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黑主席團由三人組成,分別由穆斯林族、克羅地亞族、塞爾維亞族擔任。三個總統職位不僅要“按族”分配,還得“分區”選舉。簡單來說就是“你選你的,我選我的,互不干涉,等選好了三個湊一堆,輪流坐莊”。
如果說巴爾干半島是歐洲的“火藥桶”,那巴爾干小國——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波黑)算得上是這桶火藥的“導火索”。
1914 年的薩拉熱窩事件直接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1992 至1995 年的波黑戰爭,則是二戰后歐洲爆發規模最大的一場局部戰爭。
波黑“奇特”之處不僅限于此。仔細研究會發現,這個國家竟然沒有自己的主體民族,是一個在特定歷史環境下被人為“拼湊”出來的國家。更為奇特的是,這個小國竟然有“三位總統”,真正實現了“一國三公”。
為什么波黑要設置如此多的總統職位呢?

波黑主席團成員分別代表塞族、穆族、克族
蘇東劇變,兩極格局瓦解,直接導致南斯拉夫聯邦的解體。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馬其頓相繼宣布獨立,塞爾維亞與黑山兩國仍力主保留聯邦,這導致各方沖突加劇,南斯拉夫爆發內戰。與其他各國不同,波黑由于缺少主體民族,其命運更加撲朔迷離。
波黑國內的克羅地亞族希望能與新獨立的克羅地亞國家合并,于是力主波黑獨立。而此時的波黑穆斯林族已占波黑總人口的44%,這使得穆斯林族產生了強烈的本土意識,自認為是波黑真正的主體民族,因此也企圖建立獨立的波斯尼亞國家。波黑塞族則反對獨立,力主與塞爾維亞、黑山聯合,共同維持南斯拉夫聯邦的“基本盤”。
1992 年3 月,克族聯合穆斯林族發起獨立公投,在大多數塞族抵制投票的情況下,單方面宣布波黑獨立。
這引起了塞族強烈不滿,波黑內戰爆發。
塞族攻勢迅猛。到1993年,塞族已經控制了波黑全國70%以上領土。此時克族與穆族武裝還發生內斗,陷入混戰。
眼看就要控制整個波黑,歐美大國不愿看到南斯拉夫“死灰復燃”,一方面調和克族、穆族矛盾,使雙方結成“穆克聯邦”;另一方面,以塞族武裝誤炸平民為借口,發動北約介入波黑局勢。
在北約強大武裝力量干涉下,1995 年10 月,波黑各方停戰。同年12 月,波黑內戰各方在國際社會調停下,在美國俄亥俄州代頓市協商,最終簽署了《代頓協議》,達成妥協方案。
根據《代頓協議》的原則,波黑具有“一個國家、兩個實體、三個立憲民族”的特點。
所謂一個國家,即按照前南斯拉夫聯邦規定的波黑邊界確定新獨立的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國家的邊界,保持一個國家主體,維持波黑的統一。
兩個實體,是指尊重波黑內戰時期交戰雙方形成的客觀態勢,確定新國家由塞族共和國、穆斯林族和克羅地亞族聯邦兩個政治實體組成。
兩個實體各有一套完整的國家體系,包括總統、政府總理及各部、議會、中央銀行、法院等國家機構,也有相互獨立的武裝力量。
而三個立憲民族,則是在憲法層面承認穆斯林族、克羅地亞族、塞爾維亞族的平等地位,并盡量維護三族的利益平衡。
正是因為這一原則,為了防止三族中任一族長期把持總統職位,波黑采用了集體元首制,設立波黑主席團行使國家元首職權。
主席團由三人組成,分別由穆斯林族、克羅地亞族、塞爾維亞族擔任。由于主席團輪值主席在習慣上也被稱為“總統”,這才造成了波黑“一國三公”的奇特政治景象。
三個總統職位不僅要“按族”分配,還得“分區”選舉。簡單來說就是“你選你的,我選我的,互不干涉,等選好了三個湊一堆,輪流坐莊”。等選舉結束后,再比較三位總統的票數多少,得票最多的就是本屆主席團的第一任輪值主席。
波黑總統的外交權有名無實。最關鍵的軍事權力實際上只歸屬于實體,三位總統只能在實體同意下協調軍事行動。甚至不經對方實體同意,不同實體的軍隊不得越界。這實際上默認了波黑國家軍隊的分裂。
更加麻煩的是,在這個分權且弱勢的中央政權之上,還有一個“外國太上皇”把持“朝政”。
根據《代頓協議》規定,戰后由聯合國、世界銀行、北約等國際組織和美、英、德、法、俄、日等國組成波黑和平理事會及其執委會,派駐高級代表駐扎波黑,監督《代頓協議》執行情況。高級代表經過聯合國安理會確認,對波黑政府行政、各級官員有干預和罷免權力,是實實在在的“太上皇”。
這種“平衡體制”在短時間內確實緩和了三族矛盾,維持了波黑穩定。
但這種基于“族群主權”的代議體制,背后決定政府運轉的不是“人民”而是“族群”?!白迦褐鳈唷辈粌H不利于培養統一的國家意識,反而會使三個民族繼續強化其自身的民族意識,而弱化對波黑統一國家的認同感。同時外國勢力的干涉,也不利于波黑國家意識的增長。
這種“反向”作用在當下三族人口占比中也有所體現。根據最近的人口統計:穆族占比50.1%,塞族占比30.8%,克族占比15.4%,其他各族占3.7%。許多塞族和克族選擇移民母國,穆族“本土意識”隨之增強,希望維護波黑統一。
波黑這個自帶“散裝”屬性的國家如何真正實現民族融合、國家統一,可謂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