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宇

定價:45元
作者:吳瑩
出版單位:北京聯合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時間:2021年09月
一場遍及全球的疫情,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原本在成都生活的吳瑩一家,在鄉下老家待了幾個月,讓她沒想到的是,她借這個機會重新認識了夏舍——蘇北平原上一個默默無聞的村子,并寫出了散文集《在村莊》。
吳瑩寫這本書的緣起,是在一個陽光溫暖的下午,她忽然發現自己種的桃樹開出了一朵小花。這種美的發現,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在人人都為生計奔波的大城市是很難有的。
《在村莊》從頭到尾都充滿著濃濃的煙火氣:嗜酒如命,隨地小便,一點兒也不講衛生的姚仁義;一輩子勤快老實、任勞任怨的姚家奶奶;總是被無良推銷人員騙取錢財的留守老人;駕著小船,固守傳統捕魚方式的老翁……吳瑩完全融入了這座村莊。在她筆下,一組組講著夏舍方言的人物,紛紛跳出書頁,活靈活現地向大家展示他們的日常生活,講述他們的故事。
在我看來,這是《在村莊》與那些“隱居派”散文最大的不同。《在村莊》是有人氣的,有很多活生生的人在走動,有很多熱鬧精彩的故事在發生。
不過,換個角度看,在現代人眼里,村莊是否就代表著“歲月靜好”?也許未必。村莊也有它不可言說的痛。比如作者在書中就多次寫到死亡:油盡燈枯、躺在地上慢慢等死的老太太,患了癌癥的鄉村大廚……這些歷經磨難的夏舍村民,讓讀者看到了美好村莊的另一面。
吳瑩寫《在村莊》的初衷,是想跟讀者分享夏舍的故事,記錄下那些普通的人和瑣碎的事。她說:“還有誰會寫一寫這個90多歲的老太太呢?她一輩子待在夏舍,種田持家,生兒育女,沒什么驚心動魄的故事,就是蘇北平原上的一個農婦。”
這段話不禁讓人想到早些年很火的《中國在梁莊》。假如沒有作者梁鴻出于使命感的記錄,人們不會知道中國有一個有血有肉的村莊叫梁莊。這些普普通通的村莊,是中國所有村莊的縮影。和《中國在梁莊》的犀利與沉重不同,《在村莊》的筆調是舒緩淡然的。它敢于揭露傷疤,但又點到為止。如果說《中國在梁莊》突出了現代村莊的“不能承受之重”,那《在村莊》則是“有重也有輕”。
我們饒有興趣地關注村莊,到底是為何?這又讓人不由得聯想到《喪鐘為誰而鳴》中的那段話:“沒有人是自成一體、與世隔絕的孤島,每一個人都是廣袤大陸的一部分。”鄉村與都市,早已緊緊聯系在一起。我們一度逃離鄉村,奔向都市,卻很快在燈紅酒綠和摩天大樓中迷失。當漂泊的心靈變得焦灼與疲憊,我們又開始深情地回望鄉村,希望在鄉村的樸實與沉靜中得到治愈。
從鄉村到城市的距離,可能不是一本薄薄的《在村莊》所能丈量的。但可以肯定的是,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把目光重新投向鄉村。我們對鄉村生活的體驗和記錄,也是期望能尋回自我,治愈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