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歷史學家、思想家錢穆曾說,中國讀書人應有兩大責任,一是自己讀《論語》,二是勸別人讀《論語》。因為我們能從《論語》中悟到修身齊家的法門,修養品性;也能從孔子的一言一行中,體悟待人之道。
中國現代歷史學家、思想家錢穆曾說,中國讀書人應有兩大責任,一是自己讀《論語》,二是勸別人讀《論語》。
兩千多年后,我們依然能從《論語》中悟到修身齊家的法門,修養品性;也能從孔子的一言一行中,體悟待人之道。
《論語·子路》中,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君子遇到與自己觀點不同的人,仍能尊重對方;而小人則是嘴上附和,心里卻在想方設法攻擊他人。
在一檔訪談節目上,主持人曾問著名企業家羅永浩:“成名后,你有什么改變?”羅永浩說,他開始變得妥協,慢慢學會了尊重不同。
作家劉娜說過,真正的成熟是能尊重別人的生活和選擇,而不是把“凡是和我不同”的人,都釘到恥辱柱上。畢竟世界那么大,每個人都有著各自的偏好與口味。與其各執己見鬧得不歡而散,不如選擇接納。
當你放下了成見,學會尊重別人,自然也會得到別人的尊重。
《論語·衛靈公》中,子貢問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子貢曾問孔子:“這世間有沒有一句話,可以作為我們的行為準則呢?”孔子答:“恐怕就是‘恕’了吧。”
所謂“恕”,就是推己及人,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自己厭惡的東西,也不強加給對方。與人相處,貴在換位思考。多一分理解,就少一分責怪;多一分體諒,就少一些傷害。就像詩人白居易所說:“待人接物之道,以心度心,以身觀身。”
真正的高情商不是八面玲瓏,而是心里始終裝著別人。
目前,各方應對措施撲朔迷離,船東、煉油廠、燃油供應商、船旗國和各行業組織之間缺乏有效溝通,互相觀望氣氛濃重。中國正在積極推動基于石油戰略資源的能源體系改革,作為成品油流通領域的船供油行業,頻頻推出的重大改革舉措引人關注。國際海事組織2020低硫政策帶來的不僅是挑戰,更是中國的機遇。
《論語·里仁》中,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意思是:下位者過分討好上位者,招來的是侮辱;而朋友之間過分親昵,也會漸行漸遠。
就像著名作家周國平說的:“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后界限,而一切麻煩和沖突都源于想要突破這界限。”與人相處時,懂得給人留下自處的空間,別人才會感到舒適。
聽過這樣一句話:真正的疏遠,總愛穿著熱情的衣服;而真正的熱情,卻常穿一身疏遠的行頭。最深切的關心,是知曉分寸,不讓自己的熱情成為別人的負擔。
相處舒服的人,都懂得親而有疏、熟不逾矩。
《論語·衛靈公》中,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意思是:若一個人遇事能嚴于己寬于人,就不會遭到別人的怨恨。
生活中,很多人一碰到矛盾就把矛頭指向他人,說出一堆負能量的話。結果自己怨念不見減少,還惹得別人一身火氣。反之,能自省的人,待人平和,往往會有好人緣。
為人處世,如果遇事的第一反應就是撇清自己的過錯,往往會引起他人的反感,招來怨恨。老子曾言:“大道之行,不責于人。”遇事責人,動輒發火,是小肚雞腸的行為。
真正有修養的人,都能事不責人,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論語·學而》中,子夏曰:“與朋友交,言而有信。”意思是:人與人相交,最重要的就是言而有信。一旦許諾,必定踐行。這樣的人才能靠得住、信得過,能深交。
古語云:“與人以實,雖疏必密;與人以虛,雖戚必疏。”誠信能勝萬千套路,換得真心。誠實守信,是一個人最基本的底牌。
做人良心,做事放心,相處讓人安心的人,才會得到別人的信任,值得被溫柔以待。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人類所有的煩惱,都來自人際關系。”不同的待人之道,決定了一段關系的不同走向。
《論語》中記錄了很多孔子與各種人的交往方式。上至王侯將相,下到販夫走卒,都對孔子交口稱贊。我們若是掌握了《論語》中的社交秘訣,也能擁有好人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