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8 月20 日凌晨,中國最后的女酋長瑪利亞·索在內蒙古根河市去世,享年101 歲。她一輩子生活在山林里與馴鹿為伴,帶領著使鹿鄂溫克族從原始社會步入今天的幸福生活。她的一生成為了敖魯古雅的傳奇。
2022 年8 月20 日凌晨,中國最后的女酋長瑪利亞·索在內蒙古根河市去世,享年101歲。
瑪利亞·索一輩子生活在山林里,帶領族群在森林中隨著馴鹿遷徙,默默承擔起保護馴鹿和森林的責任。
“母親一輩子生活在山林里與馴鹿為伴,帶領著使鹿鄂溫克族從原始社會步入今天的幸福生活。”瑪麗亞·索的女兒得克沙·何如是說。
瑪麗亞·索生于1921 年,鄂溫克族,畢生和她的族人生活在位于環北極地區泰加林帶最南端的山林中。她是茅盾文學獎獲獎小說《額爾古納河右岸》主人公的原型,被世人譽為中國最后的女酋長。
敖魯古雅鄂溫克是中國最后一個使鹿部落,也是中國唯一飼養馴鹿的民族。瑪麗亞·索的一生是一部經歷了游獵、定居、發展的鄂溫克族百年變遷史。
瑪麗亞·索一生堅守山林,90 多歲高齡的時候還在山上飼養馴鹿,想著多為國家和民族傳承馴鹿文化。

瑪利亞·索和她的馴鹿
瑪利亞·索的父親是奇乾部落的酋長。在父親的熏陶下,瑪利亞·索從小練就了打獵的好本領。她年輕時跑步飛快,是村里公認的抓鹿高手。她槍法精準,到了60 歲還能一槍打下天上的飛鳥,許多男人都不是她的對手。
16 歲時,她嫁給了比她大12 歲的丈夫拉吉米,當時拉吉米擁有部落里最多的馴鹿。丈夫去世后,瑪利亞·索開始承擔起家族的重擔。由于她善于尋找馴鹿和管理獵民點,不久便成為部族的核心人物,樹立起了威信。
瑪麗亞·索不僅勤勞能干,還多才多藝。獸皮在她的手中經過縫制會變成手套、帽子、衣服,樺樹皮經她編制后會成為筐和簍。她總有講不完的民間故事,美妙的歌聲時常在林間回蕩,口弦琴的節奏在她的唇間傳遞著鄂溫克族悠長的歷史。
馴鹿是使鹿部落的寶貝,使鹿人狩獵離不開馴鹿。冬天雪深的時候,人們騎著馴鹿去打灰鼠。在他們眼里,“人會懶得干活,但馴鹿不會偷懶”。
馴鹿喜歡吃苔蘚和蘑菇,每當林子里的蘑菇越來越少時,就意味著部落要遷徙了。所以,鄂溫克人可能今天還在這片山林生活,明天就已經人去樓空了。
使鹿部落的人從來不殺馴鹿,即便是餓著肚子也不會吃馴鹿。為了防止病死的馴鹿被野獸啃食,他們會將馴鹿尸體放在高處,叫做“風葬”。
“馴鹿不是普通的家畜,是我們的朋友和家人,同樣是民族圖騰與神靈交流的媒介。”瑪利亞·索不止一次說過。
紀錄片《敖魯古雅·敖魯古雅》中,瑪利亞·索雖然已經是耄耋之年、垂垂老矣,但仍惦記著大興安嶺的山川、森林、河流,惦記著馴鹿的未來和鄂溫克族人的命運。瑪麗亞·索常說:“馴鹿就像我的孩子一樣,我非常愛它們。”
隨著現代文明的加速推進,鄂溫克族的人口數量及其生存的文化環境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
2003 年8 月,有關部門在根河市郊為鄂溫克族人興建了新敖魯古雅鄉,讓他們下山過上現代化的生活。有兩百多族人都帶上馴鹿陸續搬離,但瑪利亞·索和其他幾個老獵民說什么也不愿下山。
在最后的時光,瑪利亞·索唯一的愿望就是回到她養了一輩子的馴鹿身邊。她說:“山養鹿,鹿養我,我不下山。”
現今,仍有少數鄂溫克人伴隨馴鹿居住在大興安嶺腹地的密林中,過著游牧的生活。他們通過馴鹿文化博物館介紹當地獨具魅力的“使鹿文化”與“狩獵文化”。部分居住于此的鄂溫克人還發展起民族旅游,以另一種形式傳播和延續民族文化。
“我們跟大自然非常親近,過著自己的生活,我們并不需要太多的錢,大自然里什么都有。”或許一切無法回到從前,但瑪利亞·索沒有選擇背離祖祖輩輩生活的土地,她守護著山林,守護著心愛的馴鹿,她的一生成為了敖魯古雅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