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癱瘓是困擾醫生和患者的全球性難題。癱瘓后,患者通常會出現一塊或多塊肌肉、肌肉群或四肢自主運動能力下降或喪失,或表現為上下運動神經元麻痹,無法伸展手臂抓取東西,或者下肢無法行走等等。
據統計,僅在美國就有600萬左右癱瘓患者,現階段還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當前,常見的治療方式包括手術治療、細胞移植、康復治療、電刺激等,其中脊髓電刺激治療被視為是一種極具潛力的手段。
近日,匹茲堡大學的研究團隊通過脊髓電刺激恢復了3只猴子部分癱瘓的手臂運動能力。在研究中,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可以連接大腦和脊髓健康神經的技術,利用外部電刺激控制手臂肌肉。首批臨床前研究數據已發表。
根據論文描述,他們的神經接口利用背根的功能組織,在適當的運動階段通過電刺激將人工興奮傳遞到相關的脊柱節段。針對特定脊柱節段的刺激能夠產生手臂持續運動的脈沖,使手臂麻痹的猴子能夠執行伸手和抓握任務。
背根神經節是各椎間孔內側面附近脊髓背根的膨脹結節,負責接收來自身體感受器的全部神經沖動。
論文中指出,這種電刺激的方式提高了運動的力量、任務表現和質量,其有效性和可靠性為臨床轉化工作提供了更多可能和希望。

論文通訊作者卡地格魯爾現在是匹茲堡大學神經外科學系助理教授,脊髓刺激實驗室主任。博士期間,重點關注可支持用于感覺和運動應用的外圍和中樞神經接口設計的計算框架。此后他還在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開發能夠恢復患有脊髓損傷動物和人類自主運動控制能力的腦脊髓接口。他實驗室的研究方向包括構建電刺激的計算機模型、手臂麻痹、脊髓損傷以及神經假肢等。
值得一提的是,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布洛克博士和格雷瓜爾·庫爾蒂納博士也參加了本次研究。2022年2月,他們利用一套由人工智能控制的個性化植入系統,通過硬膜外電刺激幫助脊髓損傷完全癱瘓患者在一天之內恢復行動能力。2014年,兩人聯合創辦了一家專注于脊髓刺激技術ARC Therapy?的公司——Onward Medical,目前正在推進脊髓刺激技術真正走向臨床治療。

卡地格魯爾博士
脊髓電刺激是卡地格魯爾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2012年7月他在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做訪問博士生,2013年~2016年曾在洛桑聯邦理工學院Grégoire Courtine實驗室從事博士后研究。
2016年,卡地格魯爾等開發了一套無線大腦和脊髓植入物,幫助脊髓損傷的猴子重新有能力控制癱瘓的四肢并再次行走。據悉,當時,這套系統是首個讓癱瘓靈長類動物用大腦調節和控制四肢的設備。
當時研究人員披露,這一成就是神經假肢領域中最新成果,他們使用微型植入物解碼來自大腦的信號并將其傳遞到身體的其他部位。
2018年,卡地格魯爾參與了STIMO地面運動刺激研究系統的研究。這項研究基于脊髓神經重塑代償原理,他們讓慢性局部癱瘓受試者在接受一周治療可以在地面行走,經過幾個月的訓練,即使沒有電刺激,患者仍然能夠控制癱瘓的腿部肌肉。
卡地格魯爾同樣參加了2022年的試驗,即基于個性化脊髓電刺激功能替代設備,在1天內恢復完全癱瘓患者下肢運動功能。
可以看到,此前的試驗主要集中于恢復猴子或者人體的下肢運動,本次研究的一個重要突破點在于實現了癱瘓上肢的行動能力。
在我們的生活中,中風和癱瘓患者最常面臨的并發癥是手臂和手部活動障礙,比如說難以彎曲手腕,完全無法移動手臂等等。通常情況下,即使手臂和手部功能的輕微障礙也會影響人們的生活,因此恢復上肢運動也被視為神經康復領域的重要焦點。然而,真正恢復手臂的功能性運動并非易事。
卡地格魯爾在通稿中指出,手臂運動比腿部運動更復雜,通常下肢運動能力更容易在癱瘓后恢復,而恢復上肢的運動非常困難?!凹词棺詈唵蔚氖直圻\動,通常神經系統也必須協調數百塊肌肉,且在實驗室外,用直接電刺激肌肉激活取代這種復雜的神經控制非常困難。
李驍健此前也曾告訴生輝,下肢動作比較簡單,控制很簡單,通??刂?塊主要肌肉群就能夠做出各種動作。而上肢比較靈活,動作復雜,通過脊髓電刺激的方式調控上肢難度比較大。
人體手臂癱瘓曾用的一種方式是電刺激,然而這種手術具有侵入性,需要復雜的機器學習軟件來解碼和翻譯神經細胞的活動??ǖ馗耵敔柤捌渫聸Q定嘗試另一種脊髓刺激的形式,觀察這種方式能否更簡單有效地恢復上肢運動,且無需計算機轉換神經信號。

試驗框架
他們首先對3只猴子的脊髓進行了幾次核磁共振成像掃描,以此設計出一種專門針對靈長類動物頸部控制手和手臂運動脊髓神經的電極。然后,在全麻狀態下通過手術使試驗猴子左臂癱瘓,給這些猴子服用止痛藥并從手術中恢復幾天。緊接著,在猴子脖子上植入一個電極,刺激位于脖子底部——脊髓頸側部分的神經。這就放大了癱瘓后幸存神經細胞產生的信號。
卡地格魯爾博士在通稿解釋道,我們沒有刺激肌肉,而是通過設計一個更簡化的系統。這一系統包括檢測控制自主運動區域電活動的大腦植入物、小電極陣列植入物,這些電極會連接到一個橡皮擦大小的外部刺激器。電極和刺激器設計放置在從脊髓向手臂和手的肌肉延伸的神經根上,這通過計算算法和醫學成像結合得到了廣泛驗證,以確保每只動物的獨特結構與設備兼容。
該系統通過靶向電刺激損傷上脊髓中幸存的神經元,利用特定的刺激脈沖恢復大腦和手臂之間的連接,幫助手臂功能麻痹的人群部分恢復行動功能。比如說,當植入大腦處的電極檢測到動物移動手臂的意圖時,這些電極會根據這些指令立刻打開。
共同第一作者柯堤稱,這一方案由簡單的刺激模式組成,這些模式主要通過檢測動物的移動意圖開啟?!拔覀儫o需知道動物想去哪里,我們只需要知道他們想要移動,并且提取這些相對簡單的信息即可?!?/p>
他還提到,這種技術應該無創口,也幾乎不需要培訓患者即可使用,使用時和沒受傷前一樣。
為了測試這項技術,研究人員觀察了一組猴子的試驗,他們記錄下,一只猴子無法用癱瘓的手臂夠到物體,而另外兩只猴子可以夠到物體,但無法抓住或把這些東西拉到自己身邊;開始刺激后,無法夠到物體的猴子可以伸手拿到物體了,但無法抓住東西和把東西拉過來;在刺激一周后,另外兩只猴子可以抓住或拉動物體;但是試驗六周后,沒有一只猴子能夠控制自己的手指。
研究表明,這種刺激不足以完全恢復手臂功能,但刺激顯著提高了運動的精確度、力量和范圍,使每只猴子能夠更有效地移動手臂。重要的是,隨著猴子適應并學會如何使用刺激時,這些能力還會繼續得到改善。



在試驗中,卡地格魯爾也提到了這項技術應用于人體中的潛力,他認為當前這種刺激似乎還無法恢復寫作或彈鋼琴的能力。
不過,卡地格魯爾對于這項技術未來在臨床應用中的潛力仍然信心滿滿。他對外媒表示,這項技術恢復了3只猴子癱瘓上肢的行動能力,靈長類動物試驗更接近人體,成功復制到人體的機率也更高?!拔覀冎肋@一技術很有可能在人身上起作用,它總有一天會在人身上發揮治療作用?!?/p>
加州大學劉博士表示,這項研究很有意思,脊髓神經調節肯定會成為人類功能性神經恢復的重要策略。
論文的另一名共同第一作者衛拉也認為,與之前所做的事情相比,我們從不同、甚至更簡單的角度解決一個非常復雜的臨床問題,這為手臂和手部麻痹患者提供了更多臨床治療的可能性。
官方通稿提到,一項測試脊髓電刺激是否可以改善中風患者的手臂和手部癱瘓的臨床試驗正在匹茲堡大學招募受試者。文中還提到,大概幾年后可以在人體中觀察到試驗結果。
據柯堤介紹,這項技術可以通過多種不同的方式在臨床中實施,甚至可能不需要植入大腦。

神經系統受損(尤其是脊髓部位)、中風、外傷以及多發性硬化癥都可能會造成癱瘓。根據Christopher與Dana Reeve基金會的研究,在美國每50人就大約有1人罹患一定程度的癱瘓,大約有600萬名患者。
雖然目前的治療方法有限,但是潛在的新型治療方式層出不窮,比方說新型注射療法、干細胞治療、腦機接口以及體內植入物刺激療法。越來越多研究成果涌現的同時,研究人員也在積極探索應用場景,開展臨床試驗。
2021年11月,西北大學的科學家合成了帶有兩種促進神經再生的肽序列的“超分子肽原纖維支架”,這項新的可注射療法,在僅對試驗中的癱瘓小鼠的脊髓周圍組織進行一次注射后,這些小鼠僅僅在4周后就恢復了行走的能力。研究人員認為這項研究具有一定應用潛力,并希望開發觸發脊髓再生的療法。
2022年2月,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Sagol再生生物技術中心發文稱,在全球首次人工合成功能性3D人體脊髓組織,并將其植入慢性癱瘓小鼠中。研究發現80%的小鼠成功恢復了行走能力,該技術也有望讓癱瘓者重新行走。當時,該團隊表示正在準備臨床試驗,還落地了相關公司推進轉化工作。
Grégoire Courtine等研究人員開發的個性化植入系統也計劃在美國和歐洲推進大規模臨床試驗,Onward Medical進一步開展臨床轉化和商業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