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素蓉全紫曼漆 燕梁 琴周澤弘莫 坤韓文斌*
(1南充市南部縣建興鎮農業服務中心 四川 南充 637000;2南充市農業科學院 四川 南充 637000)
四川省南部縣大部分橘園生產模式單一,空行閑置資源浪費嚴重,利用橘園行間空地種植覆蓋性豆科綠肥作物,發展空間巨大。但是,由于生產中缺乏統一栽培技術標準和規范,廣大果農在橘園豆科綠肥品種選擇及輕簡化種植技術方面認知不足,嚴重制約了南部縣橘園間作豆科綠肥技術的推廣應用。因此,本文簡述了橘園間作主栽綠肥品種及相應的栽培技術,以期推動豆科綠肥在南部縣晚熟柑橘園中的應用,從而推動南部晚熟柑橘產業由量到質的轉變,對實現南部水果產業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
自2017年,四川省南部縣將晚熟柑橘作為全縣主導產業進行推廣,目前已建成25萬畝產業園示范帶,但大部分橘園土壤管理水平落后。在果園管理過程中,果園土壤管理是十分重要的環節,高效的果園土壤管理方式,能有效滿足果樹生長發育所需水分及養分,同時可改善果樹生長環境,增加果樹生產力[1]。因此,如何提高南部縣橘園土壤管理水平,是目前亟需解決的問題。目前果園土壤管理模式主要有:果園清耕、秸稈覆蓋、地膜覆蓋、生草覆蓋。
1.1 果園清耕。果園清耕制會導致果園植物種類單一,生物多樣性降低,且清耕多靠人工除草或施用除草劑,前者提高了人工成本,后者會導致果園生態環境污染加劇[2]。
1.2 秸稈覆蓋。秸稈覆蓋時由于作物秸稈殘留病蟲害,可能會增加果園病害的發生,且將秸稈運往果園會增加運輸成本[3~4]。
1.3 地膜覆蓋。地膜覆蓋雖操作簡單,但透水透氣性差,不利于根系生長,且地膜難以降解,會造成果園環境污染[5]。
1.4生草覆蓋。生草覆蓋可通過優勢草種的生長達到抑制雜草生長的目的,也不會破壞果園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環境;同時,綠肥是最清潔的有機肥源,在作物有機替代、提高耕地質量以及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防止水土流失、資源高效利用、助力“碳中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6]。2017年農業農村部制定了《開展果菜茶有機肥代替化肥行動方案》,其中將“自然生草+綠肥”作為在果園實施的主要技術模式之一,隨之果園綠肥種植面積日益增加,逐漸成為建設生態果園的主流模式。豆科植物因具有較強的固氮能力,能增加土壤氮素供給[7],并且其根系還能分泌產生有機酸,可促進土壤中難溶性的磷、鉀轉化為有效性磷鉀,從而培肥土壤[8],成為綠肥中的主要栽培品種。
一般來說,綠肥品種的選擇主要遵循以下6個規則:①因地制宜,依據當地環境篩選適應當地生長的綠肥品種;②篩選覆蓋度高、覆草周期長、長勢快的豆科綠肥品種,以達到抑草的目的;③選擇抗病能力強,與果園無共同病害,且不是果樹病蟲的中間寄生或者宿生的植物;④選擇有較強的再生能力、能夠輕簡化管理的品種;⑤篩選綠肥根系較淺的品種,以防止與果樹之間爭搶水分及養分;⑥根據果樹樹形大小選擇適宜品種,幼齡果園應選擇矮生匍匐型植物[9]。
南部縣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夏季多雨,冬季干旱少雨。筆者依據南部縣當地氣候特征,經過多年研究篩選出了適合于本地的豆科綠肥品種,其中冬季豆科綠肥品種包括光葉紫花苕、山黧豆、箭筈豌豆、白三葉、紫云英等;夏季豆科綠肥品種包括綠豆、黃豆等。
3.1 光葉紫花苕。光葉紫花苕為豆科巢菜屬,1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呈匍匐或半匍匐生長,具有攀爬性,會攀繞果樹,因此多應用在成年果園。光葉紫花苕耐寒、耐旱性較強,對土壤要求不高,在沙性和黏性土壤中均能生長,自然落籽后第2年秋季能自然生發,僅需少量補種。光葉紫花苕抗病能力強,蟲害主要有蚜蟲、薊馬、豆莢螟等。
3.2 山黧豆。山黧豆為山黧豆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呈匍匐或半匍匐生長,花期5~7月,果期8~9月。山黧豆籽粒大,蛋白含量高,且抗旱、耐寒等抗逆性極強,適合于干旱高寒地區。山黧豆的病害較少,其抗病蟲害能力強,目前主要出現黃葉病毒病、蚜蟲和夜盜蟲的危害,在潮濕多雨的地方,易受銹病和褐斑病危害。
3.3 箭筈豌豆。箭筈豌豆為野豌豆屬,1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適合在氣候干燥、溫涼、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上生長,比苕子抗逆性稍差。箭筈豌豆病害主要有白粉病、銹病和黃萎病,蟲害主要有地老虎、蚜蟲和黏蟲等。
3.4 白三葉。白三葉為多年生草本,主根短,側根和須根發達,會與樹體爭搶水肥,因此適合種植在成年果園,且需每隔2年深翻一次土壤,以減少白三葉根系對樹體影響。白三葉的病蟲害較輕,偶有褐斑病、白粉病發生,蟲害為棉鈴蟲、甜菜夜蛾、斑潛蠅等。
3.5 紫云英。紫云英為豆科黃芪屬,1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生長最適溫度為15℃~20℃,濕度為9%~36%,不耐貧瘠,抗逆性差,在疏松、肥沃的沙質壤土或黏質壤土中生長良好。紫云英病蟲害主要有菌核病、白粉病、薊馬、潛葉蠅和蚜蟲。
3.6 綠豆。綠豆為豇豆屬,1年生直立草本,匍匐生長,無攀援纏繞,耐旱、耐陰、耐低溫等抗逆性極強,根系發達,適應性廣。綠豆的病害主要有白粉病、病毒病、葉斑病,蟲害有斑須蝽、蚜蟲、尺蠖等。
3.7 黃豆。黃豆為大豆屬1年生草本,直立生長,性喜暖,種子在10℃~12℃開始發芽,生長適溫為20℃~25℃,低于14℃不能開花,溫度過高植株則提前結束生長。花期土壤含水量需保持在70%~80%,否則會增加花蕾脫落率。黃豆病蟲害主要有灰斑病、紅蜘蛛、大豆毒蛾、蚜蟲等。
4.1 播種
4.1.1 播種方式。人工撒播于樹冠滴水線以外(距果樹主干約40 cm,根據樹齡大小調整),雜草密度大的果園播前需人工割草,除白三葉、紫云英需旋耕整地播種外,其余可人工免耕。未種植過紫云英的地塊,播種前需使用紫云英根瘤菌進行拌種。
4.1.2 播期及播量。播期是決定綠肥產量的重要因素,播期應根據綠肥的種類、品種特點、前茬作物收獲時間等因素決定,在適播期內提倡早播,適時早播能爭取越冬前多分枝,提高綠肥產量。山黧豆、光葉紫花苕、箭筈豌豆、紫云英在9月上旬~10月下旬播種;白三葉既可春播,也可秋播,以秋播為宜;綠豆、黃豆4月初~7月底播種,氣溫穩定在15℃以上時均可播種,可根據茬口靈活安排。根據果樹栽植方式和空行寬度確定播量,山黧豆、箭筈豌豆、黃豆一般用種量為4~5 kg/畝,光葉紫花苕3~4 kg/畝,三葉草、綠豆1.5 kg/畝,紫云英2.5 kg/畝[10~11]。
4.2 田間管理
4.2.1 水肥管理。綠肥喜溫暖濕潤的環境,但不耐澇。出苗時,浸水易造成爛芽缺苗;越冬時,積水或干旱均會影響根系生長,導致死亡;春季旺長時,積水會造成黃苗,生長不良。因此,在播種前一定要開好溝渠,做到溝溝相通,排灌自如。遇嚴重干旱時,要及時灌“跑馬水”。豆科綠肥具有較強的固氮能力,因此只需適量施肥,以達到小肥養大肥的目的。豆科綠肥根系有根瘤,具有固氮能力,對氮肥要求較低,但苗期少量氮肥有利于壯苗,因此豆科綠肥基肥一般以磷、鉀肥為主,每畝施磷肥15~20 kg、鉀肥1~2 kg。出苗后,若植株矮小、葉色黃,需施少量氮肥壯苗,每畝施尿素4~5 kg或相應的硫酸銨。追肥在入冬前施入,可起到增加綠肥養分、保溫防凍、促進早發等作用,追肥可用磷肥5 kg/畝左右及少量鉀肥或農家肥,以保證綠肥對磷鉀養分的需求。
4.2.2 病蟲害防治。橘園間作豆科綠肥的病蟲害防治應遵循病蟲害程度在不影響覆草效果及果樹生長的前提下,盡可能減少農藥施用量。豆科植物常見病害主要包括白粉病、病毒病、葉斑病和褐斑病,可采用三唑酮、氨基寡糖素、代森錳鋅、波爾多液、石硫合劑或多菌靈等防治;蟲害多為斑須蝽、蚜蟲、尺蠖、甜菜夜蛾、斑潛蠅等,可采用溴氰菊酯、吡蟲啉、辛硫磷、Bt乳劑、米螨、夜蛾必殺等防治。
4.3 多途徑利用
4.3.1 收獲種子。大多豆科綠肥種子可作為糧食食用,例如山黧豆、綠豆、黃豆等,因此可收集其種子增加收益。綠肥種子于植株黃葉達80%時收獲,選擇晴天適時收摘,晾曬脫粒收儲。
4.3.2 刈割作飼用。山黧豆、箭筈豌豆、光葉紫花苕子等豆科綠肥鮮草營養價值豐富,可作為優質飼草。一般在2~4月刈割1~2次,刈割時植株下部留10~20 cm。
4.3.3 作覆草用。南部橘園由于受地理條件、種植模式的限制,難以實現機械翻壓,因此,一般采用盛花期刈割平鋪于廂面,或自然枯死覆蓋地面的方式達到抑草的目的。
近年來,南部縣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結合產業扶貧,對接“10+3”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持續推動鄉村振興,立足優勢發展晚熟柑橘。隨著晚熟柑橘產業的迅猛發展,也帶來一些新的問題,一方面,導致柑橘與糧食作物出現爭地矛盾,給糧食安全帶來了新的挑戰;另一方面,大部分橘園生產模式單一、空行閑置資源浪費嚴重,傳統橘園管理方式粗放導致了橘園出現土壤質量下降、肥力降低、雜草叢生、病蟲害加重、果品質量下降等一系列問題。利用橘園行間空地種植豆科綠肥,一方面可合理利用地力、空間和光熱資源,提高復種指數,在保證柑橘產量和品質的前提下,增加了豆類糧食產量;另一方面,通過種植豆科綠肥,解決了橘園清除雜草成本高、土壤有機質低、農藥化肥減量難、產品質量不高等突出問題,因此應用前景十分廣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