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克飛
在現代文學史上,“青島”二字出現頻率頗高,或者是這個寧靜的海畔城市適宜創作的緣故,許多作家盡管客居時間不長,卻在這里經歷了最高產的創作時光,也留下了巔峰作品。比如沈從文說在青島那兩年是他“工作能力最旺盛”的時期,蕭軍和蕭紅分別寫出《八月的鄉村》和《生死場》,一舉成名,聞一多寫下巔峰詩作《奇跡》……種種例子不勝枚舉。
老舍也是一例,他在青島創作了代表作《駱駝祥子》,此外,《櫻海集》和中篇小說《文博士》也在青島完成,為了專心創作,他甚至辭去了國立山東大學教授之職,全靠稿費收入維持生活。

青島的老舍故居其實有三處,老舍初來青島時住在國立山東大學附近,即如今登州路10號,但因生活不便,大概半年后就搬至如今的金口三路2號,我曾尋訪此樓,但據當地居民說原樓已拆除,原址蓋了新樓房。老舍曾在《櫻海集》中寫道:“開開屋門,正看到鄰家院里的一樹櫻花,再一探頭,由兩所房中間的隙空看見一小塊兒綠海。”可惜我已不得見,不過整條金口三路,仍是遍布一個個德式庭院,悠然寂靜,仿似當年。臧克家也曾回憶過這棟樓,他說:“一進門,小院極幽靜,草坪碧綠,一進樓門,右壁上掛滿了刀矛棍棒,老舍那時為了鍛煉身體,天天練武。”又住了半年后,他再次搬家,搬入如今的黃縣路12號,在那里住了兩年多,《駱駝祥子》也在這其間寫成。
2010年,這里被辟為“老舍故居”和“駱駝祥子博物館”,在此之前,它一直是民居,一度破敗不堪。我第一次造訪此處,是在2005年。黃縣路是一條老街,石板鋪就的路面兩側,是一棟棟帶著獨立小院的老樓,也有臨街的小店,清靜自得。
那天走到街口時,恰好是下午5點,太陽斜照在石板路上,兩側的歐式院落一片寂靜。若非一間小店門口停著一輛小車,我幾乎就誤認為這是20世紀30年代的黃縣路,又想到老舍,便不免落入俗套,一心假設遠在北京胡同的駱駝祥子在這海畔的石板路上疾奔。這長長的、彎彎的一段石板路,在陽光下慵懶著,并不掩飾歲月的痕跡。
那時的老舍故居,門口掛著牌子,寫明是文物和受保護建筑,但頗為破敗,鐵門銹跡斑斑,院子角落的雜草高高地伸到了二樓窗臺上,外墻斑駁墻面脫落。當時便心生矛盾,心想若任由它年久失修,自然非我所愿,但若是被修葺一新,搞成落入俗套的博物館,也是我不愿見到的。結果,五年后這里還真成了博物館。墻面翻新、院落修葺整齊的博物館,還真是失去了往昔味道,我心中的老舍故居,始終是初見時的模樣,比如故居旁的那棵銀杏樹,青島的老院落里常有銀杏,記得外婆家的院子里便有兩棵,每當結果時,便用長竹竿打下來,鄰居們一家分一大盆,我還曾在樹下挖出過一窩小刺猬,蜷成一個球,煞是可愛。
據說,老舍一家當年住在一樓,二樓住戶中有幾個孩子,日后居然個個成名,分別是編劇、作家黃宗江,表演藝術家黃宗洛和黃宗英。
老舍關于青島的散文,我最喜歡的是那篇《五月的青島》,或許是因為我也最愛那時的青島吧,“五月的島上,到處花香,一清早便聽見賣花聲。公園里自然無須說了,小蝴蝶花與桂竹香們都在綠草地上用它們的嬌艷的顏色結成十字,或繡成幾團;那短短的綠樹籬上也開著一層白花,似綠枝上掛了一層春雪……”
這花團錦簇的城,我童年時也屢屢得見。正如他所說,到了青島,才明白了什么叫做“春深似海”。那個布滿櫻花和桃花的春天,怕就是為海而生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