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華 魏 彬 楊建坤
1.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復興醫院感染性疾病科,北京 100038;2.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復興醫院護理部,北京 100038
發熱門診是醫院門診部在防控急性傳染病期間專門用于排查疑似傳染患者,治療發熱患者所用的診室,可在疫情防控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1-3],病毒性肺炎具有傳染性強的特性,目前仍處于快速變化階段,尚未得到徹底控制。隨著就診、隔離治療及留觀患者人數的增多,作為疫情防控的一線人員,發熱門診護理人員與疑似或確診患者密切接觸,被傳染的可能性很大[4-5]。由于疫情初期知識量大、儲備時間短、知識更新快,導致護理人員培訓效果參差不齊,對如何及時高效排查疫情隱患,落實患者及家屬的預檢分診、快速接診、篩查及隔離等工作護理流程較為生疏[6-8]。基于此,本研究將探討循環測試法在發熱門診感染防控知識培訓中的應用效果。
選取2020 年1 月至2021 年1 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復興醫院(以下簡稱“我院”)感染性疾病科發熱門診與感染隔離病區的102 名護理人員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1 名。兩組性別、學歷、工作年限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后實施(批件號:2022 FXHEC-KSP014)。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納入標準:①從事臨床護理工作;②工作年限>1 年;③年齡<45 歲;④自愿參與研究。排除標準:①干預期間休假;②臨床進修人員;③管理期間外出學習;④請假≥1 周。
對照組人員線上自主學習操作示范等視頻/課件,線下進行基礎知識與感染防控理論指導講座,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循環測試法,具體操作如下:
1.3.1 成立護理干預小組 由我院護理部主任、主管護師及護士長共同組建護理干預小組,統一參加發熱門診防控與指南的相關專家講座后確立管理框架與目標,查閱國內外培訓與管理的相關文獻應用效果,并根據我院護理現狀與不足采取分析與整合,通過會議討論共同探討后作出適當修訂,最終由護理部主任確立培訓方案。
1.3.2 制訂培訓計劃 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醫院感染暴發控制指南》[9]以及WHO 和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機構發布的醫院感染管理標準,在循證科學理論的基礎上制訂《感染防控工作手冊》。并將擬稿送至具有碩士、本科學歷,10 年以上醫院感染管理、臨床護理經驗的5 人專家小組審閱[10]。對經循證形成的發熱門診感染防控知識培訓大綱進行評定,最終確立4 項主要培訓內容。見表2。

表2 發熱門診感染防控知識培訓大綱
1.3.3 循環測試 觀察組人員每日在線上平臺學習完課件后進行練習,練習題為當日學習內容題庫中抽取的20 道單選題,90 分為合格,合格后方可進入正式測試環節,不合格者即返回課件內容再次進入學習/練習模式直至合格。每日分別于16∶00、18∶00 和20∶00 安排測試時間為30 min 的三場循環測試,測試題均為題庫中隨機抽取的50 道單選題,每題2 分,90 分為合格。經后臺統計成績,未合格者則進入下一輪測試,若3 次均未合格即予以剔除。測試期間要求觀察組人員在規定時間內答題,測試結束后可返回查看錯題、正確答案和解析。同時組織觀察組人員每周進行一次院感培訓,每月進行一次考核,考核內容包括理論和護理操作;采用以問題為中心的培訓模式和應急演練來提升護理人員的防控意識和應急反應能力[11]。
防控知識考核成績:在參考相關文獻的基礎上自制《發熱門診感染防控知識成績考核表》[12],該考核包含評判性思維、防控落實能力、護理咨詢與預檢分診能力,每個維度以25 分為滿分,分數越高表示培訓效果越好。其總體Cronbach’s α 系數為0.978,且各維度的Cronbach’s α 系數均>0.90,表明各條目的相關性與同質性較強。
臨床演練:選取臨床教學與培訓常用的Mini-CEX評估量表[13],由高年資護士長對兩組護理人員的臨床判斷、身體檢查、操作技能、溝通技巧與組織效能方面進行評估考核,每個維度均以0~10 分計分法取平均值,分值越低說明該組護理人員能力越弱。
護理質量:自制優質護理技能與服務的調查問卷[14],由患者及家屬對兩組護理人員的工作負荷、工作被認可、個人成長與發展與臨床管理該方面進行評分,每個維度以25 分為滿分,分值越高表示該組護理人員表現越專業,其總體Cronbach’s α 系數為0.877,內部一致性較高,表明該調查問卷具有較好的信度。
采用SPSS 22.0 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和百分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防控知識考核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干預后,兩組評判性思維、防控落實能力、護理咨詢、預檢分診能力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防控知識考核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干預前后防控知識考核評分比較(分,±s)
注 與本組干預前比較,aP <0.05
干預前,兩組Mini-CEX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干預后,兩組臨床判斷、身體檢查、操作技能、溝通技巧及組織效能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4。
表4 兩組干預前后Mini-CEX 評分比較(分,±s)

表4 兩組干預前后Mini-CEX 評分比較(分,±s)
注 與本組干預前比較,aP <0.05
干預前,兩組護理質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干預后,兩組工作負荷、工作被認可、個人成長與發展、臨床管理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5。
表5 兩組干預前后護理質量比較(分,±s)

表5 兩組干預前后護理質量比較(分,±s)
注 與本組干預前比較,aP <0.05
醫院感染分為外源性和內源性感染,其中外源性感染指病原體來自患者體外,如探視者、其他患者或醫院環境等,30%~60%的外源性感染可通過滅菌、隔離等切斷傳播途徑的措施得到有效控制和預防[15-17]。有關研究表明[18],護理工作的質量直接關系到感染發生率,有30%~50%的感染發生事件均由于護理操作或管理不當引發的,故護理人員的工作專業性對減少發熱門診感染的發生至關重要。目前對護理人員的相關培訓大多由醫院或學校自主開展[19-20],內容往往側重于隔離、無菌操作等具體操作技術的學習,對常見的醫院感染類型概述、法規標準指南等內容的強調較為疏忽,且內容局限、缺少系統性。研究表明,感染防控知識的培訓,可有效提高護理人員預防控制感染的意識及行為,彌補護理教育知識體系的缺陷,是提升其感染防控意識和知識水平最直接有效的方式[21]。
本研究通過成立護理干預小組,在循證科學理論依據和專家評審相結合的方式制訂培訓主題,同時結合循環測試法,以線上平臺為依托進行學習測試,將學習與測試進行巧妙結合,以問題的形式引出對知識點的學習和鞏固,全面提升護理人員對內容的理解與記憶[22-24]。上述研究結果顯示,循環測試法可有效將發熱門診感染防控知識點與護理內容進行歸納整理,有利于護理人員快速掌握并運用于臨床,在兼顧患者感受與需求復雜多樣的同時使防控工作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