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谷芽
“讀研之后工資的確會比現在高,但我相信,認真學也能沉淀很多東西。”

年輕的工人們在生產洗衣機控制面板
海關總署最新進出口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貨物貿易出口總額達到21.73億元,較2020年增長21.2%。從長三角、大灣區一帶生產的商品,通過海運流向全世界。制造業成為中國經濟騰飛的基礎。
制造業崛起的背后,年輕人投身制造業成為新的浪潮。職業學校學生畢業前拿到多個offer,學生遭遇工廠哄搶等新聞頻頻出現。“走,進廠打工!”在嘈雜的流水線上,在機器的轟鳴聲中,他們開足馬力向前。
出生于1999年的劉振鵬心中有一個不變的道理:真的學會一門技術,肯定是餓不死人的。這是比鐵飯碗更鐵的飯碗。因此當身邊的同學加入考研大軍時,他已經想清楚了畢業后的出路:就業,去一個適合自己的舞臺。
出乎家人意料的是,最終他進了工廠,整日忙碌在生產線上。
從很小開始,劉振鵬就認為自己不是一個學習很好的孩子。2017年,在江蘇高考的他考入了南通大學,專業是機械電子工程,“機械和電子一半一半”。互聯網成為熱潮之后,班上很多同學開始學習電子信息類的知識,增加就業的機會。互聯網公司的高薪,讓很多同學心生向往。
劉振鵬卻不同。他對自己有清晰的認知:“喜歡計算機,不代表真的能把這門學問弄通。”對機械感興趣的他,最終進入了一家洗衣機生產廠,成為現場工藝技術員。
第一個跳出來反對的是母親。在老家人眼里,大學本科畢業的他,“怎么就進了工廠,每個月的工資還沒有我高。”但劉振鵬想得很清楚,他看的是長期發展。
在工廠,劉振鵬擔任工藝技術員,負責工藝管理,每天要向工人講述如何操作生產器械。每一道生產線每一個工人的操作,都要根據工藝師編寫的的作業指導書進行。這是一個復雜的工作,指導書往往還要因為采用了新的原材料和新的生產工藝進行修改。
每當生產線出現問題,他都要第一時間趕到現場,以最快的速度分析、解決問題。生產線上,一分一秒都是成本,容不得絲毫怠慢。“生產是有嚴格標準的,要根據具體情況調整,有時候生產線上一個螺絲的松緊程度,都會影響最后的生產狀態。”
他的辦公室就在生產線旁邊,每天伴隨著轟鳴的機器聲辦公。這份需要耐心、細心和技術的工作,劉振鵬很喜歡。他不覺得枯燥,反而樂在其中:“我覺得要看自己怎么想,我希望能夠接觸產品,產品的問題都會在生產線上暴露出來。時間長了,能把洗衣機、烘干機的生產原理都了解透。”
“讀研之后工資的確會比現在高,但我相信,認真學也能沉淀很多東西。”他篤定地說。劉振鵬很清楚自己的選擇意味著什么。
如今下了班,他開始閱讀專業書,主動學習更多的技術。從大學進入社會,他變得更加務實。“上學學的很多知識其實是用不到的,要在工作中繼續學習。”
剛進工廠時,他還會焦慮未來的發展。半年錘煉之后,他變得更成熟。“要做好當下和手頭的事,不只是為了完成工作,我經常在現場轉悠,拍照存檔回去琢磨,研究其中的原理。”他渴望進步,“有了沉淀,有了本事,才能真的有所發展。”
為了打消母親的顧慮,入職不久他給母親買了一臺自己廠生產的洗衣機,“我媽非常高興,說洗衣機非常好用,要支持國貨。我聽了也很開心。”
劉振鵬的眼光放得足夠長遠,他希望每一件產品都凝聚著自己的心血。
劉振鵬的同事朱曉朵,在畢業前拒絕了幾份工作。作為河海大學工業工程專業的研究生,她選擇成為生產車間的一名員工。
每當親戚問起她的工作,她會很快地說:在洗衣機廠上班,干效率的。“他們要是聽不懂就算了,到此為止。”她說。但從親人的關心中,她能聽出對方是為她著想:“他們覺得你在廠里干是完蛋了,你全都受限了。”這是進入工廠的大部分人面臨的尷尬。
出生于1996年的朱曉朵,對自己有更為清晰的認知。不好高騖遠,也不妄自菲薄。她說,過往的履歷給了自己選擇的籌碼。“人都會選擇去自己喜歡的地方,但每個人面對的選擇機會是不一樣的。”
在她眼中,年輕人遠離制造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工廠往往距離市中心比較遠。“制造業需要很多園區用地,這些資源比較貴,所以制造業都在比較偏遠的地方,比如開發區。”這對于向往都市生活的年輕人就是一大阻礙。
另外的阻礙是,工廠的工作并不光鮮亮麗。一個切身的感受是,朱曉朵剛開始上班時,還會認真研究一下穿搭,化好妝。“后來就覺得大家都那樣,我每天穿得再漂亮也是這樣,還不如舒服一點。”
女神熬成女漢子,緣于工作的要求。在工廠,朱曉朵的工作十分復雜,要求也很高。
她入職輪崗后被分在洗衣機事業部,做效率管理相關工作。“簡單來說就是工人干活快不快,需要一個指標來體現。我們的工作是要提高每個工人的工作效率。”提高效率,是工業制造的重要課題,從集團到事業部再到工廠、分廠,每一步效率提升背后,都是無數技術人員的努力。
提高效率工作很復雜,她需要保證原材料供應,及時調整生產節奏,保證流暢度。生產線出現異常,便會耽誤生產,她和同事們會幫助技術人員分析問題,解決生產效率難題。“我們這個工作比較適合女孩子,只是工作環境在工廠而已。”
朱曉朵常提起自己的一位研究生同學。她畢業后去了一家大型互聯網公司,考核從入職就開始,高強度的培訓考試通過后,才可以轉成正式員工。“按她的說法是天天都要加班,一個月有半個月要干通宵。當然收入也會高一些。”
朱曉朵和她同學選擇的背后,是每個人對擇業不同的理解。“如果能有明確的職業發展指導,我很愿意在這里待下去。”朱曉朵說。
朱曉朵說,在工廠因為高學歷人才稀缺,很多年輕人晉升很快,“早幾年來的同事已經做到分廠的二把手了,只要努力干就有很多機會。”
同事余利軍就是一個例子。入職不足半年,出生于1999年的他,已經是生產線上的小組長,被稱為“報錯連環call化解員”。他在生產線上解決各種問題,協調生產,常常忙到忘記吃飯。
2018年,還未畢業的余利軍,就進入這家工廠實習,2021年正式入職。從員工做起,他與分管生產工藝的劉振鵬等人一起,協調生產。
余利軍認為,在生產線上工作是最好的學習機會。“剛來實習的時候就被上了一課,真正的生產和學校里所學的不太一樣,還是要腳踏實地。”每條生產線上的具體技術指標、生產要求、良品率是他需要弄懂的東西,半年時間他成長很快。
今年春節,老家在云南大理的余利軍沒有回家,他的理想是事業更上一層樓。他也給父母買了自己廠生產的洗衣機,“讓父母知道,自己在做有意義的事,也過得很好。”
到工廠去,到制造業去,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選擇。他們為制造業的騰飛助力。
劉振鵬、朱曉朵、余利軍等人的身邊,還有很多像他們一樣的同齡人。劉振鵬的大學同學吳博文,也在工廠工作,專注于研發工作的他,為自己的技術申請了專利。“日后想多研究機器人,把機器人和自己的專利結合,提高我們工廠的效率,甚至提高全國的生產效率。”
余利軍入職時,是和不少同學一起來的。朱曉朵的同事李超,更是輾轉多地,參加校招進入工廠。一批又一批的年輕人加入制造業,不僅意味著制造業的崛起,也促進了國貨品牌的崛起。而制造業的崛起,也成為互聯網行業、服務業崛起的養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