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莉,蒲向明
(隴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甘肅成縣 742500)
“河池小曲” 因隴蜀要地古河池縣(今隴南徽縣)而得名。遠源至遲可以追溯到唐宋時期以來的民間歌謠,近源則出自廣泛流傳于隴南市徽縣、成縣洛河流域的“洛河小調”(屬隴南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據我們的田野調查,現今“河池小曲” 流傳的地域在徽縣全境以及隴南市兩當縣西北部、成縣東部等地區(qū)。二十一世紀初,隨著實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名錄制度,“河池小曲” 被甘肅省政府批準列入省文化廳確定的第二批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曲藝類)[1],受到了保護。由此可以看到,河池小曲雖出現較早但真正受到重視予以搜集整理,最后邁入省級非遺的行列,也僅僅是近十幾年的事。尤其是被列為省級非遺后,對其介紹和宣傳屢見于報刊和網絡新媒體,但系統(tǒng)的研究目前還極為鮮見。在我們項目團隊開展田野調查的基礎上,現就其分類和曲調特征進行研究,以為引玉之磚。
河池小曲內容豐富,曲目眾多,詞曲即興性小,加工成分較多,有完整的演唱腳本,其內層結構,可從文字結構和曲式結構兩方面考察。
從文字結構上看,河池小曲多屬分節(jié)歌形式,曲詞格式多為七字式,兼有長短句式,加上襯字的豐富多變和格律化,用詞凝練、音律和諧,極好地支持了婉轉流暢的旋律。抒情性通過獨唱、對唱、幫唱等形式,體現了演唱自由、節(jié)奏整齊、抒情優(yōu)美、表現力強等特點。敘事性方面多采用四季、五更、十二時等時序體,用飽含地方特色的文學語言,生動塑造了豐滿多彩的藝術形象,描繪出隴蜀地帶豐富絢麗的生活畫卷。[2]
從曲式結構上看,有分節(jié)歌和戲曲式兩種。河池小曲“一段體” 單節(jié)歌占相當比例,主要用以抒情;分節(jié)歌形式在思想內容上較為復雜。整體看這類小曲曲調概括凝練,旋律流暢,音律和諧委婉,演唱自由,節(jié)奏齊整。在不同時期同一曲調常被填上新詞演唱,如《打閻殿》 等。戲曲式小調有較為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按不同的人物、性格、語言特征、陳述內容進行戲曲式表演。這類小曲一般多用傳統(tǒng)曲調、曲牌體及多段體式結構,通過不同人物唱白、表演、場景轉換、化妝、道具、人物形象的刻畫和音樂伴奏,最大限度地增強表演內容的陳述性與表現力,體現出一定的戲曲特征和音樂說唱個性特點[3],給人以戲曲和音樂藝術美的感受,如《踏雪尋梅》《梁山伯與祝英臺》等。
河池小曲的分類,以我們在徽縣境內田野調查收集整理的300 多首作品為主體,可分兩個大類。
第一類,地域流布類。主要流傳于銀杏、泥陽、嘉陵、水陽、伏家鎮(zhèn)、榆樹、高橋、江洛、大河店等鄉(xiāng)鎮(zhèn)部分村莊社火曲傳唱的小類曲。這類小曲不同于山歌與號子,一般適宜于公眾場合,觀眾、聽眾長幼皆宜,是春節(jié)當地社火場中表演的一項重要內容。小曲的表演往往以地場的形式出現,在農家小院、村社大場,擺上桌子、凳子,生上木炭柴火,以坐唱形式演唱,別有一番情趣,在曲調、曲目上的差別不是很大,標志性特征是:有由一個曲牌構成的單牌體,也有以 “八板”“四合四”等相同的過渡曲或牌子,連接不同曲牌而成的循環(huán)體,還有將若干支不同的曲牌連綴成套構成的聯(lián)曲體。由于徽縣南北狹長,河池小曲在不同村鎮(zhèn)的方言唱詞差異較大,演唱有獨唱、對唱和幫唱等形式,部分旋律因地域而有別,在伴奏樂器上各有所不同,講究前奏、間奏、后奏、引子、尾聲和曲牌。伴舞由蠟花作扭 “8” 字、走 “十” 字、攢糞堆、跑圓場等配合性表演,使歌樂舞三種形式融為一體,所謂“十曲九不同” 的說法大致就是這種情況。如具有代表性的《十二花》①(十二花調):
正月里(呀)看燈花兒(呀)打頭開/人(啊)為(喂)財配雕為食(呀)/蜜蜂兒因為(呢著)貪花死/趙巧兒(喂)只為送燈(哎)臺
二月里(呀)六謀子開花(呀)喜春風/桃園(喂)結義三弟兄(呀)/要知我兄弟名和姓/劉備(喂)關張趙子(哎嗨)龍(呀)
三月里(呀)菜籽花開(呀)遍山黃/幽(呀)州(喂)困住(呀)楊六郎/一無(喂)糧草/二無(喂)兵呀/陣陣不離/穆桂(哎嗨)英
……
十一月里(呀)冬青開花雪里藏呀/數過焦贊數孟良/殺人(嘛)放火(呢著)是焦贊/闖下(喂)禍亂是孟良(呀)
十二月里臘梅子開花口口黃/十二上征西楊滿堂/十三上懷上(你著)李存孝呀/十四上選上王彥(呀)章

從一月唱到十二月,這是河池小曲常用的手法。就像年終總結,從年頭到歲尾,回顧一年辛苦和幸福都在里面。這支小曲用方言首唱的“燈花”,在一些鄉(xiāng)鎮(zhèn)唱作 “冬花”,系菊科類冬屬植物,多年生草本,別稱款冬、蜂斗菜,隴蜀地域的天水、隴南各縣西秦嶺山谷濕地或林下常有生長,像瓜葉菊,葉子散開,經冬不凋,正月十五前后含苞,其花苞(花蕾)是一味重要的中草藥,性溫,具有潤肺下氣、止咳平喘、潤腸通便等功效。所以早先的原居民正月一開春,就要去挖燈花,故曲子吟唱的十二花,先從冬花開始,其中包含著濃厚的民俗文化。還有方言 “財配” 一詞,在一些地方就唱作“錢財”“銀錢” 等等,唱詞的咬字和聲韻就出現了較大差異。后面的 “六謀子” 是綠苔蘚的方言稱謂,“菜籽花” 指油菜花,臘梅子指迎春花,這些花名用不同鄉(xiāng)鎮(zhèn)村社的方言土語唱出來,別有社火曲風味,形象鮮明生動,極具表現力。這支曲子每段后面三句都是歷史人物故事,提高了曲子的格調,豐富了曲子的內涵,以民間藝術特有的方式弘揚傳承著中華優(yōu)秀文化。
第二類,事象內容類。根據河池小曲的思想內容,事象類大致可以分為敘事、勞動、民俗等小類。敘事類小曲敘事性強,民歌語言就像是在講述故事一樣,極富表現力。如《拜年》:
正月初一頭一天,兄弟來給姐拜年。雙膝跪面前,十指尖尖忙攙起,個人姊妹不拘禮,拜的什么年。白銅煙鍋烏煙桿,手抓黃煙燈曲點,兄弟呢你吃(抽)煙……
聽眾從小曲唱詞里可以感受到濃濃的姐弟拜年氣氛,有情節(jié),有場面,形象性極強。類似的還有《轉娘家》:
正月里轉娘家,開的什么花?正月里開的是看燈花,手把花兒拿。二月里轉娘家,開的什么花?二月里開的柳木花,花兒像棉花。三月里轉娘家,開的什么花?三月里開的菜籽花,蜜蜂來采花。四月轉娘家,開的什么花?四月里開的豌豆花,花開咧嘴巴。五月里轉娘家,開的什么花?五月里開的石榴花,花紅火辣辣。每個月轉娘家,月月都開花,哥哥月月來采花,妹妹頭上插……
勞動類小曲是人們在勞作時即興創(chuàng)作和編排的,這類小曲主要源于鄉(xiāng)民的農耕生活。人們在勞動時隨著負荷的強度,產生情緒起伏,從而有感而發(fā),即興傳唱創(chuàng)作小曲,豐富勞動生活,增添干活的快樂。如《摘豆角》 小曲詞,一開始就寫天氣熱,太陽照在山坡上,手里挎?zhèn)€籃子去摘豆角,開門見山勾畫出一幅天然農家生活圖。可以想象如果在摘豆角的時候邊唱邊摘,自娛自樂,不僅完成了摘豆角的農活而且又愉悅了自己的心情,真正達到了兩全其美的效果。由于這類小曲密切聯(lián)系生產生活,故而在整個河池小曲中占有很大比重。如 《織手巾》歌詞,按一年十二個月來抒寫織手巾的場景:
正月里,三陽開泰賀新春,我給親人織手巾……二月里,春風巧繪宏圖展,鶯歌燕舞把情傳……三月里,陽光明媚春意暖,萬木爭榮百花鮮……四月里,百卉昭蘇映河山,鳥語花香潤心間……五月里,瓜果累累結滿園,百花盛開齊爭艷……六月里,天氣炎熱驕陽天,荷花綻放碧葉連……七月里,錦繡河山如畫卷,山歡水笑意綿綿……八月里,中秋明月照人間,情絲萬縷盼團圓……九月里,重陽賞菊雁歸南,秋高氣爽天藍藍……十月里,銀霜凌凌掛山川,萬山紅葉層林染……冬月里,紛紛揚揚飄雪片,瑞雪迎來兆豐年……臘月里,寒梅吐蕊迎新年,我盼親人來過年……
此小曲在表達形式上以唱為主,配以簡單的動作和少量的獨白[4],整個曲詞因此帶有濃郁的勞動生活意象,建立了很好的場景感。
民俗類小曲主要反映社會生活,內容廣泛。它不受社會階層和具體勞動環(huán)境的制約,所反映的不僅是包括農民,而且還有商人、市民,甚至皇親國戚等各種身份階層的愛情婚姻、離別相思、民間故事等,代表作有《趙匡胤送妹》《采花郎》等。《趙匡胤送妹》 開曲即唱:“趙匡胤今年著三十三,常走江湖在外邊。手里拿的是蟠龍棍,千里路上把妹送……” 乍一看感覺是小曲在說歷史中的皇帝趙匡胤,但是仔細揣摩歌詞會發(fā)現:整首曲子沒有絲毫皇親國戚的語言,全然是述說老百姓趙大哥,從趙大哥的年紀到日常,幾句話就勾勒出一位身材魁梧、端莊豁達的中年男子形象。言簡意賅是民俗類小曲的顯著特點,短短兩三句通俗易懂的描述就能將整個人物事件交代清楚。
河池小曲在不斷傳承與發(fā)展中,根據地域語言的不同特點,也在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據河池小曲省級非遺傳承人焦存會介紹,當代許多民間傳承者在河池小曲原曲調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創(chuàng)作出一批極具時代氣息的社火曲(小調),鮮明地表現出河池小曲的時代特征,如歌頌抗洪搶險事跡的《隴南人民抗震抗洪斗志高》、歌頌地方經濟文化發(fā)展壯大的《十唱徽縣十樣景》 等,還有歌詞新穎、節(jié)奏明快、歌頌新時代的《贊唱核心價值觀》《國富民強展鵬程》《四季歌飄話福安》 等小曲②。就以 《贊唱核心價值觀》 來觀察,詞如下:
國家要富強,富強昌盛夢實現。人民求民主,民主安康能量添/社會盼和諧,和諧寬容心胸寬/民眾盼自由,自由創(chuàng)新快發(fā)展/人人盼平等,平等平心無雜念/辦事講公正,公正公平顯清廉/履法重法制,法制律令不可偏/立身要愛國,愛國愛家樂天年/從業(yè)要敬業(yè),敬業(yè)興業(yè)莫顧盼/處事講誠信,誠信為本理當先/待人講友善,友善親和聲名遠……
可以看出,歌詞一以貫之的主題表達是: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弘揚的正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河池小曲作為一種歷史悠久、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傳統(tǒng)藝術形式,它以說唱音樂或戲曲表現形式塑造人物或反映特定時代的人文風貌。在謳歌當地的人文歷史和風土人情、體現鄉(xiāng)土氣息和一定的歷史價值和文化藝術價值方面,曲調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
河池小曲含有極為鮮明的民族調性特點,普遍采用民族調式。其中以五聲調式居多,常見的有羽調式、徵調式、商調式這三種音階調式。如《刮地風》:
1=G 2/4(徵調式)

這首小調開始的調號是G,但分析發(fā)現這是一首民族調式,加上全曲結尾音是G 音。G 音是民族調式中的徵音,由此根據民族調式特點分析出這首小調是五聲G 徵調式。又如《懷胎曲》:
1=F 2/4 (A 羽調式)

全曲五個音符,分別是E、G、A、C、D,符合民族五聲調式特點,最后結尾的音符是A,由此判斷這首小調是民族五聲A 羽調式。除了民族五聲調式外,河池小曲還兼有六聲、七聲調式,如《南橋擔水》:
1=C 2/4 (G 徵六聲加變宮)

這首小調有G、A、C、D,同時出現了B 音,在民族調式中B 音是六聲調式中的變宮音,結束音是G音,因此這首小調是民族六聲G 徵加入變宮。再例如《十二花》:
1=G 2/4 (G 自然大調)

全曲出現G、A、B、C、D、E、F 七個音,結尾音結束在G 音上,由此判斷這首小調不是民族調式,而是西洋調式,G 自然大調。從以上范例可以看出,河池小曲雖然是帶有濃郁特色的地方小曲,但是同時也出現了具有西洋調式特征的小曲。
河池小曲的曲調結構是由一個曲牌構成的單曲牌,有以“八拍”“四合拍” 等相同的過渡曲或牌子連接不同的曲牌構成的循環(huán)體,亦有將若干支不同的曲牌連綴成套構成的聯(lián)曲體。如《大十杯酒》 與《小十杯酒》 在曲調及歌詞上均有很大不同,但相互之間既連接著承傳的派生關系,又自成一曲,各有特色。試看《大十杯酒》 曲譜:

再看《小十杯酒》 曲譜:

兩首小調都是十杯酒,但是從歌詞到曲調都出現很大不同。《大十杯酒》 是民族五聲G 調式,而《小十杯酒》 是D 商加入清角的六聲調式。一般情況下,一首小調在流傳地區(qū)時間愈久,其變化就會愈多,而且各種變體與原歌的關系也是紛繁而多樣的。
河池小曲旋律簡短、曲調簡潔、調式眾多、曲目富集、內容較為廣泛,多具備較完整的演唱腳本,藝術上較為成熟和完善。從曲式結構上講多用單牌體,多屬一段體、分節(jié)歌形式,從分類上來看多為敘事、勞動、生活方面的題材,慣用四季、時節(jié)等時序表示方式。如《十二花》 歌詞:正月里什么花兒破土開,破土開?看燈花兒破土開/二月里什么花兒空中開,空中開?柳木花兒空中開……歌詞以時節(jié)為主線,將十二個月里開放的花依次寫了下來。又如《五更勸》:一更里來呀,郎你用心聽,勤耕苦干記心中,記心中/二更里來呀,郎你細心聽/三更里來呀……/四更里來呀……五更里來呀……歌詞以時序順序為主線闡述事件,詞句多為七字句、長短句、問答句、對稱句形式,音律規(guī)整、簡潔。
河池小曲由于分布較為廣泛,每個地方都形成了各自的特點,不同的地方伴奏樂器也不盡相同,有些地方沒有具體的樂音樂器,只是就地取材用碰鈴、響鈴、木棒等作為伴奏樂器,甚至有些地方將生活用品如碗、碟隨手拿來作為伴奏 “樂器”,但也有地方發(fā)展較為完善,如徽縣大王村、小王村自制的土琵琶(圖1)③。更有先進完善的地方運用樂隊伴奏,樂隊里的樂器也比較豐富,有竹笛、二胡、板胡,更有甚者還加入了電子琴伴奏,使曲目的演唱更為豐滿,曲調更為準確,進一步提升了觀賞水平。

圖1 自制土琵琶
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弘揚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角度觀察,河池小曲使我們感覺到了由自然環(huán)境而社會經濟,由社會經濟而文化,由文化而藝術,由藝術而體裁,由體裁而形態(tài)、風格的多層關系。我們也感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輻射能力和共同的文化、審美選擇所引起的融合現象[5],所以研究傳承以河池小曲為代表的隴南(隴蜀)地方文化意義重大。民歌始終伴隨著歷史,也伴隨著民族的生活。河池小曲總是將歷史的、文化的、社會的精神之光濃縮于簡潔的結構和旋律中,讓我們從事調查的研究者不僅觸摸到生活在隴蜀地域不同環(huán)境下人們的情脈和心志,還感受到他們從自身的需要出發(fā)所作出的文化選擇,以及其對未來和諧社會發(fā)展的期望。
注釋:
①此 《十二花》 并套 《十二將》,由徽縣榆樹鄉(xiāng)山王村張清衛(wèi)演唱,李曉莉記譜,蒲向明記詞。張清衛(wèi)(1951—),榆樹鄉(xiāng)山王村村民,粗識字,能唱多首瀕臨失傳的河池小曲,如 《訪英雄》《送財神》《十二大將》《拜年曲》《點兵》 等。調查地點:榆樹鄉(xiāng)山王村撒馬寺前廣場;調查時間:2021 年9月12 日。
②訪談對象:焦存會(1970—),男,漢族,徽縣水楊鎮(zhèn)牟壩村焦溝社村民,小學畢業(yè),河池小曲省級非遺傳承人,能完整演唱河池小曲傳統(tǒng)曲目70 至80 首,代表作有《南橋擔水》《十把扇》《十更葉》 等。訪談者:蒲向明;采訪地點:徽縣水楊鎮(zhèn)牟壩村焦溝社焦存會家庭院;采訪日期:2021 年9月13 日。
③土琵琶系現場彈奏伴奏樂器,由榆樹鄉(xiāng)山王村張懷春(1963—)提供,攝影:蒲向明、李曉莉。調查時間地點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