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貝,李 婷,盛俊傑,艾麗皎
(1.重慶市風景園林科學研究院,重慶 401329;2.重慶市江津區圣泉街道辦,重慶 401329)
英國園藝療法協會對園藝療法的定義是以園藝作為手段,改善身心的狀態,其特征在于它幾乎能夠適應于所有障礙者,能夠對應人們所面臨的所有問題[1]。
美國園藝療法協會定義園藝療法是對于有必要在其身體以及精神方面進行改善的人們,利用植物栽培和園藝操作活動,從社會、教育、心理以及身體諸方面進行調整更新的一種有效方法[2]。李樹華在前人定義的基礎上,總結園藝療法的定義為:通過植物、植物的生長環境以及與植物相關的各種活動,維持和恢復人們身體與精神機能,提高生活質量的有效方法[3]。
園藝療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通過人的視覺、嗅覺、味覺、聽覺和觸覺而感知事物及其他物質的特征或者性質的一種科學方法。五感中視覺作用所占比重最大,正常人通過五感獲得的信息中70%來自于視覺,而嗅覺的作用回路最短,利用植物香氣療愈身心,見效最快。已有研究表明,不同樹形、不同顏色的植物景觀對人都有鎮靜作用,但效用和程度不同[4-8]。
近年來關于植物嗅覺的研究也很多,研究發現相對于無香、濃香型,輕度香氣植物對壓力相關的生理心理指標改善最明顯,最受喜愛[9]。上海交通大學芳香植物研發中心采用植物活體香氣采集技術和田野實驗驗證某些特定植物香氣在降血壓、促進睡眠、抗抑郁等方面有一定作用[10-13]。
參加園藝活動和長期的戶外鍛煉,能夠調整生活規律,適度的疲勞可以改善睡眠,增強自身免疫力。園藝操作活動有以植物種植、管理、采摘、加工為主的園藝勞作活動和以插花、組合盆栽、制作盆景為主的園藝藝術活動兩大類。
調査發現,臨時就醫患者和陪同親屬更多喜歡在安靜的自然空間休息或交談,住院患者和探訪者對園藝勞作更加感興趣,他們也切實需要通過勞作互動來進一歩增進感情交流,也可以通過活動來鍛煉耐心和信心;醫護人員相對來說更傾向于插花、制作盆景一類的園藝活動,可能是他們更加追求精神藝術生活;也有少部分認為自己不需要園藝活動,可能與自身的身體狀況、工作時間的限制有關。研究表明,綠茵匱乏、植物種植與座椅選擇等設計因素會影響到醫院花園和城市環境的可使用性[14]。
以重慶市主城九區為例,對重慶主城九區45所公立醫院的摸排,綜合考慮醫院性質、建造時間及綠化水平,選取新橋醫院、西南醫院、大坪醫院、重慶市婦幼保健院、重慶市中醫院、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禮嘉)為研究對象,對其植物名稱、數量、配置形式、景觀品質及療愈效果情況進行了調查和記錄。
重慶主城區6所醫院植物調查統計表見表1。
由表1可知,代表性醫院的綠地中植物應用75科、89屬、133種。應用的植物品種數量由多至少為:重慶市中醫院>西南醫院>新橋醫院>重慶醫科大附屬兒童醫院(禮嘉)>大坪醫院>婦幼保健院,50種以上的有3所,分別為西南醫院、新橋醫院和市中醫院,其中,桑科、木犀科、薔薇科、棕櫚科應用種類最多,薔薇科12種,木犀科9種,棕櫚科7種,桑科6種。

表1 重慶主城區6所醫院植物調查統計表
整體來看,目前重慶主城區6所代表性醫院應用的植物種類不多,植物多樣性不足,但由于重慶地形高差大,綠地空間變化多,故其配置模式相對也較豐富,根據現場踏勘和記錄,按照空間類型分析其植物配置特征。
2.2.1 主出入口空間
醫院的主出入口空間承擔著形象展示、人流車流集散的功能,由于醫院的門、急診部一般位于主出入口旁,因此也承擔著提供休息停留空間的功能。如重慶醫科大附屬兒童醫院(禮嘉)入口處設置兒童雕塑噴泉,西南醫院入口廣場靚麗的花壇噴泉,都是醫院的主要形象展示區,為了方便就醫人員和陪同人員休息,西南醫院出入口兩側綠地設有大量座椅的休息空間。
通過多次調研和定點觀測,6所醫院出入口空間的人流車流導向清晰,都考慮到了無障礙通道的設置,但休息停留空間的綠地大小和質量差異較大。首先,新橋醫院、西南醫院出入口綠地中設置有較為充足的休息空間,如新橋醫院入口廣場的桂花、雪松休閑樹陣廣場,西南醫院入口兩側的小葉榕樹陣廣場、休憩游園,其他4所皆存在休息設施和空間不足的情況,導致出入口處人流擁擠,聲音混亂嘈雜;其次,6所醫院出入口空間的植物景觀品質和療愈性不足,大坪醫院、市中醫院、市婦幼保健院出入口距離城市道路較近,綠地空間不足,無法營造植物景觀,重慶醫科大附屬兒童醫院和新橋醫院出入口綠地的植物配置欠缺整潔有序,療愈性效果低。
2.2.2 住院部周邊
住院部是醫院的核心區,一般布置在醫院的中后區段,周邊綠地面積較大,是醫院的后花園,是住院患者及陪同親屬、醫護人員休閑的場所。良好的綠地環境對醫患人員的生理、心理會產生直接的積極影響,尤其是半私密、私密空間更適宜于患者的療愈,陽光、遮陰環境的合理配置,適宜舒緩身心壓力、緩解焦慮、改善心情。
住院部周邊的后花園是綠地發揮療愈效果的重要地段,一般適合營造園藝療法景觀以及布置園藝療法操作設施。6所醫院的后花園景觀的營造嚴格來說基本上都未體現園藝療法理念,僅新橋醫院運用了較早的森林康養理論,其他醫院還未跳出傳統一般園林的做法,植物的選擇上僅局部具有芳香性品種,且量和豐富度上皆欠缺。新橋醫院后花園以森林康養為理念營造了具有較多半私密性的休息、交往空間,以黃葛樹為主干樹種,以香樟、蒲葵、棕櫚、棕竹為基調樹種,間以香樟、黑松、雪松為主的芳香植物,靠近湖邊栽植青竹,用開花靚麗的三角梅藤打造休息空間,但由于林間郁閉光照不足,三角梅長勢不好,花量較少。整體上,新橋醫院后花園郁郁蔥蔥,綠量充足,層次豐富,令人心曠神怡,具有一定的療愈效果。
通過對重慶主城區6所代表性醫院綠地的調查,分析其現狀,以新橋醫院綠地設計為例,結合園藝療法理論提出如下策略。
醫院,不僅僅是病人,包括病人家屬、醫生和護士,對于他們來說都是一個令人感到緊張不安和焦慮的特殊場所,因此綠地帶來的康復性、緩解壓力、撫慰精神的效用意義重大。且醫院人流量大,嘈雜的聲音及擁擠的人群會加重病人及其家屬的焦慮、煩躁,因此,在醫院主要出入口區域,應退離城市道路較遠距離,留出充足的綠地空間供人們休息、思考和交談,且應結合地形,利用植物圍擋營造相對私密的空間,隔離城市噪聲和灰塵。在醫院后花園,尤其是住院部附近綠地,應營造安靜的私密性自然空間。
在醫院的主要出入口處,此時來就醫的人們及其家屬心情焦慮、急躁不安,環境應以緩解焦慮、鎮靜情緒為主,因此,出入口處的綠地植物色彩不應過于紛繁,層次不易過多,配置整體風格應簡潔大方,整潔有序。
運用心理學、藥理學理論,利用植物的色彩、質感、揮發物質、形體等,營造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空間,對使用人群起到療愈作用。充分考慮到場地內的水系、醫院功能布局,將新橋醫院的花園區域分為五感區、體驗區和緩沖區(見圖1)。

從視覺上,研究表明,綠色是視覺調節和休息最為理想的顏色,代表沉靜、涼爽、自然、和平,能安撫情緒,松弛神經[15]。在醫院出入口處的植物群落應以大量的綠色為主,如重慶市樹黃葛樹,以及香樟等,可用淺藍色、紫色花草營造花境,如八仙花、百子蓮、天藍鼠尾草、藍冰麥、藍羊茅、花葉麥冬、玉簪、柳葉馬鞭草、翠蘆莉、紫嬌花等。在花園里配置相對色彩豐富的植物,在光照較好區域栽植暖色系植物,紅色系能夠讓使用者興奮,增加食欲和聽力(見表2,圖2)。

表2 視覺區植物選擇表

從嗅覺上,現已發現含有人類保健功效精氣的植物達300種以上,不同樹木所分泌的殺菌物質和殺菌能力不同,保健功效也有差異,就已知植物精氣的保健功效而言,最有益和最有利用價值的是松科、衫科植物。馬尾松、濕地松、火炬松、云南松等松科植物所含的針葉精氣中,含單萜烯的量在90%以上,人體吸入后不僅感覺舒暢、血壓降低、心跳減緩、消除緊張,而且能止咳等。樟科和桃金娘科具有較為豐富的芬多精,少數甚至可達20%左右,不僅具有抗菌效果,凈化空氣、降低污染,吸入人體后能夠使其呼吸順暢、提神醒腦。因此,在醫院花園中配置一定數量的具有不同精氣的植物,用大自然的物質調理身體,如香樟、側柏、扁柏、塔柏、池杉、水杉、千層金、蒲桃、紅千層、梅花、木槿、黃連木等(見表3,圖3)。
在聽覺上,利用湖邊等有風廊處栽植竹子,風吹竹葉的簌簌聲能緩解人的疲勞,起鎮靜作用,也可在窗外栽植芭蕉,營造雨打芭蕉的聲環境,另外在綠地中合理搭配噴泉和跌水、音樂等亦能起到很好的聽覺療愈效果。在觸覺上,植物具有不同質感的枝干、葉片、花朵和果實,在人們可能觸摸到的部位使用觸感溫暖舒適的材料,如紫薇光滑的樹干,也可考慮使用枝葉具有柔軟下垂、形態有趣的品種,如細莖針茅、細葉芒等禾本科植物。在味覺上,可食性植物不宜布置于人多的公共空間,可在病房窗臺、走廊或者專門提供采摘的區域栽植可食性植物,增加患者食欲的同時,也可增加肢體鍛煉(見圖4)。

表3 嗅覺區植物選擇表


首先,在醫院的后花園,專門劃出供園藝操作的地塊,栽植生長勢強、經濟效用低的植物,如柚子、檸檬、楊梅、石榴、櫻桃、桃子等,并在地塊旁設置固定的簡單除草、澆水工具箱,供病人、探訪者和醫護人員松土、除草、修剪、澆水使用。其次,布置立體花箱,設置多個高度和規格,供坐輪椅的人、老年人、孩童操作。另外,醫院可設置會員制的插花、組合盆栽、制作干花等園藝活動,讓住院人員和醫護人員能夠長期按療程享受到更為豐富的園藝療法(見圖5)。

首先,人們往往對自己小時候的生活記憶非常深刻,營造熟悉的環境能夠引起人們回憶過往,引起共鳴,并促進人們記憶力的恢復。如重慶鄉土植物黃葛樹,古老蒼勁的根和亭亭如蓋的樹冠是重慶人們小時候門前、院內、小巷處等最深處的記憶。其次,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們一直都很注重植物的文化寓意,如石榴寓意多子,橄欖象征和平,紫薇、櫸樹比喻達官貴人,萱草意含忘憂等。合理運用文化植物,能夠從心理上對人進行積極暗示,使病人、探訪者和醫護人員受到鼓舞[16]。
重慶市主城區6所醫院綠地植物配置大部分尚未脫離傳統城市園林營造手法,康養性現狀皆有待提高,其中主要存在綠地空間不足,植物景觀營造不合理,植物多樣性欠缺,療愈性植物品種少等問題。在未來建設規劃及改造中可從因人因地、營造五感空間、增加園藝設施、利用鄉土植物和植物文化幾個方面,提高我國醫療綠地的康養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