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8年11月9日,臺灣正式開放大陸同胞赴臺灣探親、奔喪。得知這一消息,正在荷蘭訪學的清華大學教授錢易飛到臺灣,與她的父親、當時已93歲高齡的史學大家錢穆相聚。
錢易回憶道:“我實際上是臺灣批準大陸人士赴臺探親的第七位,但我去得最快,因為從阿姆斯特丹可以直接飛到臺灣,而大陸沒有直接通,其他人要先到香港,還要在香港辦手續、住一晚,所以我變成那時第一個到臺灣。”那年,錢穆一家因團圓而充滿歡樂。這個團圓,許多人盼望了將近40年。
1979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鄭重宣告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爭取祖國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呼吁兩岸盡快實現交流互通。
來自故鄉的呼喚,讓身在臺灣的游子們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感情,紛紛走上街頭發出吶喊。曾任臺灣地區領導人辦公室副秘書長的張祖詒說:“那個時候很多(老兵)弟兄們請愿,他們在街上游行,舉著牌子,上面寫著四個很大的字——我要回家。”
臺灣正式開放大陸同胞赴臺探親、奔喪后,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日趨密切。1992年,兩岸達成“九二共識”。2008年12月,兩岸基本實現直接“三通”,由血脈親情沖開的交流大門進一步敞開。(摘自特別報道《中國共產黨百年瞬間》,文/朱星曉、陳怡)

1938年,陳毅受命前往江西,展開湘贛邊紅軍游擊隊改編集訓工作。而江西省蓮花縣國民黨政府給相關工作制造了障礙。于是,陳毅準備與其談判。
國民黨蓮花縣縣長聽說陳毅要來,便召開緊急會議商討對策,最后確立了“三條原則”:不得披露抓共產黨人的消息,不釋放共產黨人;不準共產黨在蓮花駐軍;不準共產黨在蓮花設立任何機關。
陳毅早就看穿了縣長的用心,并了解到此人好大喜功,因此他談判時直接開口:“現在國共合作,雙方應團結一致,共同對敵。縣長以為如何?”得到對方肯定回答后,陳毅說:“我到貴縣,發現修碉堡的民夫中,很多是紅軍戰士,他們應為抗戰效力,留在此地實在不妥。”縣長怕被指責“破壞國共合作”,忙說:“民夫均為花錢雇來的,若有貴軍人物,請帶走就是。”陳毅又說:“我們想借貴縣一地改編集訓部隊,以便北上抗日,此事如果辦成,縣長功不可沒!”縣長聽到“功不可沒”,連忙應下。陳毅順勢建議在縣里設一個聯絡點,以便與國民黨軍聯系。縣長只得答應。
陳毅總結:“我們達成了三項協議:一、釋放被關押的紅軍和共產黨干部;二、在瑤坊垅上改編集訓湘贛游擊隊;三、在蓮花縣城設立新四軍留守處蓮花分處。你看對吧?”陳毅說的三點,正是縣長本想反對的。但事已至此,縣長只得又一次點頭。(摘自《人民政協報》,文/吳昌榮)

1920年,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校長易培基聘請毛澤東擔任一師附小主事。毛澤東在一師附小的時間不長,但在學校改革方面下了一番心思。
毛澤東擴大學校招生地域范圍,放寬學生入學年齡,將新生錄取流程規范化,還特別體恤家庭困難的學生。一個肉攤小老板有能力供孩子讀書,但如果學校要求一次性繳清所有費用,他就很為難了。毛澤東允許學生分次繳費,并免收有特殊困難的學生各項費用。這讓一批渴求知識的學生得以進入課堂。
有些學生從附小畢業后沒能進入中學,還有一些失學的學生要求到附小插班學習,以準備升學。針對這些情況,毛澤東在附小高小部開辦“成年失學補習班”。有個學生叫許志行,他高小沒畢業就到長沙一家五金店當學徒,而后逃走,流落街頭。毛澤東讓他到補習班上課,并為他負擔費用。后來,毛澤東成為許志行的知心朋友。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毛澤東在廣州擔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代理部長,邀請許志行任宣傳部交通局助理。除了給予知識滋養,毛澤東還將學生引領到更寬闊的事業中。
毛澤東非常注重為基層學子創造教育機會、提供發展道路。他遵循教育領域的一個重要道理:人有出身,但心沒有,心靈通過學習而有屬于其自身的成長史。(摘自《從中小學講壇成長起來的杰出人物》,組編/北京師范大學)

1922年,“韓國國父”、韓國獨立運動領袖金九的小兒子金信,在上海出生。金信在中國經歷過十多年的流亡生活。后來,金信與中國朋友交談時,總說“我是半個中國人”。
抗日戰爭時期,在中國讀書的金信時常看到日本飛機在天上盤旋,隨后幾個小黑點落下,巨響驚天動地,頓時硝煙彌漫……他不禁想到在老家黃海道海州讀小學時,第一次見到飛機的情景。那時,他在學校組織的遠足活動中看到了飛機,他興奮不已,發誓要在藍天上駕駛一架屬于自己國家的飛機。當他目睹日本戰機在中國肆意轟炸時,更加堅定了要駕駛飛機跟日軍戰斗的決心。
金信報名參加了中國空軍,并如愿以償考進了中國空軍士官學校。學習飛行的危險性可想而知,那時,金信的哥哥金仁因病去世,金信有些動搖,因為他是金家唯一的后代了。
于是他寫信給父親金九,父親狠狠地教訓了他一頓:“革命就是把生命交給民族,軍人應當將生死置之度外,有國無家!”不久后,金信奉命隨空軍學校部分學員前往印度拉合爾基地學習,之后又去美國接受訓練。他成了韓國駕駛戰機第一人。
1945年,朝鮮半島解放。幾年后,金信回到自己的祖國。回國后,金信把所學知識和技能,應用到韓國空軍的創建中。(摘自《文史博覽》,文/侯朝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