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曹文藝 江西新能源科技職業學院
隨著國際形勢的變遷,國家也開始在貿易中取得更好的交易地位,轉基因食品在國際貿易中逐漸有了新的標準,產生制度化。本文主要探究國際貿易中轉基因食品標識制度化的發展。目前,轉基因食品已經在各個國家開始有了新的發展與出現。因此,面對國際貿易的逐漸增加,轉基因食品也開始在國際貿易中逐漸流通,所以未來在加大對食品的監管力度的同時,還必須進行相應的制度化。
轉基因技術是指人類改變某些生物原有的基因,從而可以讓他們穩定地表達某種性狀。這種技術有很大的爭議,有些人認為改變生物原有的基因可能會影響生物安全。而轉基因食品就是一些植物經過基因的改變來制作的食品。轉基因食品由兩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直接食用某些轉基因生物,不用經過再加工。第二部分是把改變基因的生物,經過加工或者多種生物共同融合制造的食物。這部分食物,最后的成品并不含有轉基因成分。暗示第一種有轉基因生物直接制作的食品最終的產品,是含有轉基因成分的。因此,第一種轉基因食品可能會威脅人類生命,危害生態安全。但是,第二種轉基因食品,無論是對于人類的身體,還是對于自然環境來說,都沒有很大的影響。想要維持食品廠商之間存在的競爭公平性,必須把各個社會、國家存在的宗教文化給予尊重。轉基因食物必須和常規食物進行區分,從而讓轉基因食物可以成為國家立法內容的一部分。轉基因食物和普通食物的區分,離不開標識規章制度。因此,應該將標識規章制度中關于轉基因食物的部分納入國際自由貿易的法律當中,讓轉基因的法律條款能夠成為國際立法發展的目標。所以,無論是西方各國的立法,還是從國際立法角度出發,都可以對轉基因食物進行標識,同時從標識規章制度上也能夠進行區別性的討論,這些討論所得出的結論都有可能給中國轉基因食物標識制度的發展帶來建設性的影響。
根據我國2002年3月20日頒布的《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相關規定,任何在我國境內進行銷售的轉基因食品都應該納入我國的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目錄當中,同時也需要在該目錄中對該農業轉基因生物進行標注,在達到標注標準化以后,才能夠進行進口和售賣。不僅如此,從《方法》中可以看出,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發展,對進口農業轉基因生物有了新的標準,其核心就在于,要求進口農業轉基因生物需要得到國務院農業行政管理部門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才能夠在我國進行貿易。
從以上材料可以發現,轉基因生物通過《辦法》的規定只是簡單地進行宏觀的管理,并沒有針對其中的生物種類以及食品標識進行微觀管理。從表面上看,雖然可以看作是法規管理條例,但是從《辦法》的本質上看,仍舊是農業部門的規章制度。因此,其難以對生產商的標識違規行為進行懲處,而且懲罰較輕,缺乏一定的公信力。倘若不具備權威性,那么就不能支撐轉基因食品標識制度得以貫徹,從而讓別的國家質疑我國的轉基因食品標識存在質量問題。同時,在標識內容上可以發現有用詞產生歧義,有表達不準確的現象。因此,需要去建立健全配套轉基因食品檢測體系以及轉基因食品監測體系,否則將會從根本上阻礙兩者的發展和運行。
從以上幾點發現,從立法的角度去觀察《辦法》,就能得出其中一個最為致命的問題,那就是對轉基因食品的監管沒有針對性。從這個角度出發,就能夠看出轉基因標識制度,如果從立法的角度上去觀察,可發現它更加側重從預防生態環境風險出發,而不是從食品本身的安全出發,所以就導致有較強的服務農業色彩。這樣導致中國轉基因標識制度并沒有脫胎于農業法規,成為獨立的法律法規,因此具有很強的依附性。
從我國當前的轉基因食品標識制度上進行嚴格觀察可以發現,由于沒有從農業標志當中進行獨立,導致嚴重地低估了轉基因食品本身存在的獨立價值。因此,國家對于轉基因食品就需要一套獨立的法律制度來進行監管,才能夠真正意義地從立法的角度對轉基因食品的管理進行深化改革。
轉基因食品標識制度的建立必須從擴大貿易、保護環境以及維護消費者權利和公民生命安全等多個要求進行平衡的前提下,將多種價值追求完善到當前我國的轉基因食品標識制度當中,在這當中就必須把價值平衡作為基礎,在此基礎上進行完善,讓生命安全和貿易之間不存在完全對立,而是將貿易作為經濟性的掛牌措施,能夠為市場機制提供有效的動力。從國際市場中的表現來看,可以將我國的企業作為部分微觀主體,讓企業能夠從自身的角度出發,選擇更加適合我國生物安全保護方向決策發展的轉基因食品管理銷售模式。
同時,只有在堅持無害的情況下,發揮國際貿易的積極作用,才能夠真正意義上發揮國際生物安全法的重要性,也能夠使得全球經濟和生物技術得以良性發展。
通過在消費者群體中進行轉基因食品標識的宣傳和普及,同時加大力度使轉基因食品標識能夠從基礎上打破中國轉基因食品標識管理的實際困境,將制度完整地運行到當前的社會環境中。
在宣傳過程中,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宣傳內容不能過于官方或者科學化,應盡量通俗易懂,能夠更好地貼近人們的生活。這樣的宣傳內容會讓消費者更加容易知道轉基因食品在生物科學上的相關知識、消費者需求以及更多地想了解食物的安全性。所以,在宣傳內容上要盡量通俗化,如同學校一般講究知識性的科普講座。
二是通過新聞報刊和互聯網等新媒體來對轉基因食品標識進行報道。在尊重科學的基礎上,客觀地去對轉基因食品進行描述,讓人們更好地了解到轉基因食品的優勢與不足。同時,相關部門也需要重視轉基因食品的安全。
三是宣傳途徑和形式,不能只趨向于一種。可根據新媒體發展的趨勢,通過一些新的宣傳模式與方法進行宣傳。比如,通過漫畫以及視頻等新媒體內容進行轉基因食品的科學宣傳,減少人們對于轉基因食品的誤解以及抗拒心態。對于轉基因食品的生產者和經營者而言,也不必為了迎合消費者的心態而去弄虛作假,這樣反而不利于轉基因食品標識的管理。

國際貿易中關于轉基因食品標識制度化的對策中,除了要堅持多元價值平衡的立場和加強轉基因食品及轉基因食品標識宣傳外,還需要積極借鑒發達國家轉基因食品強制標識的具體做法。
從國際貿易來看,歐盟的轉基因食品制度以及食品安全監管,兩者在體系配合和技術層面已經相當緊密。當前我國在對出口產品進行推廣的過程中,沒有從基礎上重視轉基因食品的出口。所以從追溯體系出發,需要對農業生產者和技術手段予以重視。因為轉基因食品本身對于兩者的依賴性較強,而我國對于轉基因食品體系并沒有發展成熟,因此需要從追溯體系本身存在的問題上進行合理性和長期性的戰略發展。所以,需要對國外的成功經驗進行借鑒,才能夠在我國建立有利于在國外市場發展的政府協調機制,處理好當前國際食品貿易當中轉基因食品貿易存在的食品追溯問題。我國在積極去對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進行吸收和學習的過程中,也需要對自身的轉基因食品商貿中的追溯問題進行重視。從基礎上去加強國外的技術標準對于當前我國轉基因食品出口企業所造成的影響。
具體地說,需要著重優化完善以下幾個層面的規章制度:
擴大強制標識范圍。對于轉基因食品標識的規制來講,它是在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還沒有得到科學定論之前所設置的。按照設置轉基因食品標識規制的初衷,如果某種食品含轉基因成分,那么它們就需要被標識出來。現階段,國內強制標識的目錄更新較為遲緩,而且品種范圍也相對較窄。為了強化監管力度,需要對轉基因食品強制標識的目錄進行及時更新,適當地增加未來可能出現的轉基因食品類別。

完善強制標識的起點標準和檢測標準等標準體系。雖然各個國家對于食品中的轉基因成分的規定不一,但是如果相關規定不合理,會使中國的國際競爭力變弱,難以進行相關的市場監管。除此之外,和開始標準相統一的標準制度也必須進行優化完善,不僅可以和國情相符合,還可以尊重國際中的轉基因食品的體系制度。
完善、確定強制標識內容和方式。在標識內容方面,銷售過程中無法將含有轉基因生物加工制成的食品完全檢測出來,要將提示說明進一步完善,應將“本食品加工原料中含有轉基因,但本食品中不含轉基因”進行標識;在標識方式方面,要優化標識設計,確保大眾消費者可以完全了解。
加強對標識的監管。現階段,對轉基因食品標識的主要監管方式是政府主導,按照《食品安全法》第125條中相關內容的規定,對違規人員及相關機構的罰金比較高。但是,非政府力量發揮的作用卻少之又少。環保組織、消費者協會、各媒體宣傳機構、行業組織等,尤其是消費者自身,他們和市場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而且與政府監管相比,更加具有靈活性,可以鼓勵他們采取社會調解以及公益訴訟等方式,加入市場監管的范疇中來,從而加強對轉基因食品標識的監管。
從當前轉基因產品在國際市場的表現來看,我國必須建立統一的轉基因產品管理追溯系統。只有這樣才能夠讓企業和政府都能夠仔細地觀察到轉基因產品的生產過程。其中包括種植環節、生產環節以及最終的銷售環節。若產品產生問題,可以直接追溯到某一環節。同時,還要考慮消費者購買轉基因產品的渠道,才能夠真正對產品進行回溯查詢,使得消費者在對轉基因產品進行購買的過程中,擁有應有的知情權。
總體而言,我國政府在重視建立健全轉基因食品標識制度的同時,也要重視消費群體在整個市場發展過程中對于轉基因食品的影響力。因此,政府、企業、媒體都應該去做好轉基因食品標識制度的宣傳,讓轉基因食品標識意識扎根到社會中,讓每一個消費者都能夠認識到轉基因食品中存在的優勢與缺陷,讓更多的公眾參與到轉基因食品標識制度的立法中來,這不僅僅是針對轉基因食品標注的重要性,也是對于每一個消費者知情權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