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 月,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人民檢察院受理了公安機關提請批捕的一起涉嫌投放危險物質案件。犯罪嫌疑人張某某為保護自家田地免遭鼠患,將泡了老鼠藥的玉米粒撒在自家耕地和壟上滅鼠,村里養殖戶家的14 只羊誤食有毒玉米粒后死亡。
呼蘭區人民檢察院審查后認為,張某某的行為屬于過失投放危險物質,未發生人員傷亡且財產損失尚未達到刑事立案標準,最終認定張某某不構成犯罪,對其作出不批準逮捕決定。
不過,一些司法機關公布的案例和普法文章中,對于農民在自家田地撒藥的行為認定構成投放危險物質罪或過失投放危險物質罪。
投放危險物質罪是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一種,主要是指投放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或者以其他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這其中有一類特殊情況值得關注和探討,即為保護農作物在自家田地撒藥致牲畜死亡,是否構成投放危險物質罪?
今年7 月,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人民檢察院受理了公安機關提請批捕的一起涉嫌投放危險物質案件。犯罪嫌疑人張某某為保護自家田地免遭鼠患,將泡了老鼠藥的玉米粒撒在自家耕地和壟上滅鼠,村里養殖戶家的14 只羊誤食有毒玉米粒后死亡。
對于在自家田地撒農藥是否構成投放危險物質罪的問題,司法機關主要持兩種不同意見:一種意見認為,當事人明知自己投放危險物質的行為會引起不特定多數人或者不特定多數牲畜中毒傷亡,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應以投放危險物質罪論處;另一種意見則認為其行為不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性質,不構成投放危險物質罪。
兩種不同意見的存在,使司法機關在此類案件“罪與非罪”“訴與不訴”等問題的把握上存在差異。
呼蘭區人民檢察院審查后認為,張某某的行為屬于過失投放危險物質,未發生人員傷亡且財產損失尚未達到刑事立案標準,最終認定張某某不構成犯罪,對其作出不批準逮捕決定。
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通過關鍵詞可以搜索到相關案例300 余起。
以不退位減法和退位加法口算廣度為因變量,以年級和性別為自變量,進行多元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小學生減法口算廣度存在顯著的年級差異,但性別差異并不顯著.其中,不退位減法年級間差異顯著(F=40.92,P<0.001),性別間差異不顯著(F=1.86,P=0.18).退位減法,年級間差異顯著(F=83.83,P<0.001),性別間差異不顯著(F=1.14,P=0.29).此外,六年級學生的標準差較大,說明六年級學生在減法的口算廣度中存在較大差異.
梳理這些案例可以總結出一些相似特征:被告人撒藥的目的主要是為保護自家農作物、糧食、果樹等不被牲畜或動物啃食、踐踏,有的人為了防止牲畜誤食還特意放置警示標志并通知周圍村民;損害后果主要是財產損失且普遍在4 萬元以下;被告人多為初犯,且具有坦白或自首情節,認罪認罰、積極賠償并與受害人達成和解;從量刑上來看,絕大多數被判處緩刑。
對于這一問題,法律界也有不同觀點。
中國刑法學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委員、刑事法研究中心主任李曉明認為,“農民在自家田地撒農藥或放置具有毒性的物質是對自己生產資料法益的保護,并未惡意地想傷害他人。若為個人私利,到別人地里占便宜或禍害他人莊稼導致牲畜中毒,不應得到法律上的支持。這不是‘投放危險物質罪’的立法本意,在法益取舍上不能顧此失彼,更不能保護不正當的法益”。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法學院教授、刑法教研室副主任何慶仁認為,若各種主客觀要素都具備,農民為保護農作物而在自家田地、院內、果園等地撒藥的行為,也可能符合投放危險物質罪的構成要件。不過,是否構成犯罪還需要檢視行為人是否有正當防衛或者自救行為、有無違法認識的可能性等因素。
此類案件中,自家田地、院內、果園等是否屬于公共場所,是案件爭議的焦點。相關判例中,多數司法機關傾向于認為上述地方屬于公共場所,少數認為不屬于公共場所。有的法院還認為,即使不屬于公共場所,也能成立此罪。
李曉明認為,投放危險物質罪主要針對公共場所,《中國公安百科全書》對“公共場所”的解釋及刑法第291 條“聚眾擾亂公共場所秩序、交通秩序罪”中對“公共場所”的明確列舉,都不包括自家田地、院內、果園。如果機械理解“公共場所”的概念,不符合投放危險物質罪的立法初衷和法益保護。
從刑法謙抑性角度,李曉明認為,即便是公共場所,善意滅蠅、滅鼠等撒藥行為也不能界定為“投放危險物質”。
中國法學會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理事、河北經貿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張亮認為,只要是不特定人或多數人可以自由出入的場所,都可以認定是刑法意義上的公共場所。對公共場所的認定應以行為發生時該場所的實際情況為依據。自家田地、果園、草場等如果沒有明顯足以阻擋不特定人或多數人進入的圍欄,應當認定為公共場所。自家院內如果有圍墻、大門圍護,就不應當認定為公共場所。
在張亮看來,并不是在公共場所投毒才會構成投放危險物質罪或過失投放危險物質罪,關鍵是犯罪嫌疑人的投毒行為是否侵害了不特定多數人的生命、健康及重大公私財產、生活安全。
何慶仁也認為,公共安全不限于公共場所的安全,即使是私人場所,如果具有一定的開放性,仍然可能危及公共安全。自家院內、果園、草場等雖然屬于個人,但如果沒能做好隔絕措施,也會導致公共安全受到危害。
根據相關法律規定,投放危險物質尚未造成嚴重后果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不過,對于“尚未造成嚴重后果”的標準未作具體規定。
如何判斷“尚未造成嚴重后果”?何慶仁認為,應在刑法第114 條和第115 條之間進行體系性理解,指既“危害了公共安全”但又未造成“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嚴重后果。
張亮說,“尚未造成嚴重后果”應在“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情節之下,結合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手段、損害后果等進行綜合判斷。只要出于危害公共安全的故意,實施了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投放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的行為,即使未造成嚴重后果,也可以構成投放危險物質罪。
與投放危險物質罪不同的是,過失投放危險物質罪則要求達到“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標準。
呼蘭區人民檢察院在辦理上述涉嫌投放危險物質案件時,根據2008 年6 月印發的《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一)》中關于失火案的立案追訴標準,并結合司法實踐,認為過失投放危險物質罪的立案追訴標準為“造成一人死亡或者三人以上重傷或直接經濟損失達到50萬元”。由于該案并未發生人員傷亡且經濟損失為1.2 萬余元,尚未達到刑事立案標準,最終認定張某某不構成犯罪。
何慶仁認為,失火罪和過失投放危險物質罪并列規定在同一法條中,法定刑也完全相同,失火罪的立案追訴標準對過失投放危險物質罪具有借鑒意義。
張亮認為,雖然兩罪屬于同類犯罪,但是犯罪情形、手段、方法均存在差異,且相關法律和司法解釋沒有明確規定,不能一概表述為其他同類犯罪的立案追訴量刑標準,應結合個案具體分析把握和判斷。
今年以來,新疆、山西、河北等地檢察機關處理此類案件時,都是通過公開聽證的方式會診辦案難點。
6 月17 日,河北省贊皇縣人民檢察院針對一起涉嫌投放危險物質案召開公開聽證會,并在中國檢察聽證網全程直播。張亮作為石家莊市人民檢察院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參加了此次公開聽證會,并發表支持贊皇縣人民檢察院作出不起訴決定的專家意見。
張亮表示,贊皇縣人民檢察院在能動履職中有機融通法理情,聽證會實現了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是一場生動鮮活的普法課。
為了從源頭預防在自家果園、耕地投放危險物質的行為,山西省臨縣人民檢察院在聽證會后為村民進行釋法說理和法治宣傳,對投放危險物質罪進行詳細解說,并發放相關宣傳資料手冊。新疆霍爾果斯市人民檢察院則在召開聽證會的同時,促進村委會和當地農業農村局制定聯合預防措施,推進案外預防工作。
何慶仁說,預防和減少類似案件的發生更多地要靠經濟、社會、教育、文化等綜合因素的全面發展,應加大普法宣傳、強化有毒有害物品管理、及時化解民間糾紛等。
張亮建議,司法機關應加強此類案件釋法說理,提升民眾相關法律意識。相關行政機關和職能部門應定期開展專項監督檢查活動,深入農村開展普法宣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