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鄉村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研究回顧與展望

2022-09-26 14:11:03
文景 2022年1期

瞿 華 羅 靜

(華南師范大學旅游管理學院 廣東廣州 510006)

引言

關于文化與旅游的關系,有學者認為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具有天然耦合性、互補共贏性(黃細嘉、周青,2012)和互動發展必要性(袁俊、劉建徽,2011)。從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趨勢來看,文化與旅游產業兩者之間的融合和協同創新也是其發展的必然結果。2020年11月3日公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在文旅行業方面提出要“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鄉村旅游得到全面發展,鄉村旅游產品從最初的休閑觀光旅游逐漸轉向文化深度體驗游。2021年頒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提到,要開發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國家的政策支持為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方向指引,文化與旅游的結合成為鄉村新的發力點,鄉村文化的多樣性與獨特性為鄉村旅游發展提供了豐富資源。鄉村文旅融合實踐也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相關研究在國內外也逐漸規范有序,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都取得較大進展。本文對國內外鄉村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文獻進行回顧分析,梳理總結鄉村文旅融合的研究方法、研究視角,對比分析研究內容,并對未來的研究作出展望,以期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相關概念

現有文獻在對鄉村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的相關概念進行闡釋時存在較大差異,經常涉及的概念主要包括:

1.鄉村文化

文化一詞起源于拉丁文的動詞“Colere”,意思是耕作土地,后引申為培養一個人的興趣、精神和智能(徐翠蓉、趙玉宗、高潔,2020)。文化被認為是個人或群體活動的產物,并被賦予一定的含義(Csapó,2012)。鄉村作為與城市相對的生活空間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鄉村文化側重于那些能展示鄉村意境的因素,如村貌農舍、宗祠廟會、地方曲藝、民間習俗等,這些文化因素由于鄉村的變遷和地域差異而多種多樣(趙旭東、孫笑非,2017)。鄉村的吸引力在于生活在這個空間的人們的文化特點(Collins &Patmore,1982),文化、鄉村和旅游的概念是多維的、相互關聯的(MacDonald &Jolliffe,2003)。有學者從遺產保護角度,將鄉村文化分為鄉村景觀、風土建筑、特色產物和知識產權4 個部分(楊辰、周儉,2016)。George(2005)提到鄉村旅游主要依靠當地的文化要素和象征符號發展起來,包括文物、語言、民俗、建筑、遺產和自然景觀,這些獨特的鄉村文化被商品化,吸引游客前來參觀游覽。黃震方、陸林和蘇勤等(2015)認為鄉村文化是人們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存在于鄉村地域的各種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中華文化的源頭和不可或缺的部分。鄉村文化是鄉村旅游發展的基礎和依托,包括鄉村地區傳承至今的農耕文化、民風民俗、鄉村聚落、生活方式等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這些都是鄉村地區重要的旅游資源(張祝平,2020)。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鄉村公共文化建設得到重視,有學者基于產品三層次理論將鄉村公共文化分為特色文化資源、公共文化設施、文化創意產品、文化旅游活動、服務營銷網絡5 類(潘穎、孫紅蕾、鄭建明,2021)。鄉村文化的各個構成要素是在鄉村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積累、沉淀下來的,是能給人以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等方面的浸潤和洗禮的物質和精神存在,反映了鄉村旅游的核心價值(黃震方、陸林、蘇勤等,2015)。

2.旅游產業融合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形式擴展,旅游業逐漸變成一種新興產業。在旅游業發展過程中,融合成為其突出的特點。旅游產業融合源于產業融合,產業融合為旅游產業融合提供了理論基礎。產業融合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信息技術的興起,隨后信息技術及互聯網的發展快速推進了產業融合。產業融合的概念最早來自對技術領域的研究,隨后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產業融合進行了定義。綜合學者們的觀點,本文發現產業融合實質是本來所屬不同產業或者同一產業不同類別的行業,由于技術等外部環境的改變,導致其相互滲透、交叉、重組,最終形成新興產業的發展過程。

對于旅游產業融合的發展,國內外學者有不同看法。Buhalis(1998)認為信息技術是旅游業持續發展的關鍵動力,旅游業要通過利用新興的信息技術和創新的管理方法才能提高競爭力,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Apostolakis(2003)認為旅游和文化遺產的結合是資本主義驅動的結果,由供給和需求兩種范式共同作用。Connell(2012)認為影視旅游已成為旅游業的新業態,他從一個新的角度去研究影視和旅游的融合,為影視業和旅游業的融合發展提供了借鑒。中國學者楊穎(2008)指出,旅游業在不同行業間的融合表現為相互滲透、交叉,融合后的產業既有旅游產業的特征,同時也與旅游產業形成替代、互補的關系,將旅游產業融合分為旅游與第一、第二產業的融合及旅游與服務業的融合兩種類型。何建民(2011)定義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為“旅游產業與其他產業或旅游產業內不同行業相互滲透、相互交叉,最終融合為一體,逐步形成新產業或產業鏈的動態發展過程”。張凌云(2011)指出旅游產業與其他相關產業的滲透和交叉最終形成新產業的動態發展過程就是旅游產業融合,一般分為產業滲透、產業交叉和產業重組3 種融合類型。結合學者們的理解,本文認為旅游產業融合是旅游業與旅游相關產業或其他各個行業之間相互交叉、相互滲透從而形成新的行業的系統發展過程,是旅游市場細分的前提。

3.鄉村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

鄉村地區擁有豐富的自然、文化資源,這也是鄉村旅游如火如荼發展的重要原因。在全球產業融合創新和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鄉村文旅產業融合發展也是應有之義。鄉村旅游研究在國外出現較早,一些學者也注意到文化在鄉村旅游業發展中的重要性,Bramwell(1994)認為鄉村旅游是在鄉村地區開展的包括自然、冒險、體育、健康、教育、藝術和遺產等與文化相關的多方面的興趣和活動。Butler(1998)發現許多游客選擇鄉村旅游是由于鄉村能提供與自然環境、歷史遺產和文化相關的愉快體驗,強調在鄉村旅游過程中的特殊文化需求,即鄉村中的文化性。Falak、Chiun 和Wee(2014)認為鄉村特定的自然環境、當地文化和傳統的土地利用與耕作制度等都是旅游發展的資源要素。國內有學者認為鄉村文旅產業融合是通過挖掘鄉村文化價值,與旅游要素的內外部進行融合,實現文化與旅游業態轉型升級的過程(桂拉旦、唐唯,2016;馬勇、張夢,2019)。申軍波、石培華和張毓利(2020)表示鄉村文旅產業融合能催生旅游新業態,形成催生生活方式,促進鄉村振興。孫九霞、黃凱潔和王學基(2020)提出鄉村性包括自身的土地利用、空間格局等物質維度,以及區別于城市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社會文化維度。陸明明和石培華(2021)認為文化與旅游的融合發展不是簡單相加,而是深度融合,鄉村文旅融合有各自融合的基礎,旅游是市場足而內涵不足,文化是內涵豐富但是缺乏市場,兩者的融合應該是最大限度發揮各自優勢,達到互補與整合的效果。結合學者們對鄉村文旅融合的理解和定義,本文認為,鄉村文旅融合實質是以鄉村文化為基礎,通過旅游的形式將鄉村文化傳播、傳承下去,使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相互滲透、相互交叉的發展過程,在實現鄉村文旅業態升級的同時振興鄉村發展。鄉村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的發展邏輯如圖1所示。

圖1 鄉村文旅產業融合研究過程Fig.1 Research process of the integration of rural 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二、鄉村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的國外相關研究

鄉村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是我國的特色術語,在國外并無類似術語,但國外鄉村旅游發展成熟,文化與旅游業的融合發展實踐較豐富。為了解近年來國外鄉村文旅產業融合的研究現狀,筆者在數據庫Science Direct、Springer中先以“rural tourism”并含“culture”進行關鍵詞和主題檢索,再以“tourism industry”并含“culture industry”進行檢索,檢索日期截至2021年8月,刪除重復文獻,整理共得到272 篇文獻。梳理發現,國外對鄉村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相關的研究呈現上升趨勢,與旅游產業的發展實踐階段比較一致,發文數量排名前6 位的期刊及發文量見表1。

表1 發文數量排名前6 位的英文期刊Tab.1 Top 6 source journals of related articles in English

通過對國外已有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梳理,筆者發現研究范圍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融合動力研究

世界旅游組織(UNWTO)在2018年出版的

Tourism and Culture Synergies

一書中指出,教育是文旅融合的基本動力之一,此外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間的協同作用也是文旅融合的另一重要驅動力(黃細嘉、周青,2012)。國外鄉村文旅融合發展的驅動力包括對鄉村傳統文化的保護、市場需求和政策支持3 個層面。在鄉村文化保護方面,由于鄉村面臨空心化困境,保護鄉村文化、發展鄉村旅游成為重要議題。鄉村地區可將鄉村資源與現有及新興的地方文化政策相結合,引入地方營銷和品牌推廣等地方文化政策要素,發展文化、旅游產業,舉辦節事活動,保護和傳承鄉村文化(Lysg?rd,2016)。Paniccia 和Leoni(2019)的研究表明,鄉村文化與旅游產業結合可以將空心村的古建筑文化開發為鄉村特色景觀,形成鄉村獨特的旅游資源。從市場需求動力角度來看,由于大眾旅游的興起,游客對旅游的文化體驗要求提高,對鄉村產品的文化屬性要求更高,鄉村旅游也更加注重對文化的發掘和運用。正如Cohen(2005)所言,現代旅游業的主要趨勢是對真實性、幻想和強烈情感的渴望,游客希望在旅游目的地有“像當地人一樣生活”的體驗,鄉村旅游也需要充分利用文化要素,讓游客深度體驗,使其達到精神上的滿足。在政策支持層面,鄉村文化與旅游發展的合法化來自政府的賦權。有學者對紐芬蘭農村的文化遺產旅游進行研究,發現除了資本引入和新的消費者需求推動外,政策扶持同樣有利于鄉村文化遺產與旅游產業的發展(Nilsen,2016),Isaksen 和Jakobsen(2017)也得出類似結論。此外,政府等官方組織可以通過頒布相關政策,為鄉村文化旅游活動開展提供依據,將鄉村內涵具體化,使得游客在旅游體驗中有更多的認同感和歸屬感(Silva &Leal,2015)。鄉村文化與旅游產業的深度融合源于內外部多種動力因素,對鄉村文化與旅游資源的整合,可以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大化,推動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

2.融合效應研究

突出文化要素已經成為國外鄉村旅游發展的一個主要趨勢,國外鄉村文旅融合發展效應包括經濟和非經濟兩個層面。非經濟層面包括文化交流、文化活動恢復、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促進社會融合、保護自然、加強社區認同與凝聚力等效應(Barkauskas,Barkauskien? &Jasinskas,2015)。文化遺產、旅游產業、文化產業和創意產業作為鄉村地區發展戰略的組成部分,地位變得越來越重要,旅游者與當地居民雙向互動,在文化上相互影響,這種“主客交往”可以推動文化的交流與傳承(Canavan,2016)。Verma、Bhardwa 和Sisode 等(2019)認為鄉村旅游展示了鄉村文化,并且使得當地居民更加了解自己的文化,更加注重對文化的保護。在經濟層面,增加收入、創造就業機會、促進鄉村發展和產業興旺是突出效應,Pudianti、Syahbana 和Suprapti(2016)對印度尼西亞曼丁村落的研究發現,文化是鄉村的農業轉型為旅游業過程中的關鍵力量,是鄉村優先發展旅游業的重要原因之一。如Lane 和Kastenholz(2015)所言,農村資源——文化、歷史、景觀和社會關系,促進了鄉村旅游的發展,為當地鄉村社區創造了經濟效益。Richards 和Wilson(2006)表示創意旅游增加了目的地的競爭力和吸引力,加快了鄉村地區的發展進程。鄉村文旅融合對鄉村發展產生了多重影響,為鄉村旅游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

3.融合模式研究

在體驗經濟時代,文化被視為鄉村旅游的核心,世界各地因地制宜依托本地資源形成了不同的文旅融合模式。鄉村文旅融合發展目前主要有3 種模式:文化產業的旅游化模式、旅游產業的文化融入模式、文旅產業與其他產業融合模式(張祝平,2020)。鄉村文化遺產、博物館旅游、藝術工作坊就是文化資源的旅游化發展,美食旅游、民俗旅游是旅游產業與文化資源的融合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康養旅游、體育旅游、考古與歷史遺跡修復則是鄉村文旅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朱丹丹、張玉鈞,2008;Salvatore,Chiodo &Fantini,2018)。學者們以不同的案例地為研究對象,對當地的鄉村旅游文化價值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和分析。Bessière(1998)分析了法國鄉村美食旅游的發展,認為美食作為一個地理區域的身份標志和一種促進農產品銷售的手段,主要滿足消費者、當地生產者和其他行動者在鄉村旅游中的特定需求。Csurgó 和Smith(2021)等對匈牙利兩個鄉村的景觀文化價值進行研究,認為文化遺產是鄉村文化生態系統服務的最重要維度。鄉村文旅融合形式多樣,鄉村文化的內容、載體、范圍不同,其融合模式也存在較大差異。

4.融合路徑研究

國外鄉村文旅融合發展經驗較為豐富,發展路徑包括政策支持、社會力量參與、資源融合等方式。文化主導的政策利于鄉村文化旅游的可持續發展,Osman 和Farahat(2018)對黎巴嫩賽丹地區的轉型發展進行研究,提出以文化為主導的旅游業發展振興戰略,鼓勵開發鄉村地區的歷史遺產,以促進旅游業發展;Korunovski 和Marinoski(2012)對奧赫里德的鄉村文化旅游進行研究,對當地文化遺產旅游的發展優劣勢進行詳盡分析,認為可以通過控制和穩定當地物價促進旅游消費,進而促進旅游發展。除了政府力量的介入,外部社會力量的參與也有利于鄉村文旅產業發展。Lysg?rd(2019)以挪威的農村地區和小城鎮為例進行研究,發現農村地區要發展成為社會文化社區,需要增加社會資本和社會凝聚力,才能更好地促進文化與旅游的融合發展。從資源融合的角度入手,不同的創意方式將鄉村旅游目的地的特有資源如地區文化、自然景觀、氣候融合起來(Mcgranahan &Wojan,2007),形成多種文化旅游類型,達到文旅融合的目的(Hall,Kirkpatrick &Mitchell,2005)。綜上,鄉村文旅融合以文化塑造鄉村旅游,通過多方力量帶動產業融合,打造多元化的鄉村旅游產品。

三、鄉村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的國內相關研究

截至2021年8月25日,我國在鄉村文化與鄉村旅游融合研究方面已取得較豐富成果,筆者以“鄉村文化”并含“旅游”為主題在中國知網數據庫進行期刊文獻檢索,然后在結果中以“融合”或“文旅融合”為關鍵詞進行模糊檢索,剔除與研究主題無關及重復的文獻,共得到文獻318 篇,相關研究文獻的統計情況如圖2所示。

圖2 國內相關研究文獻數量統計Fig.2 The number of relevant journal articles in China

依據鄉村振興戰略等政策,綜合考慮國內學術界對鄉村旅游、文旅融合及相關問題的研究,結合文獻數量年度變化分析,可以將我國鄉村文旅融合研究過程大致分為3 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15年以前,自20世紀90年代國內鄉村旅游興起,至進入21世紀后鄉村旅游全面發展,雖然學者們關注了鄉村旅游中的文化資源,但較少將兩者結合研究,研究成果較少。第二階段是2015—2018年,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全域旅游、“旅游+”等發展戰略,文化產業也被列入旅游業優先融合的產業(黃細嘉、周青,2012),我國對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扶持政策逐漸增多,鄉村文化與旅游產業得到極大重視,在全域旅游的推動下,鄉村旅游發展勢頭強勁,引起學者關注,相關研究開始增多。第三階段是2018年以后,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旅游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實施方式得到大力發展;2018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組建,文旅融合發展被推向了高潮,文化與旅游的互動融合發展也得到很多關注,鄉村文化得到了深度挖掘,鄉村文旅融合研究逐漸深入和增多,成為研究熱點。

從國內相關文獻的學科屬性來看,鄉村文旅融合涉及的學科包括旅游、文化、經濟、管理、教育、地理、心理等領域,跨學科研究趨勢比較明顯,占比較多的是管理學、旅游學、經濟學。在研究方法上,以對融合的動力機制、融合模式等的定性研究居多;隨著研究的深入,定量研究也開始得到重視,主要應用在融合效應等方面,學者們逐漸注重運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提高科學性和嚴謹性。

通過對已有文獻的梳理,本文發現國內學者在研究鄉村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時,主要研究議題包括融合動力、融合效應、融合模式、融合路徑4 個方面。

1.融合動力研究

融合動力主要包括內生性動力和外生性動力(曹世武、鄭向敏,2011)。從內部來看,旅游者的消費需求升級和市場結構優化是主要驅動力。隨著社會發展,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旅游者的旅游需求逐漸從淺層次的觀光游覽轉向深層次的文化性消費(陸益龍,2020)。為了更好滿足旅游者的文化需求,鄉村旅游產品就要借助文化要素進行拓展創新,旅游產品的生產和更新也就導致了市場競爭(吳杰、蘇維詞,2019)。旅游者的需求變化引起市場結構的變化,從而成為鄉村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的主要原因。從外部來看,國家政策支持和技術發展是主要驅動力。周春波(2018)通過實證研究發現,政府規制、技術創新都是推動我國文旅融合的基礎性動力。近年來,國家頒布了相關政策文件,從宏觀層面大力支持鄉村文旅產業的融合發展,規范了市場發展秩序,為產業融合提供了基礎保障(陳瑾,2014)。大數據、3D 打印、虛擬現實等技術進步明顯,“跨界”創新效應愈發顯著,促生多樣化的鄉村旅游營銷模式,推動了鄉村旅游發展與文化創新融合(耿松濤、張伸陽,2021)。綜上,我國鄉村文旅融合以消費者需求和市場結構優化為內部動力,在政策與技術的外部動力推動下,共同促進鄉村振興。

2.融合效應研究

鄉村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帶來的效應是多維的,集中表現為:(1)對鄉村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鄉村文旅融合能有效保護傳統文化,擴大外界對本地文化的了解,豐富目的地景觀的文化內涵(翁鋼民、李凌雁,2016),在促進少數民族文化建設方面有積極作用,能對民族傳統文化進行深入挖掘和保護(張祝平,2020)。(2)對旅游業業態升級的促進。鄉村文旅融合是旅游業的一種創新發展形式,能為旅游業的發展帶來活力和生機(趙華、于靜,2015),有利于鄉村旅游產業結構、產業發展模式等的升級轉型,有利于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和高質量發展(楊柳,2017)。(3)對旅游目的地發展的積極影響。鄉村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能吸引旅游客源市場,充分利用農業資源、農村民俗文化資源,增加農業的附加值,培育農村新產業(何建民,2011)。桂拉旦和唐唯(2016)認為鄉村文化與旅游具有天然的共生互融關系,對目的地扶貧工作產生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多重效應,對鄉村振興有顯著促進作用。(4)鄉村文化保護與旅游業發展之間的矛盾和沖突。鄉村文旅融合在傳承、宣傳鄉村文化的同時,也會對鄉村文化產生負面影響(趙承華,2018;蔡克信、楊紅、馬作珍莫,2018),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城市文化、互聯網文化等外來文化入侵會造成本土文化的“異化”,降低鄉村文化的吸引力和原真性(瞿華、劉榮榮,2017;王韜欽,2018)。

3.融合模式研究

鄉村文化主要分為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依據鄉村文化資源的存在形態與利用方式,可把鄉村文旅融合模式分為如下4 類。

(1)農家樂模式。農家樂是我國最早發展的鄉村文旅融合模式(饒蕊,2011),是一種依托農家飲食文化和生活方式,為游客提供食宿、休閑娛樂等服務的鄉村旅游模式。農家樂多分布于城市周邊的鄉村以及著名景點附近,這種獨特的鄉村旅游模式既滿足了城市居民的休閑文化需求,成為再現大家庭親密感的懷舊空間(樸忠煥,2019),也促進了鄉村經濟發展,成為熱門鄉村文化旅游形式之一(曹世武、鄭向敏,2011)。

(2)生態觀光模式。生態觀光模式主要是利用鄉村的田園、水系、動植物等自然資源,將傳統農業文明與觀光旅游進行有機結合,讓游客在鄉村生態環境中感受鄉村傳統文化,滿足游客的求知、休閑、娛樂等多方面的需求(王鷺雅,2019),包括民俗風情節事活動、科普教育活動、農業經貿活動、休閑度假活動(高文智,2016)。翁伯琦等對鄉村旅游與生態文化傳承現狀進行分析,認為生態觀光旅游不僅要注重游客對自然景觀的感悟,也要讓游客了解勞動實踐的意義和地域生態文化的先進性(翁伯琦、仇秀麗、張艷芳,2016)。閆偉紅和李冠喜(2019)認為在休閑農業中引入文化元素,既能體現文化價值又能產生經濟價值,充分發揮了鄉村旅游的觀光、休閑、度假、科普等功能。

(3)傳統村落旅游模式。傳統村落是我國農耕時代文化遺產的典型代表,文化符號內涵豐富。為更好地保護歷史傳統村落,我國相繼評選出5 批傳統村落進行政策保護,為傳統村落旅游發展提供了良好環境。傳統村落旅游主要依托村落建筑及傳統農耕文化發展起來,羅萍嘉和鄭祎(2020)系統梳理了近20年來我國傳統村落旅游的研究和發展現狀。少數民族村寨的特色民俗活動成為熱門旅游活動,參觀民俗旅游村(薛群慧,2007)、民族生態博物館(吳偉峰,2007)等活動也在傳統村落旅游中興起。杜韻紅(2021)認為鄉村博物館能夠重塑鄉村地方性文化,推動鄉村文化遺產與旅游的結合,保護與活化利用鄉村文化。

(4)文化創意模式。鄉村文化創意與旅游結合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在鄉村原有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創造,如河北省蔚縣剪紙村、四川省綿竹市的年畫村等,均是鄉村文化與創意結合的代表。另一種是引入藝術、表演、音樂等形式,為鄉村增添文化創意元素(潘穎、孫紅蕾、鄭建明,2021),如廣西壯族自治區陽朔縣的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湖南省鳳凰古城的舞臺劇《邊城》,為當地的文旅融合發展提供了文化契機。學者們也對文化創意產業和鄉村旅游發展進行了理論研究,如李愛蘭(2016)對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機制進行了研究;文衛民、肖志高和張玉山(2021)對比分析了文化創意產業與鄉村振興的關系,論證了文創型鄉村構建是發展鄉村旅游的重要模式之一。

4.融合路徑研究

鄉村文旅融合在我國已經有很多實踐成果,各個地區結合各自優勢從不同角度進行實踐,融合路徑主要有資源融合、技術融合、功能融合等。

(1)資源融合

資源融合主要指鄉村文化以旅游資源的形式融入旅游業發展,鄉村的風俗民情、自然風光、歷史遺跡等,都能轉化為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資源。黃春和陳蘊茜(2021)研究了江西省資溪縣的茶旅融合現狀,提出茶旅結合能實現茶產業鏈與旅游產業鏈的有機融合;尚子娟和任禹崑(2021)等基于共生關系視角,提出鄉村紅色文化與旅游融合是鄉村發展的途徑之一。還有學者對瑤族盤王節活動進行田野研究,認為民族地區要實現文旅融合,需以民族特色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可持續利用為前提,打造民族傳統文化集中展演的平臺,通過儀式展演的方式達到文化共生、文旅融合的多重目的(平鋒、梁婷婷,2020)。也有學者借鑒日本的“一村一品”原則,對傳統農家村落提出整合鄉村文化資源、打造文旅品牌的發展思路(董丹丹,2021)。

(2)技術融合

鄉村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新興技術的引入,技術手段將文化以現代化的方式展示在游客面前,吸引游客體驗的同時達到傳播文化的目的。李勇軍和王慶生(2016)認為鄉村文化與旅游產業的融合路徑包括創意、休閑體驗、展示和技術等方式,借助信息技術實現城鄉之間線上線下空間融合,通過現代網絡技術和平臺經濟突破城鄉空間制約。張紅梅、魏婭麗和陶雨芳等(2021)提出將VR、AR 等技術應用于葡萄酒莊的游、購、娛等領域,打造葡萄酒智慧主題公園、葡萄酒文旅博覽園,增強文化與旅游的融合性。旅游產品的更新換代需要技術賦能,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可以為鄉村文旅的融合發展提供基礎,提高鄉村文化的可視性和可參觀性(張朝枝、朱敏敏,2020)。此外,現代信息技術也為游客出行提供了信息便利,通過智慧旅游體系與平臺的建設,鄉村文旅信息的獲取變得更加方便快捷,旅游發展戰略、理念和產業布局得到創新升級。

(3)功能融合

鄉村文化產業與旅游業都是為游客服務、滿足游客需求而存在的,都能為鄉村的發展帶來經濟、社會、文化效應,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邊界模糊,兩者具有的類似功能為兩者的融合提供了機會(吳杰、蘇維詞,2019)。教育、運動、康養等功能元素的加入,形成了多樣的鄉村旅游新業態,包括鄉村研學旅行、體育休閑旅游、康養旅游等,使得文化與旅游的功能得到發揮和強化。劉洋和楊蘭(2019)以貴州省為例,發現當地的功能融合體現在物質遺產、民族文化與旅游業間,物質遺產具有旅游、科考、文化等價值,民族文化則是服務與文化價值并存,文旅融合是旅游目的地和文化創意產品協同發展的過程,而不是文化與旅游產業之間簡單的功能疊加。黎玲(2021)認為可以推動鄉村文旅與農林、康養、研學、文創等多功能業態融合,延伸鄉村文旅產業鏈,形成多樣化的鄉村文旅產品。

基于以上研究梳理,本文得到中外鄉村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相關研究的基本框架(見圖3)。

圖3 鄉村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相關研究框架Fig.3 Research framework of integration of rural culture and tourism

四、研究評述與展望

1.研究評述

鄉村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成果豐碩,已經形成多個研究熱點和子領域。對比國內外鄉村文旅融合研究成果,本文得出如下結論:

(1)鄉村文旅融合研究具有突出的時代特征。梳理文獻發現,鄉村文旅融合是我國的特有術語,國外鮮有類似提法;在鄉村文旅融合的理論和實踐方面,中西方語境也存在較大差異(張朝枝、朱敏敏,2020)。縱觀我國鄉村文旅融合研究階段,在理論層面、實踐層面和研究主題上都與我國的發展狀況相對應,反映出各個階段我國鄉村文化與旅游發展的進程,具有比較明顯的中國特色。

(2)鄉村文旅融合理論與實證研究并行。鄉村文旅融合目前已成為熱門研究話題,多以產業融合相關理論為基礎進行研究,較少單獨對鄉村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的理論進行闡述,原因之一可能是鄉村文旅融合作為文旅融合的分支,其理論基礎是相似的。在國外,鄉村文旅融合是在鄉村旅游及文化遺產旅游的基礎上融合而來,多從鄉村旅游相關理論入手,案例分析較為豐富,研究體系較國內而言更為完善。在實證方面,國內外均聚焦于鄉村文旅融合的業態和產品,研究內容主要包括融合機制、效應、模式和路徑。其中,在融合機制層面,主要是內外雙驅動、多因素影響機制;在融合效應層面,主要包括經濟效益和非經濟效益;鄉村文旅融合模式包括美食旅游、生態觀光旅游、鄉村文化遺產旅游等形式;在融合路徑層面,國內外由于案例地的鄉村旅游發展程度不同,融合路徑存在一定差異,但在總體方向上,多以資源、市場、功能、技術為主要發展路徑。

(3)鄉村文旅融合研究方向呈現多元化趨勢。鄉村文化形態多樣,包括有形的物質文化和無形的非物質文化,研究內容也多從有形文化轉向無形文化,即從鄉村的傳統文化轉向滿足旅游者多種需求的大眾文化、創意文化。國內外鄉村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業態多樣,如生態文化旅游、傳統村落旅游、演藝旅游等,這些融合業態與旅游發展的關系及文化旅游產品開發策略成為研究者關注較多的主題,在研究時多從某一具體的案例地入手,分析案例地鄉村文旅融合的現狀、產品開發、管理經驗等。此外,文化創意產業與旅游的融合也是研究熱點,非物質文化遺產、少數民族文化的旅游開發及旅游與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也已成為學者關注的重要話題。

2.研究展望

從國內外鄉村文旅融合研究熱點來看,鄉村文化與旅游產業的融合已經引起學界的廣泛關注。結合我國鄉村文旅融合發展的實踐經驗,未來研究可以關注以下領域:

(1)鄉村文旅融合的機制和協同效應研究。在文旅融合研究基礎上,鄉村文旅融合的理論已有一定積累,但目前鄉村文旅融合的基礎領域如兩產業融合的影響因素、機制、效應等內在規律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總體認識還不夠系統,存在的爭議性內容較多,仍需要加強學者、研究機構之間的學術交流,完善鄉村文旅融合的基礎研究體系。在鄉村文化與旅游產業間的關系研究方面,現有研究多關注經濟層面,未來可以關注鄉村文旅融合對鄉村文化產業、文化創造等的價值和影響,包括對旅游發展、旅游者消費過程、村落空間生產的影響,對鄉村生態文明、文化自信的影響等,鄉村文旅融合的機制和協同效應研究有待加強。

(2)鄉村文旅融合區域性發展和多業態融合研究。隨著全域旅游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鄉村文旅融合在不同地區會有不同的發展情況,在國家政策方針的指導下,各地因地制宜、差異化和特色化發展將是未來的鄉村文旅融合趨勢,而不同地區的典型實踐成果和代表性案例地也將成為熱門研究對象,實例研究將更豐富。鄉村文旅融合目前形成的業態包括鄉村遺產旅游、博物館旅游、文創小鎮等,未來鄉村文旅融合將會產生更多的業態,衍生出更多的鄉村旅游新產品和形式,這也將成為學者們研究的熱點。

(3)鄉村文化、旅游與技術的融合研究。技術融合作為鄉村文旅融合的路徑之一,為鄉村文化與旅游產業的融合提供了外部驅動力。在大數據、人工智能、互聯網等新興技術的發展下,人們更注重旅游過程中的文化體驗感知。在智慧旅游與科技發展的帶動下,未來研究將更多關注旅游者對鄉村文旅融合的價值感知、旅游者行為大數據分析、科技在鄉村文化空間的運用、交互體驗、鄉村文旅綜合體設計技術等方面(李先躍,2019)。

(4)跨學科和多方法結合研究。鄉村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的研究涉及經濟、社會、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在研究學科上不僅要注重跨學科理論和方法的借鑒,也要注意對文化與旅游產業本身學科理論和方法的應用,未來研究需要將觀察、實地考察、比較分析、模型檢驗、地理空間研究等方法結合起來,充分運用大數據等信息技術,以更加多元化的研究方法來開展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久久久久无码| 国产91丝袜在线播放动漫 | 午夜限制老子影院888| 国产人碰人摸人爱免费视频| 亚洲视频在线网| 韩国v欧美v亚洲v日本v| 亚洲黄色高清| 国产精品亚欧美一区二区| 国产高清国内精品福利| 直接黄91麻豆网站|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古装| 欧美性色综合网| 尤物午夜福利视频|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你懂的| 欧美成人午夜在线全部免费|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你懂的 | 国产毛片久久国产| 亚洲第一页在线观看| 亚洲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日韩一级二级三级| 久久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看| 无码免费视频| 国产剧情一区二区| 青青青视频蜜桃一区二区| 99视频全部免费| 欧美h在线观看| 四虎永久在线视频| 免费不卡视频| 韩日无码在线不卡| 毛片免费试看|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日本不卡网|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不卡在线| 国产区网址| AV无码国产在线看岛国岛| 国产麻豆aⅴ精品无码| 婷婷亚洲视频| 欧美日韩成人在线观看| 亚洲不卡无码av中文字幕| 爱色欧美亚洲综合图区| 色综合热无码热国产| 中文字幕欧美成人免费| 国产成人91精品| 国产Av无码精品色午夜| 区国产精品搜索视频| 亚洲精品欧美重口| 欧美成人区| 国产在线观看第二页| 国产人成午夜免费看| 91福利免费|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综合影院| 91网址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所毛片视频|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国产熟女一级毛片| 免费看a毛片| 成人小视频网|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一区| 亚洲制服丝袜第一页| 亚洲色图综合在线| 国产免费一级精品视频| 91破解版在线亚洲| 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毛片一区二区在线看| 黄色片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在线日本| 91在线精品免费免费播放| 精品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男女性午夜福利网站| 亚洲综合第一区| 曰韩免费无码AV一区二区| AV不卡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人动漫在线|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软件| 亚洲欧美日韩视频一区| 久久青草视频| 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久久| 国产啪在线91|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 亚洲h视频在线| 在线视频精品一区| 亚洲毛片一级带毛片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