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第九次大督查中調查了一起典型案件:某市一蔬菜糧油店主,因所賣出的5 斤芹菜質檢不合格,且進貨票據丟失、不能說明來源,違反了食品安全法相關規定,被當地市場監管部門罰了6.6 萬元。在督查組的詢問之下,當地市場監管部門承認過罰不當。
報道一出,迅速引發討論。5 斤芹菜共賣了20 元,蔬菜糧油生意不大,6.6 萬元是如何認定的?所謂的“過罰”又有多“過”?
食品安全法中規定,對于經營超過食品安全標準限量食品的行為,貨值金額不足1 萬元的,并處5 萬元以上10 萬元以下罰款,可見當地市場監管部門的處理是依此項規定。但我國行政處罰法明確規定,設定和實施行政處罰必須以事實為依據,與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相當。簡而言之,個體商戶確實有錯,但處罰還是太重了一些,實屬過罰不當。
守護公眾舌尖上的安全、維護市場秩序理所應當,但執法不能只講力度,還得講究溫度,講究法理情的融合。若只是機械性地套用法條,“一刀切”地進行罰款,那么不只很難“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案件中感受公平正義”,甚至還會起到反效果。
以此案為例,行政處罰不是目的,督促改正才是。既然店主已經認識到錯誤所在,那又何苦大棒一揮,讓人生出“我得賣多少噸芹菜,才能掙回來那6.6 萬”之嘆。
此次“過罰不當”,也是一堂面向所有人的公開課。廣大經營者要合規經營,執法部門也不妨多一些人性化、柔性化的執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