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世琪

王笑梅
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愛是教育的基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正是源于對教育事業的熱愛,王笑梅讓一個負債2000余萬元的學校起死回生,成為學生們向往的名校。她既是老師們敬佩的校長,也是學生們喜歡的老師。
因為父親是中學校長,母親是幼兒園老師,王笑梅從小在校園中長大。在她的內心深處,校園就像家一樣,是特別美好的存在。受父母影響,她雖然高考考了高分,卻毅然選擇了南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從講話就臉紅的小姑娘,一步步鍛煉成口若懸河的老師;從只注重語數外學習的學生,漸漸成為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的全能手,王笑梅在師范學校就讀的三年,完成了能力構建,積蓄了創造精彩未來的競爭力。
1984年,作為優秀畢業生,王笑梅被通州區實驗小學選中,進入該校工作。成為一名教師后,她也未放棄成長。從擔任語文教師到擔任教務副主任、副校長,她不斷實現自我突破。
2003年,王笑梅通過競聘成為通州區實驗小學校長。讓她沒想到的是,上任第二天,辦公室就坐滿了要債的人,原來學校已經欠下2000余萬元的債務。接下來該怎么辦?“必須撐下去!”經過一番深思熟慮,王笑梅決定首先維護學校穩定,保證正常運轉。
8月13日,王笑梅召開了全體教師大會。天氣燥熱,她在臺上講,老師們在下面講。她看到的是人心渙散,老師們對未來毫無信心。“校興我榮,校衰我恥!人是有尊嚴的,我們必須干好,才會受人尊重!”
王笑梅明白,只有老師的教學水平提升上去,學生的成績才能提升上去。接下來,她開始實行危機管理,讓每位老師都有緊迫感。培訓學習是提升能力最有效的途徑,可到外地學習費用太高,為了節省開支,王笑梅請來在清華大學附屬小學任教的同學給老師們講課,用“全國名師進通州”的做法讓三百余名教師利用五一長假進行充電。
在提升辦學品質的同時,王笑梅還組建了招生突擊隊。打電話介紹、走進學生家中、把家長和孩子請到學校,讓幼兒園的孩子提前感受一年級學生的生活,她想盡辦法,只為讓更多人了解學校。憑著堅韌不拔的性格、堅定不移的精神,王笑梅漸漸把學校打造成了令百姓滿意的學校。
王笑梅的理想是成為一名特級教師,卻偶然當上了校長。與當老師的詩意課堂不同,校長的工作瑣碎繁雜,這讓王笑梅感覺生命中似乎缺少了幸福感。“校長可以不干,但名師一定要當!”她像普通教師一樣深入教學,并發表論文。2005年,她被評為特級教師。但她仍不滿足,2006年,南通市推出名師培養工程,她踴躍報名。很多人對她說:“你已經是校長了,又是特級教師,還參加這個干什么?”王笑梅深知名師資格審核非常嚴苛,依然勇往直前。她白天上班,晚上讀書、寫文章。
2008年,王笑梅在全國小學語文界率先提出“兒童生命語文”的教學主張,構建了“兒童生命語文‘我’課堂”教學模式。她認為語文在人的一生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呱呱墜地到黯然落幕,語文貫穿人的一生,而要想學好語文,必須從“我”內心想去學。作為教師,怎樣啟迪學生愛上語文呢?王笑梅以此為課題,把多年的教學經驗形成論文,讓更多人受益。她的這項研究先后被列為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立項課題。她的著作《嬉樂作文讓兒童樂并成長著》受到眾多好評,主持的“兒童生命語文的實踐與探索”獲江蘇省首屆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
王笑梅不僅在教學研究上取得一系列成果,還帶領全體教師一起成長。她在學校建立“學術個體”,構建“學術圈”,形成“學術場”,全校兩百多名教師中,先后培養出一百余名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在王笑梅的帶領下,學校培養出四名正高級教師、六名江蘇省特級教師。在江蘇省教育廳組織的“教海探航”論文大賽中,通州區實驗小學連續十年獲得優秀團隊獎,被省內外同行譽為教師發展的“通州實小現象”,學校因此獲評江蘇省教師發展示范基地學校。
王笑梅不僅是老師們的“知心大姐”,還是學生們的“校長姨媽”,她全身心投入教育,把全部的愛都奉獻給了孩子們。
王笑梅深知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所以,她倡導“讓兒童立在學校中央,將道德立于兒童中央”。她創新開展“指向未來公民核心素養以美育德課程”專題研究,幫助孩子端正信仰,明亮心靈,潤澤生命,培塑人格,全力打造“以美育德”教育新范式。
王笑梅請來名人講學校的老故事,挖掘歷史,尋找教育的初心。她把清末狀元張謇題寫的名訓“以學愈愚”銘刻在學校門口,讓學生時刻感受其中。
在校園改造過程中,王笑梅提議修建了天然生態園、開放校史館、創意課程群、特色文化苑、靈動生命園,使校園成為孩子與美相遇的大天地、大課程。
王笑梅帶著學生們在校園里“尋找生命的伙伴”,讓他們在近百種植物中認領一棵,然后觀察它們的變化,一周、一月、一年,畢業后也可以回來觀看。
學生們感受著生與死、枯與榮、美與丑,心境也在發生改變。很多缺少關愛的留守兒童,在王笑梅的陪伴下,漸漸走出心理困惑,變得開朗起來。
2021年,建黨百年之際,王笑梅把中國共產黨的奮斗史、人物、事件、故事等做成展板在校園里進行分區展示。學生們可以帶著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來參觀,為家長講述其中的故事,不僅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還提升了自豪感和儀式感。
王笑梅說:“學習一定是由內而外發生的,讓孩子把學習當成自己的事,才能真正學好。”她帶學生們到開沙島做自然觀察時,學生們看到一只七星瓢蟲爬在她的手臂上,不禁大叫:“蟲子,蟲子!”王笑梅卻笑笑,任憑七星瓢蟲從右手臂爬過脖子再爬到左手臂。學生們好奇地看著,情不自禁地伸出手,讓七星瓢蟲爬到自己手上。“來,讓我們來搭橋!”在王笑梅的號召下,學生們手拉手,為七星瓢蟲搭起一座橋。沒過一會,七星瓢蟲不耐煩了,張開翅膀飛走了。“別走,別走,讓我們為你搭起立交橋,這里沒有汽車,沒有交通事故……”學生們隨便說出的話,不正是一首美麗的詩嗎?
在王笑梅看來,對教育事業的真正熱愛,是她勇往直前的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