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堅
對于體位性低血壓大家有所了解,它是跌倒、暈厥和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因素。但對體位性高血壓,可能目前知曉的人并不多。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體位性高血壓是高血壓前期狀態,與心血管事件的發生密切相關。
體位性高血壓是因體位性血壓調節異常,表現為從臥位轉為直立位后血壓升高的一種病理現象。多見兩種情況,一種是血壓短時間內升高,數分鐘后恢復正常;另一種是血壓持續升高。
其血壓升高多以舒張壓升高為主,且波動幅度較大。多數研究的體位性高血壓定義,是直立后3 分鐘內收縮壓升高至少大于20毫米汞柱,或舒張壓的升高超過10毫米汞柱。人群患病率研究,從11%~28%不等,患者多數是在體檢或偶然的情況下發現。個別嚴重患者可伴有頭暈、頭痛、心悸、易疲倦、入睡快、出汗和暈厥等。
目前研究認為,年輕人與老年人體位性高血壓在發生機制、臨床特點及相關臨床疾病上均有一定差異。年輕人體位性高血壓的主要原因通常是交感神經系統異常;而老年人體位性高血壓的發生、發展,除了交感神經系統異常外,還與血管性疾病、壓力感受器功能異常、無癥狀腦血管疾病、慢性腎病等有關。研究認為,體位性高血壓是高血壓前期的一種形式,先于高血壓出現。中年人、年輕人的體位性高血壓,通常預示高血壓的發生,可視為將來發展成高血壓的“指示器”。
而老年人體位性高血壓,則與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相關聯。研究發現老年人體位性高血壓與高血壓靶器官損害也有相關關系,包括無癥狀性腦血管疾病、左室肥厚、頸動脈粥樣硬化、慢性腎病等。一項針對75 歲以上老年人的研究發現,直立性高血壓(指在站立或坐位時血壓升高,而平臥時血壓正常)是無癥狀大腦梗死和深白質病變損害發展的危險因素;體位性高血壓者無癥狀腦梗死發生率顯著升高,神經行為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均顯著下降,是未來中風的一個重要風險因素。
體位性高血壓需要特殊的體位才會引發高血壓問題,日常生活中正常體位并不容易引發高血壓狀態,因此一味地選擇藥物或者是相應的降壓治療,可能會導致日常生活中引發低血壓問題。因此,對于無高血壓而僅僅表現為體位性高血壓的個體,是否需要治療尚無依據。由于體位性高血壓與心血管事件發生相關,有研究認為,對于有體位性高血壓的高血壓患者可考慮選用抑制交感神經活性的藥物。但目前少有證據證實藥物治療可以減少體位性高血壓患者心血管事件的發生以及改善其遠期預后。比較安全的建議是:體位性高血壓患者平時加強體育鍛煉,適量的體育鍛煉對血壓有明顯的調節作用。可根據個人體質情況選擇運動方式和運動量。此外,生活中注意下列情況:
1.首先要了解可能會誘發高血壓的具體體位,在生活中盡量避免容易引起血壓升高的體位變換,盡可能穩定血壓。
2.體位性高血壓的患者尤其是老年人,隨著疾病發展,動脈血管以及心臟都有可能會出現變化,有些患者需進行藥物治療。進行藥物治療的時候,尤其要注意莫隨意變換體位,即使要變換,也應緩慢進行。因為,如果立即變換體位,可能會導致患者血壓無法及時調節,誘發嚴重的情況,如跌倒,腦出血等。
3.體位性高血壓的老年患者更容易出現心血管方面的并發癥,如腦梗和中風的風險是比較高的,患者需要積極預防并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