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健華 文/圖
探尋靈泉的心路是漫長的,實際的旅途與探秘,在知曉了十多年之后才真正實現。
靈泉俗名黑龍潭,在巍山縣的東山之巔。最早知道這個地方是通過巍山的歷史文獻。我曾經問過當地的村民,他們說這個地方很靈驗的,是老百姓祭龍求雨的地方,淌著一股清泉,甘甜的水滋養了那里的山民。
清代蒙化同知卞庶凝曾為靈泉親手書寫“靈泉”大碑一座,并親手題寫了《靈泉碑記》,把靈泉的功能和價值描述得淋漓盡致。于是我心生向往,已經在近幾年問了好幾次去的路途怎么樣?遠不遠?難不難走?但一切都落實在打聽上,一直沒有成行。
去年年底,有一天妻子正好也休息,她說:“讓我們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吧,去探你說的靈泉好不好?”沒有絲毫猶豫,我們就一路向東出發了。
山路彎彎煞是好看,行走在林間,雖然是冬天,但絲毫不覺得冷,霜染的樹葉透出各種顏色,畢竟是探秘的路,岔路非常多,只好一路走一路問,但心中有一個目標,再累也不覺得苦。已經走了好長的路,還是沒有到,再問周邊的路人,告訴我們不遠了,是的,應該不遠了,只要努力就快接近目標了。過了一個叫小潭子的村子,心想應該差不多了,因為這名字跟黑龍潭肯定是有關聯的。我們再次問了小潭子的村民,告訴我們再走一段路就可以到了。在山箐里,過了村子后又遇最后一個岔道,打電話問了熟悉的人,告訴我們往左邊這條道上去就可以到了。
我激動地把車開上了這條路,等到我走了幾十米以后,我發現我錯了,不是路走錯了,而是我不該把車開到這條道上,因為我碰到了很窄很壞又是滾石的路面,這種路對于老司機來說可能不算什么問題,但我是個開車的新手,沒有什么經驗,我在這滾石的路上急得不知所措。車身不停地抖動,方向盤不聽使喚,車輪不停打滑著,無法前進,甚至右后輪已經冒煙了,我心里直冒虛汗。我只能停了下來,不知道該怎么辦。當然這個時候我告誡自己不能著急,先停下來觀察路面,看看前后,也打電話問一下老司機該怎么操作,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只能前進不能后退,后退就意味著危險,前進還有一絲希望。我反復給自己打氣。這時妻子也告訴我不要急,說下去幫看一下哪一個部分輪子被卡住了,哪個部分需要拿掉石頭,哪個部分需要墊上石頭,此刻,我真的覺得妻子的心理素質的確是非常好,也為我增強了前進的信心。經過反復的摸索和妻子的協助,我終于沖過了滾石路面,此刻我心里長長地舒了一口氣,以一種勝利者的姿態,把車開到了安全的地方。輕松下來后,回憶了剛才的那一幕,完全可以用無奈與緊張來形容,雖然沒有生命危險,但假如車開不出去,我真不知道該怎么辦。
我們走出了困境,繼續往上沿著靈泉的方向不斷攀登。我們去到一塊有芭蕉林的地方,已經看到那里有非常豐富的水源,想必這就是靈泉之水,但仔細看了一下沒有任何的標志,所以我們想這肯定還沒有到靈泉。我們繼續沿著山路向上攀登,終于在一個山梁上看到一塊小石碑。以前,我就在文物管理所的資料上看過,這里有一塊清代的保水護林碑,碑文上有愛護水源,禁止放牧的相關內容。當我親眼看見這樣的碑文時是如此激動,因為它見證了古人在那個時候就已經有了最樸素的保護綠水青山的意識,同時我想靈泉應該就在我的眼前不遠了。
果然,已經聽到了泉水叮咚的聲音,我們順著泉水響的方向摸索前行,就看到了流出的一條小溪,那水清澈見底,溝邊的小草野花長得青翠迷人,一棵喬木的花樹像迎接我們一樣,在這樣的時節里居然迎風傲放,姿態雍容。我很奇怪,這里12月開的花該是什么品種,什么樣子呢,花心是黃色的,有點像野山茶,但我不敢肯定,因為這方面的知識我是不夠的。
穿過這棵花樹的樹蔭,我們看到了一個很大的泉眼,流淌出一股清泉,這個泉眼的流出的水量,大大的超出了我的想象,比我想象的要大得多,再走了兩步又發現兩個泉眼,怪不得這是靈泉呢,原來是多個泉眼流出的水匯集到這里。
再走兩步,當年的“靈泉”碑已經顯示在我們的面前,繁體的“靈”字和碑刻的滄桑感,毫無疑問地展示著自然的靈氣和歷史的痕跡。“林泉隱居誰到此,有客清風至”,元曲大家馬致遠像是為我們寫好了引子。我們開心地說道,終于到了,終于到了,真正的靈泉啊!
那么美的水,那么清澈,那么透亮,先喝上一飽再說。本來想直接用手捧水喝,但怕驚擾了水中的植物和細沙,只好拿出了帶手柄的玻璃杯子輕輕地打上一口一口喝,當水入嗓子眼,真的是如此甘甜如此沁人心脾,是那種發自心底升騰起來的甜美。再打一杯,我靜靜地去打量杯中之水,盡是如此清澈透亮,沒有一絲絲雜質,我覺得比平時的桶裝水更勝一籌。此刻我們夫妻倆感慨著,來到了目的地,來到了心儀的靈泉,剛才所有一切的勞累與緊張,全都煙消云散,此刻獲得的是經過奮斗和攀登以后的快感,欣賞到靈泉的快樂,體會到自然的魅力。當我喝完第二杯水后,我就情不自禁用視頻發了三條朋友圈。

靈泉石亭
當我發第三條朋友圈的時候,在清澈流淌的泉水中,我看見了一根根紅色的東西在水底招搖,一開始我誤以為是一些人把紅色的簽香放在水里邊,我想去把它撈出來,可當我的手碰觸到這些紅色東西的時候,我才發現那是一種鮮紅的植物,直接從水里長出來,哪是什么香呀,但好像應該就是香呀,那顏色真的是讓我十分的驚奇,與我們平時用的紅色的簽香是如此接近,我想這大概是大自然給龍王爺上的香火吧。我驚嘆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這樣的植物我平生第一次見,當我把它發到微信朋友圈的時候,很多人也評論說從來沒有見過。后來我特別把它發給了巍山一個做香的非遺傳承人,她也被驚到了,她說太像紅色的簽香了,太神奇了。泉水邊還有一種與紅色植物相配的野生薄荷,綠綠的十分養眼。整個小環境是如此和諧,如此寧靜,如此賞心悅目。
喝了水吃了糕點,我們便慢慢開始欣賞靈泉周圍的景致,夫人說這個靈泉碑下面的池子,是一個半圓形的水池,有點像大理的蝴蝶泉。我說是的,這是古人的匠心所蘊,一方面是利用了自然的環境,同時明顯也有認真加工的痕跡。因為要讓后人享受這股靈泉,享受自然之美、文化之美,所以,光緒年間的蒙化同知卞庶凝就在這里寫下了“靈泉”碑。此刻,李白的兩句詩,“清溪清我心,水色異諸水。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里。”十分應景。池邊長著一些不知名的野草,許多水流順著這些野草流下,形成了細小的瀑布,煞是好看,偶爾有陽光灑下來,在池水的周圍就會呈現出彩虹色,很想抓住,但轉瞬即逝,若想等到再現,完全靠的是運氣,這若隱若現的小彩虹對于眼睛是舒暢的,但對于拍攝的人就是考驗了。
池塘旁邊有一個石亭,里邊就供奉著靈泉碑記。碑上的文字清晰可見,碑文中有這樣的一句“開月池,建石亭”,想不到100多年過去,還能如此的清晰,這不得不佩服當時刻字的力度以及石質的選擇。我對著石碑磕了一個頭,以表達對先人的敬畏和感激之情。抬起頭來,又發現了祭祀龍王的碑刻,感激大自然的恩賜,感恩這龍潭之水帶給我們的甘甜,滋潤萬物的恩澤。此時,我仿佛進入了忘我的境界,深深地感悟到,原來世間的美好的詩章并不是頭腦當中突發奇想,而是大自然給我們的啟示以及我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構成了一幅幅美麗的畫卷,也變成了雋永的詩詞歌賦。
吹著山風卻沒有一點寒意,聽著泉水的叮咚聲,內心和周圍一樣是如此靜謐。不知不覺時間已經過了很久,我們只能打道回府了,我們再次在泉眼流出的地方打了一杯水,準備把水帶回家給母親喝。
哼著輕松的山歌小調,再看看當時上來時很難走的路,一切都變得那么自然,好像什么困難也沒發生過。當我欲啟動車時,令我驚奇的是,在我的車頭前面,停留著一只鴿子,它在我的車前停留了好久,我也不愿驚擾它。
回家的路上,妻子在路邊摘了山野的橄欖,開開心心帶回了家。我們把這杯水給母親喝了,她說真的很甜。
編輯手記:
山高田廣,阡陌錦繡,并不被眾人所熟悉的鄉村山野逐漸走入媒體和大眾的視野。《尋幽探秘東山鄉》和《白崖早春茶飄香》兩篇文章的作者通過走訪并親身融入到那里的環境中,為文字記錄帶來了珍貴生動的細節。當地在注重生態的保護下,因地制宜發展,并保留了農業文化的價值,讓鄉村更像鄉村,讓山野回歸山野。同時,當地農民通過辛勤勞動逐漸實現了對美好生活質樸的愿望。這些探訪記錄著時間與情感,讓我們一同走進文字中,持續著關注山鄉的發展和變化。在清寂的深山中,尋找新鮮活躍的山泉是一次有趣的體驗。《靈泉探秘》描寫的就是這樣的旅程,經過曲折的探路后,尋找到隱秘的山泉,感受著大自然洗滌浸潤身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