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彩蕓整理

皓月當空,給人無限遐想,文人墨客的心,最易被月色感動。詩人作家筆下的月亮,意境深遠,含蓄優雅,美不勝收。
詩人筆下的月亮,美在意境。唐代詩人王維的《山居秋暝》寫道:“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秋風颯爽,纖纖月波在松間晃動,潺潺清泉在月色的映襯下波光粼粼,閃爍著碎鉆般的光芒,此景真乃如夢如幻。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氛圍讓人記憶深刻,“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似乎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輕紗籠月,如此靜謐朦朧的意境,同樣出現在當代作家孫玉石的《吹滅讀書燈》中,“吹滅讀書燈,一身都是月。”萬籟俱寂,滅燈之后,月光透過窗欞灑滿讀書人全身。
作家筆下的月亮,妙在含蓄。羞于啟齒的話語,可以讓月亮代表。張愛玲的《傾城之戀》中有這樣一幕——柳原打電話問流蘇:“你的窗子里看得到月亮么?”流蘇不語。兩人曖昧許久,未挑明心意,直到柳原告訴流蘇:“我一直想從你的窗戶看月亮。”愛情的火苗由此點燃。日本近代作家夏目漱石認為,比起直白地告訴對方“我愛你”,不如低吟“今晚的月色真美”。“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與意中人并肩賞月,讓彼此心旌搖蕩。
作家筆下的月亮,趣在意深。月色溶溶,令文人墨客不禁聯想到美好的事物。月亮可以代表夢想,英國作家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中有句名言:“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熱愛藝術,為此不惜放棄穩定的工作,告別賢惠的妻子,背井離鄉,追求藝術與自由。追逐理想的過程是艱難的,但總有人在路上,有人半途湮沒,庸庸碌碌;有人抵達終點,功成名就。月亮可以代表初心,臺灣當代作家林清玄在《月到天心》里寫道:“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心里都有月亮埋藏,只是自己不知罷了。只有極少數的人,在最黑暗的時刻,仍然散發月的光明,那是知覺到自己就是月亮的人。”洗滌思想之垢,讓內心如明月般敞亮皎潔,才能在人生旅途中行穩致遠。
作家凝眸望月,思緒翻涌翩躚,化為筆下動人心弦的文字,感受其中的深遠意蘊,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