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偉明(上海)
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爆發后,上海淪陷。水鄉青浦也未能幸免被日本侵略軍占領的厄運。青浦縣城兩次遭受日寇從虹橋機場過來的飛機轟炸,成片民房商店被毀,老百姓流離失散,家破人亡。原來繁華的青浦城廂變得滿目瘡痍,經濟蕭條,民不聊生。青浦淪陷后,東南西北各個城門都被日本鬼子設卡把守,老百姓進城,都要鞠躬行禮,檢驗“良民證”,還遭到了日本鬼子平白無故的辱罵毆打,彌漫著血腥恐怖的氣氛。
地處江浙滬交界的青浦,既是八路軍南下的通道,又是新四軍東進的要道。素有抗爭精神、小刀會傳統的青浦人民,同仇敵愾,奮起抗爭。在青浦人、淞滬三支隊隊長顧復生等領導下,在青浦東部地區觀音堂成立了青東抗日自衛隊,集聚了青浦眾多的民眾,拿起武器,與日本人斗智斗勇。整整八年的抗戰,青浦抗日自衛隊,游擊于水上、奮戰于陸地,英勇善戰,名震青浦。
青浦是個典型的水鄉,水網密布,縱橫交叉。當地的民眾“開門見河,出門動櫓”,唯一的青滬公路直通滬上,是當地民眾出行的生命線。抗日戰爭爆發后,這條公路成了日軍運輸物資、調動兵力的主干道,成為日寇必經通道,也對青浦的抗日自衛隊造成了極大的威脅。為此,青東地區的觀音堂、蟠龍、陸家角一帶的民眾,主動要求顧復生領導的青東抗日自衛隊采取行動,截斷日寇的后路。

顧復生足智多謀,經過一番精心的運籌,決定在“八一三”事變一周年之際,火燒公路橋梁,忍痛自毀青滬公路通道,切斷日寇物資運輸的交通線,打擊敵人的囂張氣焰。
1938年8月20日傍晚,夜幕降臨,青東抗日自衛隊的300多名指戰員,打著火把,集合在觀音堂抗日武裝根據地,分水陸兩個陣營,直奔青滬公路。水上的自衛隊,以觀音堂古思浜為基地,征用了15條大型農船,裝載著火油、稻草、棉花箕、干柴等引火物品,搖船到青滬公路沿線的橋洞下待命;陸上的自衛隊,則兵分三路。東面一路到虹橋機場附近警戒,切斷敵人的通訊聯絡,注視好機場方面敵人的動向。西面的自衛隊,駐守在青滬公路的八號橋,隨時準備阻擊青浦縣城過來增援的敵人。中路自衛隊負責搗毀位于徐涇的偽軍巢營,牽制敵人的兵力。
參加這次燒橋行動的,除了300多名青東自衛隊外,還有近800多名抗日民眾,男女老少齊參與。他們群情激奮,同仇敵愾,聲勢浩大。從徐涇老宅附近的十八號橋到趙巷鄉的八號橋,共有十一座橋梁,顧復生都周密地安排了力量。自衛隊和老百姓,齊心協力,配合默契,只等時間一到,馬上行動。
青滬公路上的這十一座公路橋,橋墩雖是用水泥鋼筋澆鑄的,橋面和橋拱卻是用粗大的松木鋪就的。水泥和木頭的銜接處都是由鐵釘連接的,結構相當堅固。當地的造橋師傅,含淚看著自己親手設計和建造的橋梁,根據橋梁的不同結構造型,制訂了不同的毀橋辦法。在毀壞靠近虹橋機場的幾座橋梁時,為了不讓火光映照天空,驚動機場內的日寇,就采用拆毀方式。大家趁著夜色,鋸的鋸,撬的撬,扛的扛,干得汗流浹背,熱火朝天。大家把拆下來的大木料搬到觀音堂自衛隊的根據地,期待抗戰勝利后再造橋。對八號橋、九號橋等橋梁,用鐵絲網扎在橋梁下,鋪上花箕稈、稻草柴,澆上火油后點燃燒毀。青滬公路的中間幾座橋,他們則用預先堵好舊漏的破船,堆上引火物,上接橋梁,下系破船,連橋帶船一起焚燒殆盡。
當天的半夜,整個青滬公路,濃煙滾滾,青浦人民的抗日熱情,演化成一條條翻滾的火龍,煞是壯觀。駐扎在青浦城內的日本鬼子,聞訊后驚慌失措,當即糾集了100多名日偽軍,出動數輛汽車,直奔青滬公路。日寇汽車開到離八號橋三公里的趙巷崧澤村時,又害怕青東自衛隊設有埋伏,再沒敢往前行走。面對著青滬公路的斷橋絕路,日寇在走投無路之下,只能滯留在崧澤村附近,虛張聲勢地鳴放空槍,然后,便悻悻然地掉頭回營了。
1945年8月15日,日寇無條件投降了,八年抗戰終于取得了勝利。然而,國共兩黨重慶談判破裂,共產黨顧全大局,顧復生等奉命集合青東抗日自衛隊,隨新四軍北撤。當部隊從青東觀音堂撤離青浦白鶴時,在原小刀會周立春、周秀英農民起義的塘灣村的土地廟和城隍廟的墻面上,分別用紅色朱粉書寫了“鞏固國內團結,保證國內和平!”和“我們要和平,反對內戰!”的標語。新四軍的這些標語,宣傳了追求和平的理念,架設了“和平”的橋梁。
新中國成立后,水鄉人在原先燒橋的青滬公路,架設了現代化的橋梁,修建了寬闊的滬青平公路,成為通往西藏的 318 國道一部分,貫通了水鄉人與外界交往的網絡。在青東抗日自衛隊的所在地觀音堂,建造了青東革命烈士陵園,架設了追思先烈的“心橋”。每年的清明,都有民眾前去掃墓,緬懷當年為抗日戰爭犧牲的革命烈士。
如今,青浦東面的虹橋地區,建設了具有“四葉草”造型的國家會展中心(上海),作為上海國際進口博覽會的主會場。一座座有形和無形的虹橋,為上海這一座國際大都市增添了亮色,成為連接中外經濟、文化交往的連心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