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曼利
(天水師范學院 學與文化傳播學院 甘肅 天水 741000)
關于“訓詁”的含義,學界一直有著不同的解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種:1.用來解釋故言或者古語。從構詞方式上看,“訓”和“詁”被視為動賓關系,就是解釋故言的意思。例如:(1)漢·許慎《說文解字·言部》:“訓,說教也。詁,訓故言也。”(2)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引伸之凡順皆曰訓。訓故言者,說釋故言以教人,是之謂詁。”通過許慎和段注的言論可以看出,這里的“訓”是動詞,而“詁”是名詞,兩者是動賓關系。2.解釋或注解之義。此時“訓”和“詁”二字被視作并列關系,都是動詞,為“解釋、疏通”的意思。例如:唐·孔穎達《詩經·周南·關雎》疏云:“‘詁訓傳’者,注解之別名。”所以“訓詁”就是解釋古今詞義不同的詞匯,辨別物品的形態體貌,用來解釋、疏通古義。3.用來解說詞語的本義、引申義和假借義。正如黃侃所說:“詁者,故也,即本來的意思;訓者,順也,即引申的意思。訓詁就是用語言來解釋語言。”
綜上所述,“訓詁”就是對古代語言,特別是對古代文獻語言的解釋工作,而訓詁術語與訓詁內容是其重中之重。本文就以《詩經·周南》為例,注疏以《毛詩正義》為藍本,探究其中的訓詁內容和訓詁術語,希望可以幫助大家進一步了解訓詁知識。《毛詩正義》是由漢代毛亨作注,鄭玄作箋,唐代孔穎達作疏,陸德明注音,屬于十三經注疏的一部分,在訓詁學界地位頗高,具有非常高的研究價值。
訓詁術語是訓詁學中用來解釋語音、詞匯、語法的專門用語,一般具有特定的用詞和句式,根據解釋內容和目的的不同要使用不同的術語,例如用來釋義、注音、校勘等不同情況下使用的術語是不同的。我們也可以根據使用的不同術語來判斷其訓詁目的,這是訓詁工作中的一大特色。主要有以下幾類:
1.某(者),某也
這是一個判斷句式,類似于給某字下定義。“某,某也”中前“某”是被釋詞,后“某”表其意義,意思是“前某等于后某”。這種情況適用于兩個詞語意義相同或者相近,通常用來解釋同義詞。與“某者,某也”句式相同,都是用來解釋詞義相近的詞語。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周南·關雎》)
窈窕,幽閑也。逑,匹也。為配偶之義。
(2)之子于歸,宜其室家。(《詩經·周南·桃夭》)
《箋》云:宜者,謂男女年時俱當。年齡相當,可以為配偶的選擇。
2.曰、為、謂之
“曰”“為”“謂之”都有“叫做”“稱為”“稱之為”的意思,被釋詞通常放在“曰”“為”“謂之”之后,詞義放其前。“曰、為、謂之”通常也用來解釋同義詞或近義詞,同時也有為被釋詞下定義的作用。
(3)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詩經·周南·關雎》)
水中可居者曰洲。按:為“洲”下了定義,幫助讀者理解。
(4)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詩經·周南·關雎》)
同志為友。有相同志向的人稱為友。
(5)陟彼崔嵬,我馬虺隤。(《詩經·周南·卷耳》)
《正義》曰:《釋山》云:“石戴土謂之崔嵬。”孫炎曰:“土戴石為砠。”又云:“土山上有石者。”
3.謂、言
“謂”和“言”有“稱為”“意思是”的含義,用來解釋句子中某個詞語的具體意思,也可以解釋句子大意或者篇章大意。被釋詞通常放在“謂”“言”之后。基本句式為:“謂某”“言某”。
(6)言告師氏,言告言歸。(《詩經·周南·葛覃》)
婦人謂嫁曰歸。
(7)后妃之志也,又當輔佐君子,求賢審官,知臣下之勤勞。(《詩經·周南·卷耳序》)
《正義》曰:“作《卷耳》詩者,言后妃之志也。”
4.猶
“猶”是“就像……一樣”“如同……”的意思,主要用來解釋近義詞和同義詞,有時也可以用來解釋句子含義。基本句式是:“甲,猶乙也。”
(8)樂只君子,福履將之!(《詩經·周南·樛木》)
《箋》云:將猶扶助也。按:將就是扶助之義。
5.之言
“之言”為訓詁方法中的聲訓,取聲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解釋字義。“之言”不僅可以解釋字義,還反映了釋詞與被釋詞之間有聲音上的聯系,它們可以是雙聲疊韻,甚至是同音字。基本格式一般為:“甲之言乙也。”
(9)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詩經·周南·關雎》)
《傳》:雎鳩,王雎也,鳥摯而有別。《箋》:摯之言至也,謂王雎之鳥,雌雄情意至,然而有別。
6.貌、然、之貌、之狀
“貌、之貌、之狀、然”都表示“……的樣子”“……的狀態”,說明了這一詞語所表示的事物的狀態、性質,基本格式為:“……貌”“……之貌”“……之狀”“……然”。
(10)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詩經·周南·兔罝》)
赳赳,武貌。按:形容威武、勇猛的樣子。
(11)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詩經·周南·卷耳》)
《正義》曰:觥,罰爵。觥,廓也,所以著明之貌。
(12)翹翹錯薪,言刈其蔞。(《詩經·周南·漢廣》)
蔞,草中之翹翹然。按:描述草木茂盛翹起來的樣子。
(13)陟彼崔嵬,我馬虺隤。(《詩經·周南·卷耳》)
《正義》曰:虺隤者病之狀。按:形容生病者的狀態。
7.辭、語助
“辭”和“語助”是用來解釋虛詞的訓詁術語,由漢代訓詁學家命名。一般句式為:“甲,辭也”“甲,為語助”。說明被釋詞“甲”在句子中是虛詞,沒有實際意義,但可以充當句子成分,同時還說明了被釋詞的語法意義和語法功能。
(14)漢有游女,不可求思。(《詩經·周南·漢廣》)
思,辭也。按:此“思”是虛詞,而不是常用義“思念、想念”等,如果不知道這個訓詁術語,會有礙于讀者的理解,從而造成根本性的錯誤。
(15)之子于歸,言秣其馬。(《詩經·周南·漢廣》)
《正義》曰:《釋訓》云:“之子,是子也。”李巡曰:“之子者,論五方之言是也。然則‘之’為語助。”
訓詁要解釋故言與方言,在實踐中肯定會遇到一些生僻字或異讀字,而要解釋這些字,就必須對其進行注音。因此,注音也是訓詁學中必不可少的工作之一。
1.音
直音注音法,用同音字直接給一個漢字注音,基本格式為:“某,音某”。
(16)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詩經·周南·關雎》)
洲音州。
(17)漢之廣矣,不可泳思。(《詩經·周南·漢廣》)
泳音詠。
2.反切
反切注音法就是用兩個字給一個字注音,取上字的聲母,取下字的韻母和聲調。一般句式為:“某,某某反”,或者為“某,某某切”。其中“某”是被注音字。
(18)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詩經·周南·關雎》)
雎,七胥反。鳩,九尤反。
3.如字
“如字”是一種音義書中常用的注音方法,指一個字形因為意義的不同而產生了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讀音,不同的讀音代表著不同的意義。按照通常的讀音來讀,按照通常的意義來解釋,這就叫作“如字”。
(19)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周南·關雎》)
好,毛如字,鄭呼報反。
古文獻在傳抄或刊刻過程中會出現訛、脫、衍、倒等多種錯誤現象,對其進行校勘離不開訓詁學的專業知識,訓詁與校勘也有著息息相關的聯系。
1.當作、當為
“當作、當為”通常用來糾正古籍中錯字、訛誤的現象。一般術語為:“當為……”“當為”前面為訛誤字體,后面為糾正字。
(20)哀窈窕,思賢才,而無傷善之心焉,是《關雎》之義也。《詩經·周南·關雎大序》
《箋》:“哀”蓋字之誤也,當為“衷”。
2.或作……
“或作”用來解釋因為古籍版本的不同而造成的文字形體不同現象,也可稱為“亦作”。一般句式為:“某或作某”,二者讀音、意義都相同,只是形體不同。
(21)參差荇菜,左右流之。(《詩經·周南·關雎》)
《傳》:荇,接余也。音義:荇,衡猛反,本亦作莕,沈有并反。接余音馀,本或作菨荼,非。共音恭,本或作供。(《毛詩正義》)
3.本作、本亦作……
“本作”與“本亦作”是一對校勘術語。用來說明文字的假借,指明不同版本之間或者引用他文的文字異形現象。
(22)麟之定。振振公姓。(《詩經·周南·麟之趾》)
定,題也。郭璞注《爾雅》:“額也。”本作“顛”,誤。
訓詁內容是通過訓詁術語,對古文進行解釋的內容,訓詁內容的研究也是訓詁的一項重要工作。訓詁內容一般包括釋詞、解句;注釋篇題和章旨;分析表達方式以及補充說明和正文相關的知識。
1.釋詞
即解釋古書中字和詞的含義。如黃侃所說:“訓詁之事,在解明字義和詞義。”
(23)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周南·關雎》)
窈窕,幽閑也。按:這里把“窈窕”解釋為“幽閑”之義,對“窈窕”這一詞語進行解釋,幫助讀者理解句義。
(24)螽斯羽,詵詵兮。(《詩經·周南·螽斯》)
螽斯,蚣蝑也。詵詵,眾多也。
2.解句
訓詁目的是幫助讀者讀懂一句話乃至整篇文章,在解釋詞義的基礎上還要對整個句子進行解釋,這個工作就是解句,即串講句義。
(25)言告師氏,言告言歸。(《詩經·周南·葛覃》)
《箋》云:我告師氏者,我見教告于女師也,教告我以適人之道。按:鄭玄的這一句話就是在釋詞的基礎上,串講了句子大意,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
毛亨作傳時,在正文開頭對《詩經》的每篇內容都做了概括與總結,點明文章旨意,且在最后說明章數及句數。例如,《卷耳》這篇文章在正文前面概括詩歌主旨:“《卷耳》,后妃之志也,又當輔佐君子,求賢審官。內有進賢之志,而無險诐私謁之心,朝夕思念,至于憂勤也。”從中可知,作《卷耳》這首詩的作者的目的即為言后妃之,這是從鄭玄的傳文中就可以直接體會到的。
《正義》曰:至于憂勤,即首章上二句是也。求賢審官,即首章下二句是也。(《毛詩正義》)且在結尾處還說明本篇詩歌的章數以及每章的句數,即如:“《卷耳》四章,章四句。”(《詩經·周南·卷耳》
1.說明修辭手法
《詩經》善用修辭來增強表達效果,《周南》中用的修辭主要有“興、互言、變文”等等。其中“興”就是用一種事物來襯托另一種相類似事物,有“托物言志”之義;“互言”也就是互文的意思,上下文在意義和結構上都相互對應,相互補充;“變文”就是為了避免重復改變不同的用詞但表達同一個意思。
(26)麟之趾。振振公子。(《詩經·周南·麟之趾》)
興也。《箋》云:喻今公子亦信厚,與禮相應,有似于麟。按:此句運用比興的修辭手法,這里把講信用、有禮貌的貴公子比作于麟趾,以顯示其地位尊貴。
(27)陟彼崔嵬,我馬虺隤。(《詩經·周南·卷耳》)
孫炎曰:“虺隤,馬罷不能升高之病。玄黃,馬更黃色之病。”按:然則虺隤者病之狀,玄黃者病之變色,二章互言之也。這里運用了互言的修辭手法,“虺隤”與“玄黃”意義相近,前后相呼應,都表明了生病的這一狀態,為讀者解釋了互言這一修辭的運用。
(28)“宜其室家……宜其家室……宜其家人……”(《詩經·周南·桃夭》)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分別使用不同的詞語,目的是為了避免重復,但其表達的都是“家室”意義。這就是變文同義修辭的運用。
2.說明文章特殊的表達方式
古文中有很多特殊的表達方式,如果不了解這些表達方式就會帶來理解上的錯誤。例如古文中多有語序顛倒的現象。
(29)既見君子,不我遐棄。(《詩經·周南·汝墳》)
《正義》曰:不我遐棄,猶云不遐棄我。古人之語多倒。按:這就解釋了在否定句中,以代詞做賓語而造成的賓語前置現象。
《詩經》內容豐富,包羅萬象。有對愛情的追求、失戀的痛苦、生活的苦難、離別的悲傷、古代禮節制度等等,因此《毛詩正義》除了對《詩經》文本進行訓詁以外,也會引用其他材料對與正文相關的知識進行補充說明,以便讀者對《詩經》有更加全面、深刻地認識。
(30)采采芣苢,薄言采之。(《詩經·周南·芣苢》)
《疏》:“芣苢,馬舄”。郭璞曰:“今車前草大葉長穗,好生道邊。”陸機《疏》云:“馬舄,一名車前,一名當道,喜在牛跡中生,故曰車前、當道。”言宜懷任者,即陸機《疏》云所治難產是也。引孔穎達的《注疏》、郭璞注解、陸機《疏》等多個材料來解釋“芣苢”,不僅解釋了這個詞的意義,且對其名字由來和作用都進行了解釋,相當于常識來共讀者學習。
本文以《詩經·周南》為文本,淺析了《毛詩正義》注疏中的訓詁術語和訓詁內容。文章將訓詁術語分為三大類,將訓詁內容分為四大類,在具體的例證中說明《毛詩正義》的原文內容,在某些例證后面添加了筆者的理解和觀點。當然,訓詁術語遠不止文中所列,本文選擇《周南》這幾篇文章中使用較多的訓詁術語加以說明,且在訓詁內容中不重復闡述。訓詁術語和訓詁內容的研究是訓詁學的兩項重要任務,本文僅以《詩經·周南》中的11篇文章進行淺析,希望會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訓詁術語和訓詁內容,以便更好地研究訓詁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