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明
上世紀60年代初,本人在某醫學院就讀時,曾患急性鼻竇炎。當時,右側鼻內有較多的膿性分泌物擤出,初起時涕中帶少許血液,并伴有較劇烈的頭痛。頭痛部位在前額、右側眼眶上方和內眥部位,嚴重影響日常的學習和生活。
患病后即到學院保健科就診。起初主要服用氯霉素,幾天后效果不明顯。這時,保健科醫生為我開了付中藥,其中僅有4 味藥,即蒼耳子10 克、白芷10 克、辛夷6克、薄荷6 克。保健科將中藥代煎后送給我服用,每天1劑,分2次服。服用幾天后膿性鼻涕逐漸減少,頭痛也減輕了。之后遵醫囑連服14 天,鼻竇炎癥狀全部消除了。僅用4 味中藥就治好了鼻竇炎,我第一次體會到中醫藥治病的魅力。以后,我將此藥方推薦給幾位好友,他們都治愈了鼻竇炎,并對此方大為稱贊。
后來我有心查了這4 味中藥的方劑,原來是鼻科臨床常用方“蒼耳子散”,在宋代的《濟生方》里就有記載。該方主治風邪上攻之鼻淵、鼻流濁涕不止,即臨床上的急/慢性鼻炎、鼻竇炎及過敏性鼻炎等病,證屬風邪所致者均可用此方加減治療。
鼻淵是中醫病名,是指鼻流濁涕,如泉下滲,量多不止為主要特征的鼻病;常伴頭痛、鼻塞、嗅覺減退、鼻竇區疼痛等,是鼻科常見病、多發病之一。西醫學的鼻竇炎可參考鼻淵進行辯證施治。
蒼耳子散所治鼻淵的病因,為風邪犯肺、鼻竅不通,故治宜祛風通竅。蒼耳子“獨能上達巔頂,疏通腦戶之風寒”,有祛風除濕,通竅止痛之功,善治鼻淵。白芷及辛夷祛風疏表,宣通鼻竅,進一步加強了蒼耳子的作用。薄荷既可助以上三藥祛風通竅,又能制其辛燥化熱之弊,還可宣散郁滯之熱邪,一藥三用。諸藥合用,共成祛風散邪,宣通鼻竅之功。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又復發過幾次鼻竇炎,主要癥狀是右側鼻塞、流膿鼻涕和前額、右眼眶上方疼痛。為方便起見,我選擇了內含蒼耳子散的中成藥“鼻淵舒口服液”,治療效果也相當好。該藥的組成為:蒼耳子、辛夷、白芷、薄荷、黃芩、梔子、柴胡、細辛、川芎、黃芪、川木通、桔梗、茯苓。
由此可見,鼻淵舒口服液是以古方“蒼耳子散”為基礎加味而成的。其中,蒼耳子、辛夷辛散風邪,芳香通竅,為君藥。梔子泄三焦實火;黃芩散上焦風熱,兼可燥濕;柴胡、薄荷疏風散熱解郁;川芎、細辛、白芷辛散通竅止痛,共為臣藥。茯苓滲濕;桔梗載藥上行,宣肺排膿;黃芪補益正氣以增強排膿之力,共為佐藥。諸藥合用,以奏疏風清熱,宣肺排膿,通竅止痛之功。
鼻淵舒口服液的主要功效為疏風散熱、祛濕通竅。適用病癥為鼻炎、鼻竇炎等屬肺經風熱及膽腑郁熱證者。用法為一次口服10 毫升,一日2~3 次,7日為一個療程。本人的體驗是,用藥要及時,剛有癥狀時就服藥,效果更好,一般服藥三四天就能痊愈。有時剛出現眼眶上方疼痛就服藥,僅服1~2天就完全不痛了。
與鼻淵舒口服液相類似的中成藥目前還有:鼻淵通竅顆粒、鼻竇炎口服液、鼻淵糖漿、鼻淵合劑等,這些藥都是以“蒼耳子散”為基礎,擴充了不同的加味制成,鼻竇炎患者可在醫生的指導下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