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順華,徐 茂,史 越,張 入,孟淑春,耿麗華*
(1.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所/農業部華北地區園藝作物生物學與種質創制重點實驗室/蔬菜種質改良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097;2.北京市順義區種植業服務中心,北京 101300)
培育健壯的幼苗是西甜瓜生產中的重要環節,隨著集約化育苗工廠和保護地栽培的迅速發展,西甜瓜工廠化嫁接育苗的規模越來越大,而由于工廠化育苗密度大和育苗環境高溫、高濕,苗期病原菌快速繁殖,病害大規模發生,嚴重影響了幼苗的良好生長。
近年來,在北京市西瓜育苗溫室內,西瓜嫁接苗的南瓜砧木葉片上發生了褐斑病,導致嫁接苗生長弱小,2017年經筆者鑒定其病原菌為鏈格孢菌。鏈格孢菌是極為常見的一類真菌,分布廣泛,對生態環境和土壤基質的適應性很強,是農作物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可引起葉斑和組織腐爛,如在北方普遍發生的十字花科黑斑病、番茄早疫病及煙草赤星病等,嚴重影響了農作物的產量,給我國農業生產帶來了巨大損失。
針對鏈格孢屬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防治措施為選用抗病品種等農業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目前及時采用化學藥劑仍然是最為有效的防治方法。據報道,百菌清和代森錳鋅是防治鏈格孢屬真菌病害的傳統殺菌劑,其預防效果較好,但治療效果較差,通過室內藥劑篩選證明新型藥劑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對鏈格孢真菌的抑菌效果較好,42.8%氟菌·肟菌酯懸浮劑是拜耳作物科學(中國)有限公司于2013年在國內推出的新型果蔬殺菌劑,對果樹和蔬菜的白粉病防效非常顯著。本文選用了42.8%氟菌·肟菌酯懸浮劑、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2種新型殺菌劑,以及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和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2種傳統殺菌劑,針對溫室瓜類苗期褐斑病進行防治試驗,以期篩選出有效防治褐斑病的藥劑,為生產應用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
供試病原菌菌株由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所提供;西瓜品種為華欣和京欣三號,作為西瓜嫁接砧木的南瓜品種為京欣砧4、京欣砧5、京欣砧6和京欣砧8,種子均來源于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所。
42.8%氟菌·肟菌酯懸浮劑,由德國拜爾作物科學公司生產;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由陶氏益農農業科技(中國)有限公司生產;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由先正達(蘇州)作物保護有限公司生產;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由先正達(蘇州)作物保護有限公司生產。
1.3.1 病原菌的培養和孢子液的制備
將病原菌接種在PDA(馬鈴薯葡萄糖瓊脂培養基)培養基上,在25 ℃條件下培養7 d后,在每一個PDA平板上加入適量的無菌水,用毛筆順時針或逆時針朝同一方向掃PDA平板,將培養基中的液體用4層紗布進行過濾,濾液倒入無菌的離心管中,6 000 r/min條件下離心20 min,然后倒出上清液,加入無菌水,將沉淀混勻計數,最終稀釋成2×10濃度的孢子液,再加入0.2%Tween備用。
1.3.2 孢子液的接種方法
將供試的2個西瓜品種和4個南瓜品種的種子放置在28 ℃的保溫箱內催芽,出芽整齊后分別將不同品種的種子播種到溫室內72孔穴盤中,基質為滅菌的草炭和蛭石(2∶1體積比混合)。在南瓜第1片真葉平展期、西瓜子葉平展期,將配制好的孢子液均勻噴灑在葉片正反面,接種后的幼苗覆蓋薄膜48 h保濕,同時用遮陽網遮光,溫室內保持20~22 ℃的溫度和95%以上的相對濕度。
1.3.3 不同品種的感病性差異及不同殺菌劑的防治效果
將孢子液接種于供試的2個西瓜品種和4個南瓜品種上,接種后21 d調查不同品種的病情指數,重復4次,計算每個品種病情指數的平均值,分析不同品種感病性的差異;以南瓜品種京欣砧4為材料進行不同殺菌劑對病害防治效果的試驗,接種48 h后進行第1次噴藥,之后隔7 d進行第2次噴藥。試驗設5個處理(表1),每處理重復4次,每個重復為1個72孔穴盤。在第2次噴藥后10 d調查各處理幼苗的病情指數,計算每一種殺菌劑對病害的防治效果。

表1 供試殺菌劑
病情指數的調查方法:每個重復5點取樣,每點隨機取2株幼苗,每株幼苗調查心葉以下的2片葉片,以每片葉上的病斑面積占整個葉片面積的百分率進行分級,計算病情指數和防治效果。病情指數=∑(各級病葉數×相對級數值)×100/(調查總數×9);防治效果=(1-處理藥后病情指數/對照藥后病情指數)×100%。
病情分級標準:0級,無病斑;1級,病斑面積占葉面積的5%以下;3級,病斑面積占葉面積的6%~10%;5級,病斑面積占葉面積的11%~20%;7級,病斑面積占葉面積的21%~50%;9級,病斑面積占葉面積的50%以上。
利用單向方差分析模型(one-way ANOVA model)分析數據,利用SNK(Student- Newman-Keuls,=0.05)檢驗平均數差異的顯著性(SPSS Inc.2008)。
由圖1可知,南瓜品種比西瓜品種更容易感染褐斑病,4個南瓜品種與2個西瓜品種間的病情指數均存在顯著性差異,4個南瓜砧木品種中,病情指數從高到低分別是京欣砧4、京欣砧8、京欣砧6和京欣砧5。京欣砧4與京欣砧6和京欣砧5均差異顯著,京欣砧8與京欣砧5差異顯著。2個西瓜品種間的病情指數存在顯著性差異,華欣比京欣三號的感病性更強。

圖1 不同品種的發病情況
由表2可知,4種殺菌劑中,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和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的平均防治效果分別為57.85%和57.31%,兩者之間沒有顯著性差異,而42.8%氟菌·肟菌酯懸浮劑和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的平均防治效果分別為80.54%和78.76%,兩者之間也沒有顯著性差異,但均顯著高于前2種殺菌劑。4種供試的殺菌劑中,防治瓜類苗期褐斑病最有效的藥劑是42.8%氟菌·肟菌酯懸浮劑,其次是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

表2 不同殺菌劑對褐斑病的防治效果
本文主要比較了4個西瓜砧木品種南瓜京欣砧4、京欣砧5、京欣砧6和京欣砧8,及2個西瓜品種華欣和京欣三號對瓜類苗期褐斑病的抗感差異,結果表明:南瓜比西瓜更容易發生褐斑病,而且發病迅速。對西瓜嫁接苗育苗期的調查結果表明,褐斑病一般在砧木的子葉上發生嚴重,接穗上發生較輕;同一種類的不同品種對褐斑病的感病性也存在明顯的差異,京欣砧4感病最嚴重,其次是京欣砧8,感病相對較輕的是京欣砧5和京欣砧6,西瓜感病慢且發病較輕。生產上主要根據不同西瓜栽培區域和品質、產量的要求來選擇不同的砧木品種,所以本文不太合適給出褐斑病高發地區的砧木選擇建議,只是在供試的幾個砧木品種間,根據試驗結果給出了一個抗感差異比較,供生產者參考使用。
4種用于防治鏈格孢真菌的常用殺菌劑對瓜類苗期褐斑病的防治效果存在差異,42.8%氟菌·肟菌酯懸浮劑和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的防治效果顯著好于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和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而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和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在生產上長期廣范使用,加之引起褐斑病的鏈格孢真菌分布也極為廣范,容易對常用殺菌劑產生抗藥性;而42.8%氟菌·肟菌酯懸浮劑和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在生產中使用時間短,目前還沒有產生抗藥性,可以比較高效地防治瓜類苗期褐斑病。因此,建議在生產上采用氟菌·肟菌酯或苯醚甲環唑進行防治瓜類苗期褐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