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濤
(中國江西國際經濟技術合作有限公司,江西 南昌 330038))
目前,我國礦山的開發程度越來越高,易采富礦的數量也在逐年下降,國內可利用的礦產資源中,復雜、難以開采的礦山比重越來越高,嚴重制約了國內礦產資源的有效供給。同時,由于礦山的無序開采,造成了大量的礦料流失和空洞的殘留,致使礦區的采礦狀況變差,提高了采礦的難度。因此,科學選用礦山開采技術,確保復雜、多空區域礦山的安全、高效開發,是礦產資源有效供給的唯一出路。本文以復雜多空的西石門鐵礦為例,在介紹常用礦山開采施工技術的基礎上,對無底柱崩落爆破技術在復雜多空礦山開采中的實踐進行總結。
西石門鐵礦是中部地區某礦業集團下屬的重要礦區,采用無底柱分段崩落法礦山施工技術,礦井年產量達2200,000t,是全國有名的施工難度較大的礦山,表面上有一條小溪,礦床通常為1.2~30m,礦層的平均厚度為15.13m,礦床的軸線傾角較小,兩側的側向角度通常在10°~30°之間,屬于中、慢傾斜的中厚礦床。民采礦點采空區的分布廣泛,主要集中于礦區的淺層至Om中段。空區結構復雜,大部分都已塌陷,一些空區積水嚴重,對西石門鐵礦生產構成了巨大的危險,對開采工作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導致礦井開采速度過快,采區后續資源不足,產量銜接緊張,開采難度加大,生產礦石品位低下等問題。
圖1為西石門鐵礦南區生產狀態圖。多空區的地質情況比較復雜,開采困難也就越大,西石門空區有大量的噴落物,很可能會提前滲出,造成礦床的貧化。另外,在下盤內存在大量的軟硬硅卡巖、易于上浮的煤層和多空區引起的開采場壓等問題。由于礦山施工所處的自然環境條件較為惡劣,礦井空間相對狹窄,且呈現高壓、粉塵和潮濕的特征,對工程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且參與礦山施工的機電設備長期高強度運轉,難免會在過程中遇到大量的摩擦、損壞,這就加快了設備老化和產生故障的速度,加上設備的長期養護不力等原因,導致設備存在巨大的安全隱患,繼而引發嚴重安全事故[1],如在運行中出現起重機墜落等事故,不但會影響工作進度,還可能會導致人員傷亡[2]。

圖1 西石門鐵礦南區生產狀態圖
鑒于上述多空區礦體開采面臨的諸多問題,并根據礦區的生產實踐,提出針對此類礦體的高效開采施工技術,以實現提高礦井生產能力和安全高效開采的目的。
在采礦作業中,最常見的空場法,可以用于礦井和礦柱等的采掘,突破了采礦的限制,以礦柱為依托,保證工作人員在正常開采時,可以大面積地開發新的資源。該技術需要相關的設備和儀器支撐,對采掘過程進行監控,增加采收率。
在采礦過程中,常常采用的是復合式采礦技術,如硬頂煤技術。硬頂煤技術包括了爆破、高壓注水等技術,這種技術可以用于大型煤礦的開發,開采中需對工藝進行嚴格控制管理,才能達到使用要求和開采效果。
礦山崩落技術在礦井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包含了分層崩塌、階段崩塌等技術。利用崩落技術可以對地層壓力進行有效控制,在圍巖區的開采中具有良好效果。并且,在機械的協助下,可降低工作人員數量,保證采礦作業人員的安全,有效節約成本。
煤礦生產中因其地質條件的復雜性,在實際采礦過程中往往會發生傾角,給開采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難。對于煤礦井下的傾角問題,必須運用儀器等技術手段進行持續深入調查,以便在出現相關問題時,能夠及時采用合理的方法保證礦井的安全生產。在運用儀器時,要選用小型儀器,以方便工人的操作,增加作業的效能;同時,還要對礦區的支撐進行檢驗,確保其能夠滿足要求,防止礦山的破壞。
根據對西石門鐵礦的實地考察和礦巖穩定性的研究,發現其礦體為緩慢斜坡,上部的灰巖節理裂縫多,穩定性差,而下盤的閃長巖石則相對穩定,在灰巖與閃長巖體間的硅卡巖層巖性疏松、不穩定。西石門礦區針對頂板的不穩定性,采用崩落法采礦。崩落法采礦包括有底柱崩落法和無底柱崩落法。在有底柱崩落法中,電耙巷道設在硅卡巖中,由于巖石的軟弱、地質壓力和爆破震動等因素,造成了多處損壞,開采效果不佳,產量大打折扣。而在無底柱崩落法采區,通過多年的實踐,尤其是在深部硅卡巖礦體的開采過程中,已有了比較成熟的巷道開挖和支護技術,使無底柱崩落法對不穩定巖體的適應能力得到了改善。
由于礦山開采深度的增大,深部礦體逐漸變細,無底柱分段崩落方法顯示了不適應情況。一方面,由于礦區的壓力較大,導致了支撐的位移加速;另一方面,采用這種方法開采的單一煤層開采比重加大,并且由于頂板的不能隨采、塌落區域的礦體無法得到高效的回收,導致了礦山回收率下降。基于以上原因,綜合目前礦區崩落采礦技術和經驗,結合煤礦安全生產的目的,本文介紹了一種采用無底柱崩落爆破技術改造礦井的新工藝,合理利用多個空洞的新的采礦方法。
3.2.1 分區方案選擇
經現場勘查發現40m以上的礦山大多為殘余開采,-40m以上的主要是下盤賦存厚層矽卡巖的多空區礦體;-40m以下的主要是受深度的影響,大多數仍然是礦體。為了達到“低‘貧礦’”和“低‘富礦’”的同時開發目的,劃分邊界應以-40m為好(如圖2所示)。通過這種方法,在全礦體系中,上段含有殘余礦的多層礦與下層礦可以同時進行,從而解決了上礦單一工作面生產礦石品位低、生產能力低、生產效率低的消極狀況,依靠上、下分區貧富并用,使礦山生產能力、品位和采掘效率得到了改善。

圖2 上下雙工作面分區回采示意圖
3.2.2 “上下分層”方案優勢
西石門鐵西區礦區劃分采用了“上下分層”的方法,與以往采用的由上向下分層、單一工作面的方法相比較,本設計方案有三個主要特點:
(1)多了一個回采工作面,產量可以大幅提高;
(2)下層原生礦體數量多,出礦質量也比較高,與上層低礦配合使用,可以完全恢復整個礦區;
(3)頂部的尾礦圍巖滯后冒落所造成的空場出礦狀況,可以防止上層巖石的早混,降低礦體的貧化率,實現“貧富兼采”。但新的開采計劃能否得到安全、高效的執行,其核心問題是如何確保下分區第一期的開采期長短,下段開采時間越短,兩層工作面開采越安全。
3.2.3 崩落法施工方案的確定
無底柱分段崩落采礦法是將各段按段進行分層開采;各區段又分為若干條,各條中各有一條采巷;分條中沒有特殊的下層構造,只在回采巷中進行下料和搬運。礦層的開采是按照從上往下的次序進行的。在開采過程中,開采出了被覆的塌陷圍巖,使其充滿采空區。分條開采是在回采巷道中開挖上向扇形的炮眼,采用較短的崩塌步距(1.5~3m)對崩落區進行擠壓和爆炸;落下的礦體在松軟的覆巖層中,由回采裝置將其從采巷道端底送至溜井。
在崩落法上下分區的礦山施工方案中,根據采礦需要的覆巖采用了巖體冒落特性形成。所以,這一設計需要達到連續冒落的臨界值,而當頂部的巖體有較好可冒性時則更加合適。崩落法是在覆巖層下方開采,由于礦體傾斜較大、延伸較小,上分區會因下部分段回采崩落而造成工程損壞。在此項工作中,崩落開采的礦體傾角不大于40°,為緩傾斜~傾斜的一種礦體。該方法在小傾角情況下較為適合,特別適合于緩傾斜~傾斜的礦體,可以較大幅度提高開采能力。
通過對礦井支護結構失效的原因剖析發現,由于圍巖穩定性差和不能按時支護而導致的支護失效。這兩個成因都緣于對軟巖特性缺乏理解。因此,從綜合防治的觀點出發,對石門鐵礦軟碎礦的支護技術進行了改造。
通過實地考察,得出了支護失效的兩個主要影響因素:巖石破裂和地面壓力較大。因此,針對這兩個條件并存的礦井,建議采用噴錨網法+U形伸縮式金屬拱橋組合支撐技術。為了確保其良好的支撐性能,必須將拱架與隧道截面緊密結合,在縫隙中填充對開式木材,并且在拱肋間采用焊接接頭,以確保整體性。在施工過程中,應先進行噴錨網的建設,然后進行U形伸縮式金屬拱橋的建設,以確保其具有高的承載力和大的變形,從而可以在使用過程中滿足連續支撐需求。
在礦山工程施工過程中,必須對各個工序進行認真檢查,并嚴格按照有關規范進行施工。要遵循“先調整、后計劃、后施工”的科學施工流程,充分利用礦井地質工程勘察的作用,以提供科學、準確、具體的礦井地質工程資料,為礦山工程施工技術進行科學設計提供依據,確保后續施工安全和開采效率。本文所探討的復雜多空礦山的開采,不僅再一次證明了遵循“先調整、后計劃、后施工”的科學施工流程的重要性,也證明了無底柱崩落爆破技術對復雜多空礦山開采的適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