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亞娟 宋慶梅 梁 娟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兒科,陜西西安 721000
哮喘是小兒常見慢性疾病,具有較高的發生率[1]。藥物治療是小兒哮喘的常見治療方式,其中吸入性激素可有效緩解癥狀體征,控制呼吸道炎癥反應,有良好的效果[2]。但是,對于絕大部分的哮喘患兒而言,在治療的過程中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照顧者類型、主要照顧者文化程度等,治療的依從性不佳,出現未能有效應用藥物與吸入工具,自行增加、減少甚至不用藥等現象,造成康復效果不理想,病情出現反復[3]。常規護理干預模式,更多的是依靠護理人員的力量進行健康教育、用藥指導、飲食干預等,而哮喘患兒出于對醫院自然、人文等環境因素的陌生感,再加上年齡本身較小,往往難以起到理想的效果[4]。家庭合作照顧護理模式,依靠的是患兒主要照顧者協同護理,利用主要照顧者和患兒之間的情感信任,協助護理人員進行健康宣教,增強患者的認知,進而改善遵醫行為,提升治療依從性,最終縮短患兒的住院時間[5]。本研究納入空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以下簡稱“我院”)兒科收治的106 例哮喘患兒,針對家庭合作照顧護理模式的應用價值展開分析。
選取我院兒科2020 年7 月至2021 年6 月收治的106 例哮喘患兒進行研究,經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3 例。對照組男30 例,女23 例;年齡3~8 歲,平均(5.12±0.74)歲;病 程1~3 d,平 均(1.23±0.31)d;主要照顧者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0 例,高中(含中專)23 例,大學及以上20 例;家庭收入<10 000 元/月10 例,<10 000~20 000 元/月32 例,>20 000 元/月11 例。觀察組男28 例,女25 例;年齡3~10 歲,平均(5.16±0.75)歲;病程1~2 d,平均(1.20±0.30)d;主要照顧者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1 例,高中(含中專)24 例,大學及以上18 例;家庭收入<10 000 元/月12 例,<10 000~20 000 元/月28 例,>20 000 元/月13 例。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編號:BYJJ 202115),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符合兒童哮喘的臨床診斷標準[6];②急性發作入院治療;③主要照顧者能夠自愿配合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先天性疾病;②伴有嚴重肝肺等器質性病變;③存在其他類型的呼吸系統病癥;④嚴重免疫性疾病。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由護理人員對患兒及其主要照顧者進行健康宣教,告知積極配合治療和用藥的重要性,減少患兒的不遵醫行為,在此過程中要注意對生命體征進行密切接觸。實施心理干預,通過同患兒的積極交流、溝通等,了解患兒的內心情感,疏導排斥、不依從的情緒,提升患兒的依從性。另外在護理干預過程中,注重飲食的干預,減少刺激性強的食物攝入,注意各營養元素均衡攝入。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家庭合作照顧護理模式,由護理人員和主要照顧者共同實施護理或監護:①開展健康教育講堂,對主要照顧者進行宣教,使其能夠掌握疾病發生原因、表現、危害及疾病預防等知識,并告知積極配合護理人員的重要性,以此增強主要照顧者的協同性。②患兒入院后,在叮囑患兒、探訪人員保持安靜的同時,還要注重告知主要照顧者營造安靜的環境及其對患兒病情治療和恢復的作用,避免潮濕或濃烈氣味的刺激,外出時采取防護措施,減少冷空氣的進入,減少或避免接觸塵土、煙油、花草等。主要照顧者要制訂健康科學的飲食方案,在保證營養元素均衡的同時,避免油膩、生冷、辛辣等食物的攝入。主要照顧者要帶領并鼓勵患兒進行適當的戶外活動,如散步、玩游戲、游泳等,增強肺部功能和免疫功能,但要避免劇烈或過度運動。主要照顧者應加強對病情的干預,能夠準確辨認疾病發作的征兆、表現,耐心與患兒交流,使其能夠正確、科學、合理用藥。主要照顧者應加強患兒的自我保護意識,引導患兒養成良好的作息,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保證病情穩定,增強免疫功能。
比較干預2 周后兩組康復效果、遵醫行為以及肺部功能情況。康復效果包括咳嗽消失、退熱、平喘、住院各情況所需時間及哮喘發作次數、急診次數。遵醫行為主要有預防誘發因素堅持正確用藥按時復查復診養成良好習慣,于干預2 周后,護理人員以電話或微信的形式對主要照顧者進行提問,如是否積極遵醫囑預防誘因,是否積極遵醫囑堅持用藥,是否積摒棄一些不良生活習慣,是否積極記住復查復診時間,主要照顧者只需回答“是”或者“否”即可,對于回答“是”的主要照顧者歸入遵醫,“否”則歸入不遵醫,統計遵醫行為情況。肺部功能指標有肺活量(vital capacity,VC)、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呼氣峰值流速(peak expiratory flow,PEF),采用肺功能檢測儀(S-980A I,四川思科達科技有限公司)進行檢測,操作時嚴格按照要求進行,確保符合要求。
采用SPSS 21.0 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和百分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咳嗽消失時間、退熱時間、平喘時間、住院時間以及哮喘發作次數、急診次數均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康復效果的比較(±s)

表1 兩組康復效果的比較(±s)
觀察組預防誘發因素、堅持正確用藥、按時復查復診、養成良好習慣依從性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遵醫行為比較[例(%)]
干預前,兩組肺部功能各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干預2 周后,兩組VC、FVC、FEV1、PEF 水平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干預2 周后肺部功能比較(±s)

表3 兩組干預前、干預2 周后肺部功能比較(±s)
注 與本組干預前比較,aP <0.05。VC:肺活量;FVC:用力肺活量;FEV1: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PEF:呼氣峰值流速
哮喘也被稱為支氣管哮喘,是一種發病率較高的呼吸道慢性疾病,急性發作時,主要表現為咳嗽、呼吸困難、發熱等[7-10]。哮喘患兒年齡偏小,再加上病情久治不愈,易遷延,致使患兒在治療的過程中配合度差[11-12]。常規性護理干預,是一種以護理人員為主導的護理干預,要求護理人員從疾病的恢復出發,更多考慮到治療層面的措施,盡管能夠正確干預和指導,但患兒普遍與護理人員初次接觸,雙方之間存在較強烈的陌生感,而治療的環境也讓患兒感到陌生和害怕,導致往往難以取得理想的護理效果[13-15]。
隨著臨床對兒科疾病治療和護理研究的不斷深入,哮喘患兒護理水平不斷提高,更多新型的護理模式出現并逐漸應用[16-17]。家庭合作照顧護理模式,是一種護患雙方合作的護理模式,建立在護理人員干預的基礎上,尋求家庭成員的護理協助,發揮出護患雙方的共同努力,以更好地促進患者健康的恢復[18-20]。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各康復效果指標、遵醫行為均優于對照組(P <0.05),提示家庭合作照顧護理模式的應用,能夠促進患兒的康復,改善患兒的遵醫行為。家庭合作照顧護理模式,是以家庭照顧為核心,通過教育、指導、監督等方式,增強主要照顧者護理意識與能力,正確落實相關護理措施的干預模式,其應用突出了以患者(或家屬)為中心的理念,能夠對主要照顧者進行經相關知識及致病因素的教育,從而增強預防疾病的意識[21-22]。同時還能夠積極地為患兒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做到安靜、整潔等,并且注重從飲食、作息等方面出發,養成良好的飲食、作息習慣,從而加速疾病恢復,而上述各措施由主要照顧者進行協同實施,能夠增進主要照顧者與患兒之間的感情,依靠既定的親情,能夠更好地獲得患兒的認可,有利于患兒依從性的提升[23-25]。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各項肺部功能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 <0.05),提示家庭合作照顧護理模式的應用,能夠更好地改善哮喘患兒的肺功能。在家庭合作照顧護理模式中,依靠主要照顧者的協同力量,密切監測生命體征,可使哮喘癥狀得到及時有效的控制,有利于治療方向的把控,而加強主要照顧者的科學照顧意識,能夠避免治療的不規范導致病情反復發作,通過合理治療使患兒病情穩定,促使其免疫功能提高,促進病情好轉[26-27]。因此,家庭合作照顧護理模式的實施,相較于常規護理模式,能夠更好地促進哮喘患兒康復,提升患兒遵醫行為,改善患兒肺功能。本研究由于納入的樣本數量偏少,可能影響數據結果,因此有待日后增加樣本深入探究。
綜上所述,家庭合作照顧護理模式的應用,能夠加速哮喘患兒的康復,提升患兒的遵醫行為,促進患兒肺功能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