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金美
今年82 歲的余老太,不久前,她莫名出現腰背部劇痛,痛到站不穩,走路要人攙著才能艱難挪動。醫生檢查發現,余老太腿不痛不麻不浮腫,只是按壓腰椎棘突以及抬腿牽拉到髖關節時感到腰背部疼痛,其他關節全都正常。核磁共振顯示,腰背部也沒有骨折。
醫生根據余老太的年齡,推測可能是骨質疏松引起的骨痛。后續的骨密度檢測證實了這一判斷,經過抗骨質疏松癥治療,余老太的腰背部疼痛逐漸減輕,終于能自己下床活動了。
骨質疏松癥容易骨折,這是大家的普遍認識。當骨量減少,容易形成慢性壓縮性骨折,嚴重者可能在咳嗽、打噴嚏或彎腰提水時突然出現骨折。
不過,骨質疏松也會引起骨頭痛。這是因為在骨組織的舊骨吸收和新骨形成中,骨質疏松患者骨吸收增加,而骨小梁和骨膜下皮質骨受到破壞,破骨細胞溶骨時就可能導致疼痛,這種疼痛在夜間尤為明顯。
門診上,經常有五六十歲的絕經后女性說身體到處痛,今天是胸口痛,明天是背痛,做了好多檢查,結果都是正常的。后經用治療骨質疏松癥的方法去治療,效果不錯。
骨量流失造成的骨痛,是一種游走性疼痛,患者經常會出現腰背疼痛或全身骨痛,這種疼痛沒有固定的部位,且在勞累后加重。其中腰背痛占70%~80%,疼痛沿脊柱向兩側擴散,仰臥或坐位時疼痛減輕,直立時后伸或久立、久坐時疼痛加劇,彎腰、咳嗽、大便用力時加重。
因此,經常感覺骨頭痛的中老年人,如果排除了其他疾病,最好查一下骨密度,確診骨質疏松癥后要及時干預。
如今,老年群體對于骨質疏松的認識度大大提高,很多老人會有意識地補充鈣片、維生素D、曬太陽和鍛煉。不過,對于防治骨質疏松的認識依然存在一些誤區,這種情況在年紀較大的老人中更加普遍。如誤會駝背和骨頭湯的人最多,駝背不是人老之后必然的體態,駝背者要考慮骨質疏松的影響;骨頭湯對補鈣真的沒什么用,想補鈣最好喝牛奶。
還要提醒的是,出現嚴重骨質疏松的人,請不要抵觸藥物治療。這里的藥物不是鈣片和維生素D,而是抗骨質疏松癥藥物。
在治療藥物中,鈣劑和維生素D只是基礎用藥,為骨的形成提供原料。但發生骨質疏松癥后,僅僅靠“開源”補鈣和維生素D 是遠遠不夠的,還要“節流”堵漏。尤其是已經發生過椎體和髖部等部位脆性骨折者,或骨量減少但具有高骨折風險的患者,除了補充鈣劑,還需要聯合抗骨質疏松癥藥物治療。
最常見的抗骨質疏松癥藥物是雙膦酸鹽、雌激素、選擇性雌激素受體激動劑(以雷洛昔芬為代表)及降鈣素等抗骨吸收藥物,以及甲狀旁腺激素、特立帕肽、氟化物等促骨形成藥物。這些藥物怎么選,需要老年科或骨科醫生綜合評估。
不過,抗骨質疏松癥藥物對胃腸道有刺激,還可能引起發燒,一些患者一聽有副作用,堅決不肯用。其實,藥物副作用應該是和治療效果進行綜合評估,看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對大部分患者來說,藥物副作用可通過對癥治療得到緩解。患者能在抗骨質疏松癥治療后保持骨密度穩定或增加,減少骨折發生,這就是利大于弊。比如唑來膦酸針,建議每年打一針,就可維持骨密度穩定。
一些患者治療后,發現骨密度沒有增加,就覺得沒效果,不愿繼續治療。其實,對于嚴重骨質疏松癥患者來說,不用藥干預的后果肯定是骨密度快速走下坡路,用藥后如果骨密度穩定或增加,沒有新發骨折或骨折進展的表現,就證明抗骨質疏松癥治療成功。也就是說,骨密度不繼續下降也是一種成功,如果治療后骨密度提升,那就更是撞大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