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希平

“反思工作落后的原因,根本上還是由于政治站位不高、思想重視不夠、責任落實不力、推進力度不大。在此,我代表縣人民政府作出深刻檢討……”
6月13日,湖南省岳陽市委機關報《岳陽日報》刊發了湘陰縣人民政府縣長劉世奇等3名官員的“工作檢討”,檢討的原因是5月份這3人所在縣(市、區),在岳陽市污染防治考核中排到了后3位。“湖南一縣長登報檢討”的消息經媒體披露后,在湖南岳陽乃至湖南全省引起了強烈反響,也引發了各界的熱議。
《法治周末》記者調查發現,讓官員登報作工作檢討,岳陽并不是首例,社會各界又會如何看待此事呢?
6月13日,岳陽市某機關單位工作人員李浩(化名)來到辦公室后,翻看著當天出版的《岳陽日報》。每天上班后,翻閱當地的報紙,獲悉當地的一些政務和新聞信息,成了李浩的一個習慣。當他看到第5版后,3份“工作檢討”引起了他的注意。
“這是我參加工作以來,第一次在報紙上看到這樣的‘工作檢討。”李浩向《法治周末》記者透露,此事在岳陽機關單位引起了很大的震動。“當天上午,我們很多同事都在議論此事。”
6月14日,《法治周末》記者登錄《岳陽日報》官網,在6月13日出版的《岳陽日報》第5版的下方位置找到了3份“工作檢討”。第一份檢討書標題為“湘陰縣5月份污染防治攻堅戰工作檢討”,作者署名為劉世奇;第二份檢討書標題為“岳陽經開區5月份污染防治攻堅戰工作檢討”,作者署名為萬俊鋒;第三份檢討書標題為“汨羅市5月份污染防治攻堅戰工作檢討”,作者署名為程陽。但這三份“工作檢討”的作者,并沒有注明其工作單位和相關職務。
李浩向《法治周末》記者透露,檢討書中的劉世奇是湘陰縣縣長、萬俊鋒是岳陽經開區管委會分管環保的副主任,程陽是岳陽市生態環境局汨羅分局局長。
記者看到,劉世奇在檢討中說,湘陰縣在全市5月份污染防治攻堅戰月度考核排名全市倒數第一,被普華書記(曹普華,系岳陽市委書記)約談。
在檢討書中,劉世奇還從4個方面談了一下階段的工作目標,將認真貫徹市委、市政府相關決策部署,嚴格按照市生環委的工作要求,以“零容忍”的態度、“長牙齒”的措施,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除了劉世奇之外,岳陽經開區管委會副主任萬俊鋒、岳陽市生態環境局汨羅分局局長程陽,分別代表岳陽經開區和汨羅市,對5月份污染防治攻堅戰排名倒數進行了剖析和反思,并作出了檢討。
李浩透露,因為老家在湘陰縣,所以他平時經常關注著湘陰縣的消息,當湘陰縣縣長的這份“工作檢討”出現在《岳陽日報》后,他感到很是意外。
“一周前,我還看到一篇宣傳湘陰縣污染防治工作成績的文章,我一直認為湘陰縣的污染防治做得很好。沒想到幾天后,縣長登報作檢討。”李浩說。
記者在網站看到了這篇題為《湘陰:天藍水碧奏和音》文章,這篇文章刊發時間為6月7日。這篇文章稱,隨著生態文明建設步伐的穩步邁進,湘陰縣上下深入推進藍天、碧水、凈土三大行動,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奏響生態環境保護交響曲。對全縣所有環境問題進行了全面排查和集中整改,徹底整治了一大批歷史遺留問題,高質量通過了中央第二輪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無一問責問題和典型案例,轉辦信訪件數量在岳陽六縣市中最少。
湘陰縣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公務員向記者透露,縣長在寫檢討書的當天晚上,湘陰縣政府已經開始了部署環境整治工作。
6月10日晚,湘陰縣縣長劉世奇主持召開縣政府黨組(擴大)會議。劉世奇在會上說,必須充分認識當前形勢的嚴重性和嚴峻性,高度重視生態環保等底線工作,將其作為第一要務和核心工作,針對站位不高、重視不夠、工作不力等問題,深刻反思,引以為戒,加快整改,形成日通報、周調度機制,確保工作落實落細。
“要知恥后勇,抓牢抓實、真抓實抓環保等底線工作,徹底扭轉當前被動局面。”劉世奇說。
劉世奇還表示,要必須從緊從嚴追責問責,推動工作責任落實,切實把問題的成因和責任查清查明,以嚴肅追責問責,以較真兒碰硬、拉條掛賬的態度,堅決防止此類問題糾而復生、回潮反彈,進一步建立健全長效機制。
記者在湘陰縣政府官網看到,6月14日,湘陰縣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向全縣相關單位印發了《2022年湘陰縣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工作方案》,對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工作進行了部署。
“湖南一縣長登報檢討”的消息經媒體披露后,在湖南全省引起了強烈反響,也引發了各界的熱議。
有評論認為,對于黨員干部、政府職能部門的批評,或者讓他們作檢討,往往局限在部門內部,民眾并沒有充分的“知情權”。正因為少了群眾監督,也就不能收到實效。“讓工作不力的官員登報檢討,初衷恐怕不是為了讓他們出丑,而是為了倒逼工作推進,同時在更大范圍內起到震懾、警示效果。”
《法治周末》記者調查發現,官員公開登報作檢討,已非“新鮮事”,類似事情也多次被媒體披露過。
2013年1月16日出版的《邵陽日報》,曾在頭版刊登了兩份檢討書,作者是邵陽市消防支隊時任支隊長和邵陽市疾控中心時任黨委書記。這兩名官員“深刻檢討”缺席市委經濟工作務虛會議,并保證今后類似事件不再發生。
邵陽市相關部門負責人向媒體表示,此舉的目的是為了抓干部作風。
兩年后,河南省濮陽市7名處級干部也登報公開檢討。媒體披露稱,2015年5月,由于所負責的重點項目推進不力,這7名處級干部在當地主要報紙上,向全市人民作出公開檢討。
據報道,時任濮陽市委書記在深入工業園區、濮陽縣,對部分重點項目建設情況進行暗訪中發現,有些重點項目建設組織不力,長期沒有大的進展;一個鋼架廠房成了半拉子工程,鋼架銹跡斑斑了還沒有蓋上頂棚;一些建成的廠房長期閑置,沒有形成生產能力;城區部分道路存在排水不暢,引發道路積水,造成居民出行困難。針對暗訪中發現的問題,讓未及時開(復)工建設項目的有關部門領導在《濮陽日報》上公開檢討。
濮陽市7名處級干部公開登報公開檢討一事,當時也引發了各界熱議。有網友評價認為,讓工作不力的干部在當地主要報紙上登報公開檢討,這可是一個新招、“狠”招,這樣的火燒得好,燒到了干部的身上、市民的心坎上,值得點贊,更值得廣泛推行。
湖南師范大學法學院教授黃捷認為,讓官員登報公開檢討,是采取法治手段和紀律手段之外的一種加壓機制,目的是督促相關官員知恥而后勇,自我加壓,今后能有所作為。“但是這種手段也要適度,不能過度。”
“效果好不好,關鍵看‘療效。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主要看后續的整改效果。”黃捷說,站在“依法治官”的角度下,對于工作不力的干部,情理之內給其糾錯自責的空間有適當的必要性,因為培養一位干部亦頗為不易。“但更需要依法依規的問責,依據過錯降職或責令辭職,明確賞罰,激勵隊伍整體奮斗精神。”
(摘自《法治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