于黨史學習教育而言也是極其重要的方面。黨史學習教育不是一個單方面傳授的過程,而是應增強互動性,使黨史學習教育成為黨與青年互相了解溝通的紐帶:通過黨史學習教育,我們能夠更深入地了解青年的所思所想所需,為其解決人生困惑提供方向指引;而青年則能夠鑒往知來,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
其三,筑牢抵御歷史虛無主義屏障,增進青年群體的歷史文化認同。目前,盡管家庭、單位與學校仍是青年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場域,但網絡社交媒體正以其獨特的傳播優勢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整個社會的發展,成為青年獲取知識信息的重要平臺。同時,不可忽視的是,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過程中,歷史虛無主義對青年群體的侵擾也從未停止。
近年來,除了深潛于網絡空間之外,歷史虛無主義最值得關注的發展態勢就是由顯性向隱匿的轉換,“軟性歷史虛無主義”就是最新變體。其將具有嚴肅性、政治性的歷史話題泛娛樂化,附著于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樣態之上,并將其推向大眾狂歡的浪潮之中。較之于以往,歷史虛無主義雖已喪失了就國史、黨史問題發表明確觀點的肆無忌憚和明目張膽,但卻寄生于大眾娛樂平臺,以碎片化的網絡信息為載體,試圖以流行“梗”等形式迂回地消解歷史的崇高性和嚴肅性,隱蔽而深入地嵌入大眾日常生活之中。歷史虛無主義的彌散,極易對青年黨史學習及其歷史文化認同產生誤導和干擾。因此,在推進黨史學習教育的過程中,對歷史虛無主義的動向保持高度警惕并筑牢防御屏障也應成為其中重要的一環,以便為青年創造更加清朗的學習環境。
同時,網絡信息的碎片化、松散化傳播一定程度上容易割裂黨史學習的系統性、完整性,對青年全面認知的建立造成負面影響。因此,在借助互聯網發展潮流的同時,黨史學習教育的開展還應注重嚴謹性、系統性、學理性,引導青年把對黨史的學習認知建立在翔實準確的史料支撐和深入細致的研究分析之上,進一步完善其知識結構,增加其知識儲備,不斷增強青年群體的民族自豪感與歷史文化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