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顯 張 慧 楊 帆
安徽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安徽合肥 230038
類風濕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種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該病以小關節侵蝕病變為特征,對關節滑膜形成破壞的同時導致局部炎癥,繼而導致關節破壞,甚至導致關節功能喪失和殘疾[1-2]。流行病學調查顯示,RA 的發病率為0.24%[3],中國發病率約為0.46%[4],且發病率呈現遞增趨勢[5]。由于RA的復發率高、致殘率高,且病理過程難以控制,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慢性致殘性疾病[6-7]。現代醫學臨床針對RA 治療目前暫無有效方式。目前針灸治療RA應用廣泛且效果顯著[8]。但從現有的臨床報道資料來看,針灸治療RA 的選穴繁雜,治療方法不一,其內在規律有待分析和總結。本文基于數據挖掘方法搜集近15 年針灸治療RA 的臨床文獻,對針刺治療RA 的選穴和組方規律進行深入的總結、分析、挖掘,以期為臨床針刺治療RA 提供客觀科學的選穴依據。
計算機檢索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維普數據庫。中文檢索詞為“針灸”“針刺”“電針”“溫針”“類風濕關節炎”;英文檢索詞為“acupuncture”“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electroacupuncture”“acupoint”“acupuncture therapy”“warm acupuncture”“rheumatoid arthritis”,檢索時間為1996 年1 月至2021 年1 月。
1.2.1 納入標準 ①以針灸治療為主,且臨床治療效果較為明確;②文獻中的RA 患者診斷符合臨床診斷標準;③有較為明確的針灸處方;④研究設計符合研究標準,且合理可行。
1.2.2 排除標準 ①動物實驗、學位論文、會議摘要、專家經驗、綜述等類型文獻;②文獻在臨床設計中治療組<30 例,總樣本量<50 例;③治療組與對照組對比性失衡的文獻;④重復發表或數據相似的文獻,僅取一次。
通過篩選,將適用文獻內的處方信息錄入Excel 2016 建立RA 針灸處方數據庫。規范和統一穴位名稱,規范標準為《腧穴名稱與定位》(GB/T12346-2006)[9]。
①頻次統計分析:利用Excel 2016 整理收集的處方數據,統計出腧穴頻次、歸經等基本特征。②系統聚類分析:使用SPSS Statistics 22.0 系統聚類進行數據分析,根據變量特征及性質親疏程度,將腧穴歸類,使用平方Euclidean 度量區間距離,再使用Ward 方構建樹狀聚類。③關聯規則分析:運用SPSS Modeler 18.0軟件建模,采用Apriori 算法對文獻中的腧穴進行關聯規則分析,從而挖掘針灸處方中的配伍關系。④復雜網絡分析:運用SPSS Modeler 18.0 軟件進行復雜網絡分析,通過網絡構建節點的聚集程度,直觀表現出腧穴間的聯系及其強度。
共檢索文獻1 588 篇,最終納入225 篇文獻,包含225 個針刺處方,涉及134 個穴位,腧穴使用總頻次3 345。
經數據統計分析,使用頻數前三的穴位為足三里、陽陵泉、曲池。出現頻次≥40 的高頻穴位30 個,合計頻次為2 332,占總頻次的69.7%。見表1。

表1 使用頻次≥40 的腧穴
經數據統計分析,使用頻數前三的穴位組合為陽陵泉-足三里、曲池-足三里、曲池-陽陵泉,出現頻次>70 的穴位組合有26 組。見表2。

表2 使用頻次>70 的腧穴組合
經數據分析結果,選穴涉及十二正經、任督二脈及經外奇穴,穴位選取多來自陽經(2 357 次,72.34%),其中膀胱經被選用最多(575 次,17.65%),其應用腧穴種類也最多(27 次,20.45%),其次為經外奇穴,胃經,膽經和督脈。見表3。

表3 針刺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主要腧穴歸經及頻次(除阿是穴)
對頻次≥40 的腧穴制作穴位關聯網絡圖并進行關聯規則分析,針刺治療RA 的主要穴位組合為“足三里-三陰交-外關”。見圖1。選取支持度為10%,置信度為97%,符合條件的一共有26 組。見表4。

表4 針刺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腧穴關聯規則分析(后項為1,前項為2)

圖1 穴位關聯網絡
頻次≥40 的腧穴聚類樹狀圖見圖2。根據圖2 分析出聚類結果:類1 為脾俞-肝俞-腎俞-關元-風池-大椎-手三里-環跳-內膝眼-梁丘-陽溪-解溪-昆侖-八邪-八風-肩貞-陽池-丘墟-肩髎-肩髃-太溪;類2 為外關-合谷-曲池-血海;類3 為阿是穴;類4 為三陰交-陰陵泉;類5 為足三里-陽陵泉。

圖2 聚類樹狀圖
RA 是中醫“痹證”的一種。針對其發病機制歷代醫學古籍多有探討。《素問·痹論篇》記載:“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盵10]意指外感風寒濕等外邪是該病發生的外因,《濟生方·痹》中提到該病的發生:“皆因體虛,腠理空疏,受風寒濕氣而成痹也。”[11]表明痹證的發生是由于患者本虛而衛外不固,風寒濕等外邪侵入人體而致氣血運行受阻,經脈痹阻或痰濁淤血阻于經絡,進而深入關節筋骨,甚至內舍臟腑。故該病治療原則以祛邪通絡、舒筋通絡、益氣養血、培補肝腎為主。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針灸治療RA 主要是通過調節免疫、內分泌、滑膜細胞信號通路等機制實現[12-14],本文主要對近15 年來針灸治療RA 的臨床文獻進行系統分析,總結得出如下取穴規律:
本研究結果顯示,足三里、三陰交、外關為治療RA 最常用的腧穴組合。足三里是胃經的合穴和下合穴,脾胃隸屬人體中焦,共同承擔化生氣血的功能,為“氣血化生之源”,是“后天之本”?!锻ㄐ敢x》曰:“三里卻五勞之羸弱;痹腎敗,取足陽明之上?!逼⑽钢畾饧粗袣?,在人體的生命過程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為人體生命活動提供營養來源,也關系到人體的強壯興衰。在RA 治療中選用足三里,以培養后天之本來滋養先天之本,其次足三里為常用強壯要穴,可強身健體、益氣養血,針對正氣不足的病因可治本;針對膝關節的病變可起到近治作用。且有實驗表明針刺足三里有鎮痛和抑制滑膜增生的作用,其可能與針刺激活中樞、調節滑膜細胞信號傳導等相關[15-17]。三陰交是足三陰經在下肢的交匯處,《黃帝明堂經》曰:“三陰交、主足下熱,脛疼不能久立,濕痹不能行?!惫梳槾倘幗豢烧{補肝腎、活血行氣。外關穴是手少陽經的絡穴、八脈交匯穴之一,《針灸大成·標幽賦》有文曰:“陽維脈者,維持諸陽之會,通手少陽三焦經,外關是也?!盵18]故外關與陽維脈相通,主一身之表,有疏風清熱解毒、疏經通絡的作用,且外關位于前臂后區,腕背側遠端橫紋上兩寸,針刺外關可以發揮其通絡止痛的近治作用。足三里配伍三陰交可補益先天和后天之本,具有疏經、通絡、祛邪的功效,再配合外關穴通絡止痛的功效,可驅邪外出,改善RA 癥狀。
根據數據分析結果,選穴涉及十二正經、任督二脈及經外奇穴,穴位選取多來自陽經,其中膀胱經被選用最多,其應用腧穴種類也最多,其次為經外奇穴,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和督脈;足太陽又稱“巨陽”,“諸陽之屬也,其脈連于風府,故為諸陽主氣也”(《素問·熱論篇》);人體陽氣內可養神,外可柔經,所以《靈樞·經脈篇》明確提出足太陽經是主筋之所生病……腘、腨、腳皆痛,小指不用。因此臨床上治療一些RA 引起的下肢關節痛多選足太陽膀胱經穴位治療。其次背俞穴皆分布于膀胱經脈之上,背俞穴是臟腑之氣輸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可以調節臟腑功能,固本培元,故膀胱經上的取穴起到了扶正祛邪,標本兼治的作用。RA 的病灶在關節結聚處,在經外奇穴的針灸取穴中多為關節處,體現了腧穴的近治作用。足陽明胃經循行于人體前側,起于鼻旁而止于足趾,其間循行經過膝踝關節,部分腧穴可主治下肢痹痛等癥,且胃經部分選用穴位具有強壯體質的作用,多穴合用可扶正祛邪。膽經循行于身體外側面,起于目外眥止于足趾,其循行路線同胃經亦經過膝踝等關節處,應用了腧穴的近治作用,其中選用八脈交會穴之筋會陽陵泉,主治筋病。督脈為陽脈之海,可調節全身陽經氣血,督脈循行于人體后正中線上,循行經過腰骶,背項部,針灸治療對其部發生的疼痛病癥有較好的治療效果。感受風寒濕等外邪是引起RA 外因,故針灸治療RA 以陽經取穴為主,配合其他具有強壯,扶正效果的穴位,以達到固本培元、扶正祛邪、標本兼治的治療效果。
根據聚類分析結果,類2、類4 此二類穴對均位于關節附近,關節是RA 病灶處,此取穴方法體現了針灸治療中的局部取穴原則,同時體現腧穴的近治作用。
類1 為脾俞-肝俞-腎俞-關元-風池-大椎-手三里-環跳-內膝眼-梁丘-陽溪-解溪-昆侖-八邪-八風-肩貞-陽池-丘墟-肩髎-肩髃-太溪。脾俞是脾經的背俞穴,具有健脾利濕的作用,脾胃為后天之本,通過針刺脾俞調理脾胃功能進而調補后天之本;肝俞為肝經的俞穴,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作用,肝主疏泄,調控脾胃運化功能,協同后天之本的調養。腎俞是腎經的背俞穴,《扁鵲心書》有云:“腎俞二穴,凡一切大病于此灸二三百壯,蓋腎為一身之根蒂,先天之真源,本牢則不死?!盵19]針灸腎俞穴可達溫陽補腎、激發體內正氣的作用,針灸關元穴亦具有溫補腎陽、溫陽通絡之功效,此二穴可培補先天之本。四穴合用則共調先天、后天之本,以扶正氣而祛外邪。《針灸大成·足少陽經穴主治》中曰:“風池:手足少陽、陽維之會?!贬樉脑撗墒柰ㄈ浿畾?,具有疏風解表、溫經散寒之功效[20-21]。
《素問·至真要大論篇》有文:“諸風掉眩,皆屬于肝。”故風邪多與肝膽相關[22]。風池穴在膽經上,肝膽互為表里,故治療風邪相關疾病多取該穴[23]。大椎位于督脈之上,且為督脈和手足六陽經之交匯,具有解表散熱、通絡止痛的功效。有實驗表明,艾灸大椎穴可調節大鼠血清中γ 干擾素(interferon-γ,IFN-γ)、白細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的水平[24],且通過調節IFN-γ/IL-4 的水平可達到治療RA 的效果[25],再配伍處于關節附近的穴位,對RA 起到內外兼治的治療效果。
類3 為阿是穴,阿是穴是“以痛為腧”,疼痛部位既是疾病發生部位,針灸阿是穴可直達病灶,起到疏風散寒、舒經通絡止痛的治療效果。
類5 為足三里-陽陵泉。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的合穴和下合穴,具有調理脾胃、培補后天之本、活血通絡、強筋壯骨的作用,《針灸大成·席弘賦》曰:“腳痛膝腫針三里。”有實驗表明可通過針灸足三里調節腸胃功能從而達到治療RA 的目的[26]。陽陵泉為足少陽經合穴,且為膽經的下合穴,筋之會穴,故針刺該穴可疏利關節。有實驗表明陽陵泉可調節人體免疫功能和抗炎[27]。此二穴合用,可疏經通絡,調補后天之本,對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起到表里兼顧的效果。
目前對RA 發病機制尚未明確,臨床上也沒有治愈手段,大量臨床數據提示針灸治療RA 具有副作用小、標本兼治、鎮痛效果明顯等優勢[28-29]。采用數據處理的方式對針灸治療RA 的取穴規律進行探索,分析結果可為臨床治療和科學研究提供更加明確的思路和引導。同時也表明了運用數據挖掘技術研究針灸處方用穴規律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