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建英,馬振海,相叢超,李東玉,封志明,張淑青*,李向麗,賈明飛,胡金雪
(1.石家莊市農林科學研究院,河北 石家莊 050021;2.昌黎縣農業農村局,河北 秦皇島 066600;3.昌黎縣嘉誠實業集團有限公司,河北 秦皇島 066604)
隨著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我國蔬菜產業得到迅速發展,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實現較高的收益是我國農業面臨的關鍵問題。馬鈴薯以其高產高效、適應性廣、營養成分全面豐富、產業鏈長等特點,受到世人的青睞和重視。近幾年,大棚設施馬鈴薯栽培在河北二季作區已有較大面積并呈增加的趨勢,但生產中存在土地利用率較低、效益不高等問題。因此早熟馬鈴薯收獲后的茬口安排也受到重視。通過多年實踐,探索形成了大棚馬鈴薯—甘藍—芫荽高效栽培模式,通過合理的茬口安排,可以實現1年3種3收。通過大棚+地膜(小拱棚)覆蓋種植馬鈴薯,比傳統地膜種植提前10 d左右上市,收獲時正是馬鈴薯商品薯供應淡季,銷售價格高;6月下旬定植的甘藍收獲銷售期在8—9月份,恰是“伏淡”缺菜的季節,管好這茬甘藍,可明顯提高菜農的經濟收入;秋季反季節栽培芫荽,此茬芫荽上市價格高,經濟效益好。該種植模式較傳統地膜馬鈴薯—大白菜1年2作種植模式每667 m增加效益近3 000元,可進一步推廣應用。
馬鈴薯于2月中旬播種,3月上旬出齊苗,5月下旬開始收獲,6月上旬清理大棚;甘藍于5月下旬育苗,6月下旬定植,8月下旬開始收獲,9月上旬采收完畢,田間清理;芫荽于9月中下旬播種,10月下旬開始采收。
大棚馬鈴薯—甘藍—芫荽1年3作種植與地膜馬鈴薯—大白菜1年2作種植進行效益相比較(表1),地膜馬鈴薯—大白菜667 m效益7 892元;大棚馬鈴薯—甘藍—芫荽667 m效益10 618元,667 m增加效益2 726萬元。

表1 大棚馬鈴薯—甘藍—芫荽栽培與地膜馬鈴薯—大白菜栽培效益對比
3.1.1 播前準備
選用生育期70 d左右,結薯集中、優質、豐產的脫毒種薯,如中薯5號、費烏瑞它、石薯1號等。
播種前30 d扣棚增溫,棚內667 m施有機肥100~150 kg作為基肥;種薯催芽至芽長0.2~0.5 cm,見光煉芽成深綠色或紫綠色。
種薯切塊時切刀要用75%的酒精進行消毒。芽塊25~40 g,必須帶1~2個健康芽眼。切好的芽塊選用春雷霉素、咯菌腈、適樂時、阿馬士等藥劑拌種。
3.1.2 播種
3.1.2.1 播種時間與密度 一般河北二季作區兩膜覆蓋播種時間在2月中旬。采用大壟雙行栽培,小行間距15~20 cm,株距29 cm左右,667 m種植4 500株左右。
3.1.2.2 播種方式 機械播種:用馬鈴薯播種機將施肥、施藥、播薯塊、鋪滴灌帶、蓋土覆膜一次性完成,壟高15~20 cm。人工播種:機械開溝,溝內撒肥施藥并與土混勻,人工將薯芽順壟溝方向擺放,機械培土覆膜,壟高8~10 cm。
3.1.2.3 種肥、藥施用 每667 m施馬鈴薯專用肥(N-PO-KO=15-10-20)100~125 kg、辛硫磷顆粒劑3~5 kg。
3.1.3 田間管理
3.1.3.1 棚內溫度及通風管理 出苗前不放風,出齊苗后及時通風降溫進行煉苗。白天溫度16~22 ℃,不超過25 ℃;夜間溫度10~15 ℃,不低于7 ℃。棚內潮濕或早晨棚內有霧時,應馬上通風;澆水后應通風。
3.1.3.2 破膜、揭膜、培土 馬鈴薯播種后25 d左右檢查出苗情況,要及時破膜放苗,防止高溫燙苗。出苗80%以上時,揭掉地膜。晚霜過后揭掉棚膜。一般要培土2次,第1次培土在齊苗后,培土厚度5~8 cm;第2次培土在封壟前,培土厚度8~10 cm。
3.1.3.3 澆水、追肥 整個生育期每667 m澆水量90~100 m。苗期隨澆水每667 m追施尿素5~10 kg,現蕾期追施硫酸鉀10~15 kg;盛花期用磷酸二氫鉀100 g對水30 kg葉面噴施2次,間隔7~10 d。株高50 cm后,若有徒長,每667 m用5%烯效唑乳油15~30 g噴施控旺。
3.1.4 病蟲害防治
4月底前后陰雨多霧時注意防治晚疫病,用58%甲霜靈·錳鋅500倍液預防或72%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68.75%氟·霜霉威鹽酸鹽600倍液防治;5月上中旬白天氣溫高于24 ℃時注意防治早疫病,用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1 500倍液防治,每隔7 d噴1次,連續防治2~3次;黑脛病用4%春雷霉素600倍液或80%乙蒜素800~1 000倍液噴霧防治并灌根。
蚜蟲可選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進行防治。其他地下害蟲,播種時每667 m撒施3%辛硫磷或0.7%噻蟲胺顆粒劑3.0~4.0 kg,或出齊苗后結合第1次澆水,傍晚順水每667 m用40%的辛硫磷乳油1 000 mL灌殺。
3.1.5 采收
一般在5月中、下旬植株下部葉片發黃時開始收獲。6月上旬收獲完畢,進行田間清理,為下茬種植做準備。
3.2.1 定植前準備
選用豐產、抗病、抗熱的優良早熟品種,生育期一般在65 d左右,如綠冠、樂冠、前途等。
5月下旬播種育苗,用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拌種防治立枯病。播后保持畦面濕潤,幼苗出土時搭遮陰棚,定植前1~2 周逐漸縮短遮陰時間進行煉苗,直至不蓋。
每667 m施有機肥100 kg、磷酸二銨15 kg、鉀肥10 kg作為定植前的基肥撒施,翻耕耙勻后整地做畦,壟距1 m,壟高15 cm。
3.2.2 適時定植
6月下旬幼苗5~6片葉時定植,應選陰天或晴天16:00后進行。定植時適當淺栽,以心葉不埋入土為標準。定植后立即澆水,每667 m定植3 000~3 500株。
3.2.3 田間管理
追肥宜采取少量勤施的方法,緩苗后每667 m施硫銨10 kg,蓮座期施尿素10 kg,結球始期追施尿素10 kg、硫酸鉀10 kg。
澆水掌握“前少后多”的原則,宜在早晨或傍晚進行,苗期每5~6 d澆1次水,保持土壤濕潤即可。蓮座期可結合追肥澆水,此期需水量最大。結球緊實后,控制澆水次數和數量,在收獲前7 d停止灌水,澆水后要適度中耕。
3.2.4 病蟲害防治
甘藍的主要病害有病毒病、軟腐病。病毒病可用病毒A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1.5%植病靈1 000倍液防治;軟腐病可用4%春雷霉素800倍液或77%可殺得500倍液噴霧防治,7~10 d噴1次,連噴2~3次。主要害蟲有菜青蟲、小菜蛾及夜蛾等,可用5%抑太保乳油1 500倍液噴霧防治。
3.2.5 適時收獲
當植株葉球基本包實、外層球葉發亮時及時采收。一般在8月下旬開始采收,9月上旬收獲完畢。采收完畢后及時清除作物殘體,進行清理。
3.3.1 播前準備
宜選用耐熱、耐病、抗逆性強的進口大粒芫荽品種,生育期40~60 d。播前把種子搓開,用赤霉素200 mg/L溶液浸種12 h,撈出用清水洗凈,再用干凈冷水浸種12 h。控水后用紗布包好,置于20~25 ℃通風背光處,早晚各翻動1次,一般7~10 d芽即可出齊。
每667 m施用有機肥40~80 kg,硫酸鉀10 kg或復合肥25 kg,磷酸二銨20 kg作為基肥,深翻20~25 cm,曬土15 d左右,細耙摟平做畦,畦寬1.0~1.2 m,畦長5~8 m。
3.3.2 適時播種
一般在9月中下旬播種,采用撒播。每667 m播種4~5 kg,播后澆透水,覆蓋2 cm厚的細土,667 m噴施33%二甲戊靈除草劑100 mL。再用覆蓋物(稻草)蓋嚴,保墑促出苗,當有80%芫荽出苗時,揭去覆蓋物。
3.3.3 田間管理
出苗前保持畦土濕潤。一般在齊苗后7 d左右進行1次間苗,將比較密集的地方進行疏苗。2片真葉時定苗,苗距3~4 cm。要注意及時除草。
通常8 d左右澆1次水,苗高3 cm時開始追肥,每667 m追施尿素8~10 kg和硼肥250 g。中期可用0.3%尿素液進行葉面追肥。后期噴施葉面肥應添加適量的磷酸二氫鉀。
3.3.4 病蟲害防治
用黃板誘殺蚜蟲、白粉虱、美洲斑潛蠅成蟲。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噴霧防治蚜蟲。用多菌靈600~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800~1 000倍液等防治葉枯病,50%撲海因或速克靈噴霧防治菌核病等。
3.3.5 采收
苗高15~20 cm時即可間拔采收。每采收1次結合除草追施肥水1次,以促進生長。此茬口一般在10月下旬開始采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