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葉克飛
站在拉脫維亞里加的圣彼得教堂塔樓上,可以看到整座古城的景色。教堂下的老城街區、稍遠的新藝術街區,無不美妙。視線再稍微遠移,便可見到由五個大圓棚組成的中央市場。
里加中央市場是歐洲最大的市場,于1922年開始計劃修建,1930年落成。這里最初并不是市場,而是專門停放德國齊柏林飛艇的機棚。
齊柏林飛艇在那個年代可是赫赫有名。1900年,德國齊柏林伯爵制造了第一艘硬式飛艇。它使用結構完整的龍骨保持氣囊外形,采用活塞式發動機作動力,裝載量大。于是,齊柏林飛艇公司應運而生。飛艇不僅民用,也用于軍事領域,在一戰時是德國空軍主力。
一戰后,齊柏林飛艇仍是民用航空重要選擇。1937年,德國興登堡號空難發生,人們對飛艇漸失信心,將它拋棄。
由五個大圓棚組成的里加中央市場,當年就是機棚。總面積達到驚人的7萬多平方米,攤位達3000多個,有專門的魚市、菜市、肉市等。
走進市場,第一個大棚就是魚市。歐洲市集沒有所謂生鮮,因此地面干爽。很多人有個錯覺,認為沒有生鮮,就意味著食材不新鮮,其實大謬。里加人的食材同樣新鮮,只是將殺魚之類的過程前置,不在市場內完成。

里加并不靠海,但拉脫維亞有綿長海岸線,最近的海濱城市尤爾馬拉距離里加僅20公里。里加人也因此酷愛海產。各種各樣的鮮魚,即使在海邊長大的我,也只能認個三五成。因為海產豐富,人口又少,所以更多的魚被制成熏魚和腌魚,大大小小,有整只開邊熏制,也有切段腌制,還有細長魚身卷成一個大球后腌制。雖然知道吃起來都不免過咸,可好奇之心足以讓我邁不動步。在魚生中,三文魚和吞拿魚占了極大比例,似乎也是購買者的首選。一塊塊大如枕頭的三文魚肉,在保鮮膜下透著光彩,比它更艷麗的則是大盆裝的三文魚子,一顆顆晶瑩剔透、紅如胭脂。這些食材雖常見,可一旦海量呈現,也是驚人。
若想現場吃吃喝喝,魚市和菜市的兩個大棚之間的連接位置便有一家小店,各種新鮮魚生擺滿櫥窗。滋味自是鮮美,可我更推薦的是墊魚生的硬面包,魚油滲入面包,入口綿軟且充滿香氣,真是拿錢來都不換的美味。
旁邊的菜市可算是小清新最愛,平時所見的歐洲集市照片,也多是菜市的紅紅綠綠。此時恰好是南瓜當季,有攤主在攤檔上方掛了一排小南瓜,一看就是只看不賣的裝飾品,頗有奇趣。還有攤主掛起一串串大蒜,顏值比南瓜低,可也饒有趣味。不買菜的我,倒是被一位攤主叫住,讓我嘗試一袋其貌不揚的東西。
袋子是最簡陋的塑料袋,里面的東西一片片并不規則,我卻極感興趣,因為那是我從小就喜歡的蘋果干。當年物流尚不發達,水果還分地域,遠不似今日。青島的冬天,唯一水果便是蘋果,尋常人家都是一筐筐地買。新鮮水果匱乏,果干就成了許多人的選擇,蘋果干最是平凡,我卻一直喜歡。
眼下這袋果干,毫無包裝和加工,入口是酸酸甜甜的清澈味道。在拉脫維亞乃至歐洲的秋天,走到哪兒似乎都能見到蘋果樹。那些自家院子里的果樹,結滿了小小的蘋果,郊外的蘋果林,蘋果跌落滿地也無人撿拾。這些小蘋果因為偏酸,制成果干反而更易入口。
相比魚市的高顏值,這其貌不揚的蘋果干似乎更能代表我心中的拉脫維亞—— 小國寡民,卻繁榮富庶。與此同時,經濟增長并未使人們忘記生活本原,里加44%的森林覆蓋率和各種看似尋常卻有滋味的在地化物產,便是明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