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 思羽

2022年5月,印度新德里近郊,一名婦女在酷熱的下午用一塊布蓋住小孩來遮陽
2022年3月至5月,印度及其鄰國忍受了多次熱浪,有超過10億人口暴露在危險的炎熱環境之下。印度的多項氣溫紀錄被接連打破。印度各地紛紛記錄到一個多世紀以來最溫暖的3月,5月時在德里出現了超過49℃ 的最高氣溫紀錄。
2022年在世界其他地方也出現了破紀錄的高溫,其中包括英國。2022年的英國最高氣溫紀錄比起之前的紀錄增長了難以置信的1.6℃,超過40℃。葡萄牙氣溫在7月21日達到47℃,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炎熱的7月的一天,同時法國的多個地方也記錄到新的最高氣溫。
這些熱浪重新引發了我們如何保護民眾免受越來越高的氣溫傷害,以及人類能忍受多高的氣溫的論辯。但是,在討論高溫對于人類的影響時,新聞標題里的氣溫數字并沒有交待全部實情,因為濕度在我們如何實際感受熱度方面扮演重要角色,而濕度并未被包括進氣溫數字中。
近期的研究已經發現,世界某些角落的氣溫和濕度在短期內也許早已逼近人類生存能力的閾值——這個度量被稱為“濕球”溫度——而且這個閾值也許實際上遠遠低于此前預想的數值。
濕球溫度(WBT)結合干燥空氣溫度(在溫度計上顯示的溫度)和濕度,從本質上來講,它就是人類熱應激狀況的度量。
“濕球溫度”這個術語得名于它的測量方式。假如你用一塊濕布包住溫度計的球體,從濕布蒸發的水分會讓溫度計變涼。這個更低的溫度就是濕球溫度,濕球溫度不可能超過干球溫度。然而,假如周圍空氣中的濕度很高——代表空氣早已充滿不少水分——水分的蒸發過程就發生得較少,于是濕球溫度會更接近干球溫度。
“你得到的濕球溫度讀數實際上會隨著濕度的高低而改變。”憂思科學家聯盟的氣候科學家克里斯蒂娜·達爾(Kristina Dahl)說道,“它的真正意圖是衡量我們能在多大程度上通過流汗讓自己降溫。”
濕度和溫度并非影響人類體溫的唯一因素:太陽輻射和風速是另外兩個因素。但濕球溫度作為室內環境的一種度量,特別重要,室內環境的死亡常常發生在熱浪中,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生理學教授拉里·肯尼(Larry Kenney)說道。
我們往往最為關切人類能忍受的濕球溫度“閾值”或“臨界值”,一個健康的人類在該溫度下僅能存活6小時。這個濕球溫度閾值常常被認為是35℃,大約相當于40℃的氣溫伴隨75%的相對濕度。(2022年7月19日英國出現氣溫峰值,當時的相對濕度約為25%,濕球溫度約為25℃。)
人類一般通過流汗來調節體內溫度,但在濕球溫度超過閾值后,我們就無法以這種方式冷卻下來,導致我們的體溫持續上升。這基本上標志著人類對極端高溫的適應能力的極限——假如我們無法逃脫這些狀況,我們的體內核心溫度上升超過極限,器官就可能開始衰竭。
常被引用的35℃閾值來自一份2010年的理論研究。然而,2022年由肯尼與他人合作的研究發現,人類身體能容忍的真正閾值可能低得多。“我們的數據是實際的人類受試者數據,顯示臨界濕球溫度更接近31.5℃。”他說道。
倫敦大學學院災害研究中心主任比爾·麥圭爾(Bill McGuire)說,假如新的發現屬實,在面對極端高溫時,我們就處于“一個全新的局面”。“全球各地,暴露在潛在致命的熱度濕度組合下的人口數量比過去的估計高出一大截。”
重要的一點是,遠遠低于濕球溫度閾值的熱度對于許多人來說依然危險。
以全球而言,英國在出現極端濕球溫度方面是相對低風險地區。迄今為止,英國的濕球溫度極少達到28℃以上。“我個人覺得,在英國不可能出現35℃的濕球溫度,然而在本世紀后半葉,可能出現31℃的濕球溫度。”麥圭爾說,“但話要說回來,英國氣象局當然沒預料到2022年會出現40℃的干球氣溫。”
不過,在世界其他地方,超過濕球溫度閾值的風險大得多。2015年的一項研究得出結論,假如溫室氣體排放未得到嚴格控制,接近21世紀末時,阿拉伯灣附近地區的極端濕球溫度很可能接近并超出35℃,給那兒的人類適居性提出疑問。
2020年,研究發現,一些亞熱帶沿海地區早已經歷35℃的濕球溫度,雖然這種高溫僅僅持續數小時。
“過去的研究預計,這種極端高溫會在數十年后發生,但目前的研究表明,眼下就在發生。”美國噴氣推進實驗室的氣候科學家、研究的第一作者科林·雷蒙德(Colin Raymond)說,“這些高溫事件的持續時間會逐漸增加,影響的區域會擴大,趨勢與全球變暖直接相關。”
研究也發現,從1979年到2017年,全球范圍內達到30℃的濕球溫度(這依然被認為是極端濕熱事件)的次數翻了一番多。在巴基斯坦、印度、沙特阿拉伯、墨西哥和澳大利亞,31℃濕球溫度的發生次數約為1 000次,濕球溫度超過35℃的次數約有十多次。
一個重要的問題是,氣候危機引起的氣溫上升與極端濕球溫度的增加是如何相互關聯的。2021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全球氣溫每平均上升1℃,熱帶地區的濕球溫度最大值就會上升1℃。這意味著,將全球變暖控制在工業革命前水平之上1.5℃內,會防止大部分熱帶地區(全球40%的人口居住于此)的濕球溫度達到35℃的生存極限,論文中如此寫道。
因為氣候危機的關系,和其他類型的極端氣候相比,熱浪的惡化趨勢快出許多倍。科學家預測,氣候危機使得印度和巴基斯坦出現熱浪的概率增加了30倍。按照另一篇論文的說法,詢問現今影響最大的熱浪是否可能在工業革命前的氣候中出現正在“迅速變成一個過時的問題”。
隨著熱浪開始更加頻繁地影響更多人口的生活,我們對于熱浪能做些什么的問題正在變得日益重要。隨著全世界越來越經常地見到高溫和高濕的致命組合,這最終可能意味著,一些地方會變得過于炎熱,不適合人類生存,進而出現開啟遷徙通道的需求,以便能讓數百萬人口離開他們炙熱的故土。
資料來源 The Guard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