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然
在俄羅斯軍隊發起“特別軍事行動”200天之際,這場軍事沖突的進程似乎發生了重大變化。當地時間9月13日,烏克蘭統帥部宣稱,烏軍醞釀兩個月有余的反攻行動近期在多條戰線取得突破,收復約三千到四千平方公里領土。俄羅斯及親俄分離政權則表示,烏軍確實發起反擊,俄軍也從部分戰線“戰略后撤”。
具體而言,進入9月時,烏克蘭境內有北線、東線、南線三個戰場,其中東線頓涅茨克、盧甘斯克州被外界視為“頓巴斯決戰”的主戰場,北線哈爾科夫州,南線赫爾松、扎波羅熱州則是處于對峙中的側翼戰場。
截至9月13日,俄烏雙方都確認俄軍已從北線哈爾科夫州的大部分占領區撤離,烏軍不僅“收復失地”、推進到距俄烏邊境不足15公里處,還解除了頓巴斯主戰場的北部側翼威脅。這也促使東線戰場北部的烏軍完成局部反擊,重新進入7月時完全丟失的盧甘斯克州,并控制了部分村落。但俄軍在東線總體仍占據優勢,繼續深入頓涅茨克州烏軍控制區。
至于南線,多數西方智庫并不相信親烏媒體宣稱的烏軍已沿第聶伯河將俄軍“分割包圍”的說法,而是認為烏軍已推進至赫爾松州首府赫爾松市西北不足15公里的市鎮。此外,塔斯社9月13日援引前線親俄武裝的話說,烏軍正加大對扎波羅熱州俄方基礎設施的攻擊,預計很快發動大規模反擊。赫爾松之戰和扎波羅熱之戰,或成為“哈爾科夫撤軍”后新的戰場焦點。
不過,現在就說俄烏戰事迎來轉折點,可能為時尚早。戰事爆發以來,唯一一次有戰略意義的戰線變化是俄軍4月初從基輔圍城中全面撤軍。自此之后,戰事就局限于圍繞頓巴斯地區的爭奪。近期俄烏雙方在北線、南線兩個側翼戰場的態勢變化,無疑將對頓巴斯決戰的走向產生影響,但并未改變雙方的戰略目標。俄軍一再重申,占領頓巴斯全境才算實現軍事行動的目標;烏軍則試圖在停火和談之前,盡可能收復除頓巴斯和克里米亞之外的所有被占領土。

9月13日,在烏克蘭哈爾科夫州伊久姆的烏克蘭士兵。圖/人民視覺
軍事層面之外,政治博弈也在同時展開。9月13日,烏克蘭政府發布了由澤連斯基的總統辦公室主任耶爾馬克和北約前秘書長拉斯穆森共同提交的烏克蘭安全保障協議“基輔安全契約”的烏方建議草案。4月“布查事件”后,在俄烏對話基本陷入停滯狀態。如今,烏克蘭方面公開詳細“底牌”,至少是在政治解決之路上邁出了一步。
非軍事化、中立及安全保障問題,去納粹化問題,克里米亞及頓巴斯歸屬問題,為雙方談判的三大重點。一些分析認為,考慮到俄方并不準備顛覆澤連斯基政權,而烏方亦可能默認克里米亞和頓巴斯的“事實獨立”,非軍事化、中立及安全保障才是政治博弈的真正焦點。烏方目前亮出的新“底牌”,展現出他們基于戰事變化和西方援助而產生的新想法。一方面,烏方將不會對俄方有關的要求“照單全收”,且會利用制訂安全保障框架的機會尋求讓烏克蘭事實上“加入北約”。另一方面,烏軍一直不滿于歐美短期性的軍事援助措施,正在尋求通過協議方式獲得時間跨度達未來數年、內容覆蓋高精尖武器的長期援助計劃,以對俄羅斯形成威懾。“基輔安全契約”中體現的這部分內容,很可能成為歐美下一輪對烏軍事援助協議的底稿。
不過,“基輔安全契約”的內容和俄方此前提出的條件相距甚遠,完全沒有提及烏克蘭“中立化”的問題,也不再選擇俄羅斯和非西方國家作為安全保障國。相反,其強調的安全保障主要是由北約國家向烏克蘭承諾軍事援助清單,允許烏方加入北約和歐盟的聯合軍演,且不限制烏克蘭加入北約和歐盟。用俄羅斯國家安全委員會副主席梅德韋杰夫的話說,基輔的新方案實際是“將《北大西洋公約》第五條適用于烏克蘭”,這將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序幕”。梅德韋杰夫還強調,當前的博弈沒有明顯的邊界,各方的行動可能變得更加不可預測,甚至將更多的參與者直接卷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