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卓
(東莞仁康醫院心血管內科,廣東東莞 523000)
心力衰竭是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以呼吸困難、心源性哮喘及咳嗽等癥狀為主要臨床表現,若未及時治療,易引起患者死亡[1]。近年有研究發現,β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及醛固酮受體拮抗劑逐漸成為心力衰竭患者治療的新方式,其中沙庫巴曲纈沙坦在心力衰竭治療中取得顯著成果,但有關沙庫巴曲纈沙坦的用藥劑量尚未形成統一認識,其對心力衰竭患者心肌損傷標記物水平的影響也有待觀察[2]。為此,本研究探討不同劑量沙庫巴曲纈沙坦對心力衰竭患者心肌損傷標記物水平的影響,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1月東莞仁康醫院收治的50例心力衰竭患者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給予沙庫巴曲纈沙坦治療,初始給藥劑量均為50 mg/次,2次/d,治療2 周后根據用藥劑量的不同分為小劑量組(23例,100 mg/次,2次/d)和大劑量組(27例,200 mg/次,2次/d)。小劑量組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10例;年齡21~62歲,平均年齡(38.46±2.11)歲。大劑量組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12例;年齡18~60歲,平均年齡(39.62±2.06)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東莞仁康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14》[3]中慢性心力衰竭的診斷標準;②年齡≥18周歲;③左室射血分數(LVEF)≤40%。排除標準:①合并惡性腫瘤疾病者;②認知功能嚴重受損者;③肝腎等其他重要器官受損者;④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患者。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行沙庫巴曲纈沙坦(北京諾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90002,規格:100 mg/片)治療,初始給藥劑量均為50 mg/次,2次/d。連續治療2周后,小劑量組患者給藥100 mg/次,2次/d;大劑量組患者給藥200 mg/次,2次/d。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12周。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顯效:臨床癥狀消失,美國紐約心臟病協會心功能分級(NYHA)改善≥2級;有效:臨床癥狀顯著改善,NYHA分級改善=1級;無效:臨床癥狀及NYHA分級改善<1級或有加重跡象[4]。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比較兩組患者心功能指標。于治療前后采用超聲心動圖測定患者心功能指標變化,包括LVEF、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③比較兩組患者心室重構參數。于治療前后由具有操作資質的醫師采用彩色超聲診斷儀(飛利浦公司,型號:EPIQ5)檢測患者室間隔厚度(IVST)、左室質量指數(LVMI)、左室后壁厚度(LVPWT)變化。④比較兩組患者心肌損傷標記物水平。于治療前后采集患者清晨空腹肘靜脈血5 mL,以3 000 r/min離心5 min,取上清液,采用賴氏比色法測定患者心肌損傷標記物[氨基末端腦鈉肽前體(NT-proBNP)、肌鈣蛋白T(cTnT)、血管緊張素Ⅱ(AngⅡ)]。⑤比較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不良反應包括低血壓、血管性水腫、高鉀血癥等。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行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行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大劑量組患者治療有效率顯著高于小劑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例(%)]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LVEDD、LVEF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LVEDD水平均低于治療前,LVEF水平均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大劑量組患者LVEDD水平低于小劑量組,LVEF水平高于小劑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LVEDD: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EF:左室射血分數。
組別 例數 LVEDD(mm) LVEF(%)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大劑量組 27 63.19±5.21 46.38±5.51* 32.91±4.86 49.77±5.63*小劑量組 23 62.96±5.19 53.87±5.29* 33.06±4.81 41.63±5.38*t值 0.155 4.878 0.109 5.199 P值 >0.05 <0.05 >0.05 <0.05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室重構參數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IVST、LVPWT、LVMI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IVST、LVPWT水平顯著低于治療前,LVMI水平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大劑量組患者治療后IVST、LVPWT水平低于小劑量組,LVMI水平高于小劑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室重構參數比較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室重構參數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IVST:室間隔厚度;LVPWT:左室后壁厚度;LVMI:左室質量指數。
組別 例數 IVST(mm) LVPWT(mm) LVMI(g/m2)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大劑量組 27 10.95±4.16 7.23±2.06* 11.32±4.31 7.11±1.13* 96.87±5.63 126.88±7.68*小劑量組 23 10.83±4.13 8.98±3.88* 11.46±4.28 8.66±3.39* 96.79±5.54 117.48±5.34*t值 0.101 2.033 0.114 2.237 0.050 4.937 P值 0.919 0.047 0.909 0.029 0.960 0.021
2.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肌損傷標記物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NT-proBNP、cTnT、AngⅡ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NT-proBNP、cTnT、AngⅡ水平顯著低于治療前,且大劑量組低于小劑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肌損傷標記物水平比較(ng/L,x)
2.5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例(%)]
心力衰竭是心肌病、冠心病等常見心血管疾病的終末階段,炎癥和血流動力學負荷過重在心力衰竭病理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可改變心肌功能和結構,嚴重時可對心臟泵血或充盈功能產生影響,導致患者死亡[5]。既往臨床針對心力衰竭患者治療多以血管擴張、心室重構等為主,其中以沙庫巴曲纈沙坦等西藥療效較為顯著[6]。沙庫巴曲纈沙坦屬于血管緊張素受體/腦啡肽抑制劑,通過抑制腦啡肽酶活性,阻斷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醇系統激活過程,可擴張血管,發揮治療作用,在心力衰竭治療中的應用已逐漸成熟,對心室重構也有顯著效果,有助于提高臨床療效,但關于沙庫巴曲纈沙坦用藥劑量尚存在爭議[7]。
本研究結果顯示,大劑量組患者總有效率高于小劑量組,提示大劑量沙庫巴曲纈沙坦可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療效。究其原因,沙庫巴曲纈沙坦可抑制神經內分泌系統過度激活,減少心肌肥厚,降低心臟負荷,而大劑量用藥可增高血液中藥物濃度,提高臨床療效。
有研究指出,針對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療除重視癥狀緩解外,還應當以心室重構為主[8]。本研究顯示,大劑量組患者治療后LVEDD水平低于小劑量組,LVEF水平高于小劑量組,表明大劑量沙庫巴曲纈沙坦可提高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改善效果。大劑量用藥可更好抑制交感神經系統活性,抑制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醇系統,減少因神經內分泌激素激活而引起的心肌細胞凋亡,延緩或改善心功能。本研究中,大劑量組患者治療后IVST、LVPWT水平低于小劑量組,LVMI水平高于小劑量組,表明大劑量沙庫巴曲纈沙坦可促進心力衰竭患者心室重構,與既往報道相似[9]。
心力衰竭患者多伴有心肌損傷指標異常,可引起血流動力學障礙,加重心臟負荷,增加心臟能量消耗,降低心功能恢復效果,因此改善心肌損傷標記物水平至關重要[10]。本研究表明,大劑量組患者治療后NT-proBNP、cTnT、AngⅡ水平低于小劑量組,提示沙庫巴曲纈沙坦大劑量用藥可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心肌損傷。沙庫巴曲纈沙坦無需經肝臟生物轉化,具有腦啡肽酶及血管緊張素受體雙重抑制作用,能緩解持續炎癥浸潤對心力衰竭患者心肌細胞產生的損傷,而大劑量用藥可增加給藥濃度,增強心肌保護效果,有效降低心肌受損程度。
此外,本研究中兩組患者均未發生嚴重不良反應,提示沙庫巴曲纈沙坦大劑量用藥并不會增加心力衰竭患者用藥不良反應發生風險,或與研究所選樣本量大小有關。通過及時減量或停藥、適當調整用藥方案后,患者不良反應癥狀消失。
綜上所述,大劑量沙庫巴曲纈沙坦治療心力衰竭效果較好,有助于保護心功能,對心室重構有一定改善作用,可改善心肌損傷程度,提升治療效果,用藥安全性高。但本研究樣本量小,且為回顧性分析,因而存在一定局限性,結論仍有待今后大樣本研究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