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 本刊編輯部 總撰稿 姚力


攝/李藝爽

攝/李藝爽

攝/董重
6月17日,我國第三艘航空母艦的下水命名儀式,在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江南造船廠舉行。這艘完全由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彈射型航空母艦,采用平直通長飛行甲板,配置電磁彈射和阻攔裝置,滿載排水量8萬余噸。其電磁彈射系統,尤為引發關注。
這艘弦號為“18”的航空母艦,被命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福建艦”。
福建這個名字,再一次在海洋上擴展出了新的意義。
事實上,早在千年以前,人們總是習慣從山的角度去理解福建,形象地描述它為“八山一水一分田”。武夷山脈、杉嶺山脈、鷲峰山脈、太姥山脈……眾多山脈橫亙在福建大地上,全省山地丘陵面積達八成以上。這些山地多為森林覆蓋,給福建帶來了全國第一的森林覆蓋率。在古代,這樣的地形必然帶來閉塞的交通。從秦帝國將其納入中原王朝版圖開始,很長一段時間內,福建都被打上了“蠻夷淵藪”的印記。淮南王劉安,曾在與漢武帝討論福建問題時,這樣說道:“(閩越)限以高山,人跡所絕,車道不通,天地所以隔外內也。”可見,因高山阻隔,那時的中原人士,是將福建劃在文明教化之外的。
這種情況從秦漢到晚唐,才開始慢慢轉變。經過晚唐到五代的積淀,到宋朝時,福建已經憑借經濟的繁榮和文化的發展,得到了“海濱鄒魯”這樣的美譽。
這一切,或許都是因為海。
宋詩這樣贊頌福建:“泉為閩望郡,山海來航梯。琛貢交異域,珠貝象玳璃。”或是:“蒼官影里三州路,漲海聲中萬國商。”其中描述的,都是福建東南沿海富庶的港口城市中,海運貿易的繁榮景象。與此同時,福建的文教事業也因經濟的發展,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形成了福州、泉州、莆田、建州四大學術中心。宋人極其生動地將其描述為:“昔時蠻隸國,今作齊魯化。”
于是,人們開始將更多的注意力投向福建的海。
福建是海洋資源大省,海域面積達到13.6萬平方公里,比陸地面積還大。它擁有全國第二長的海岸線(3752公里),這條線的曲折率達到1:7.01,是中國最曲折的海岸線。可建萬噸級泊位的深水岸線超過500公里,居全國首位。沿線有海灣125個,海島2200多個。毫無懸念,福建是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的起點之一。到今天,福建發展海洋的潛力依然不可估量。
可以說,如果不去了解福建的海岸線,就不可能了解真正的福建。這條線,是歐亞大陸板塊潛下海洋時的東南邊緣,是曇石山文化的古人煮貝而食的樂土,是闊闊真公主遠嫁波斯時登船出發的港口,也是明朝戍海軍戶世代建設的家園……這條線的意義,就在于背靠山脈,面朝大海,將八閩大地的山與海結合在一起。
即將通車的福廈高鐵,成為了福建海岸線動態意義上的延伸。這條鐵路,北起福州,南至漳州,連接著福建東部沿海眾多的經濟發達城鎮。作為我國第一條真正意義上海洋服役環境的高鐵,也將是世界行車速度最高的跨海鐵路。它跨山越海,呼嘯而來,以新時代的速度,串起了這片海洋大地的過去與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