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圣陽(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第一采油廠)
三元復合驅驅替介質分別為空白水驅、聚合物驅、三元驅和后續水驅;采出情況分別為:未見效、見效期、見垢期和垢質消失期。
該階段驅替介質為空白水驅及聚合物驅未見效階段,采出情況則為未見效階段。生產特點是隨生產時間延長,含水逐漸上升,采出液中的含油量逐漸下降。采出液的特征是:采出物主要是油、水、氣三相混合物,采出物中油的性質與正常水、聚驅無差別,其它物質主要是采出的油層水和溶解氣,只有少數井會見到一定量的聚合物。根據結蠟的影響因素分析[5],此階段的結蠟程度會逐漸減弱。
該階段驅替介質為聚合物驅、三元驅,采出情況為見效階段且采出井未結垢。生產特點是隨生產時間延長,含水逐漸下降,采出液中的含油量逐漸上升,通過取樣與聚合物對比,采出物中重質成分(烷烴中碳原子個數16~64的是蠟質成分,烷烴中碳原子個數大于64的是膠質和瀝青質)明顯高于正常聚驅。而且隨見效時間的延長,原油重質成分逐漸升高。聚驅與三元復合驅見效階段原油成分對比見圖1。

圖1 聚驅與三元復合驅見效階段原油成分對比Fig.1 Comparison of crude oil composition between polymer flooding and ASP compound flooding
通過成分分析,三元復合驅見效期,原油中重烴含量高于聚驅一倍以上,使蠟樣中膠質、瀝青質等重質組分增多,膠質、瀝青質對蠟有增黏作用,加速結蠟;機械雜質為結蠟提供晶核,會促使結晶加快。因而,該階段由于重質成分的增加,對結蠟有極強的促進作用。
見垢期采出物主要是油、水、氣、聚合物、堿、表活劑等組成,雖然采出物油中重質成分明顯高于正常聚驅,但由于存在堿、表活劑作用下的Ca(OH)2、Mg(OH)2及Ca Si O3、Mg Si O3和堿、表活劑,使得這一階段采出物的復雜性增加。而且這一階段采出井的結垢情況日益嚴重,但結蠟明顯減弱。
為了得到采出物中堿和表活劑對結蠟的影響,進行了室內實驗,以原始凝油黏壁量為基準,不同濃度堿、表活劑凝油黏壁量降幅曲線見圖2。

圖2 不同濃度堿、表活劑單獨作用時凝油黏壁量曲線Fig.2 Viscosity curve of condensate oil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alkali and surfactant alone
實驗結果表明,隨堿和表活劑濃度增加,凝油黏壁量逐漸下降。當堿濃度達到3 600 mg/L后,原油黏壁量下降幅度達49.29%;表活劑濃度達到400 mg/L后,原油黏壁量下降幅度達到80.5%。
選取6種濃度堿和8種濃度表活劑復配進行室內凝油黏壁量實驗,不同濃度堿、表活劑復配后凝油黏壁量降幅曲線見圖3。
基于SOI(Silicon-On-Insulator)的光波導諧振腔器件,由于其結構簡單、集成度高、靈敏度高等特點而廣泛應用在濾波器[1-4],激光器[5-6],光調制器[7-8],光開關[9-11],生物傳感檢測[12-13]和光學陀螺[14-15]等多個領域。目前對于微環諧振腔耦合間距的研究大多基于理論層面,且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間距與耦合系數的關系上[16-19],關于耦合間距對微環諧振譜線影響的報道較少。在實際的光波導微環諧振器中,耦合間距對諧振系統各個性能參數都有著重要的影響,耦合間距的優化將有助于器件的性能改善。

圖3 不同濃度堿、表活劑復配后凝油黏壁量降幅曲線Fig.3 The decline curves of gelling oil viscosity after the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 concentrated alkali and surfactant
通過實驗可以得出,得表面活性劑濃度達到55 mg/L后,原油黏壁量下降幅度達到50%以上。
通過上述分析,見垢階段油井采出的原油中含有表活劑和堿,而表活劑使蠟和金屬表面的潤濕性由親油反轉為親水,有效抑制了蠟晶的附著,加之堿對蠟有溶解作用,因而在這一階段不需要進行清蠟。
三元驅結束后,開始注入聚合物,當聚合物驅替三元介質至采出井筒后,采出液中主要由油、水、氣、聚合物及含量極小的其它成分組成,此時已處于見效后期,含水將不斷上升,產油量不斷下降。此時隨含水上升,采出物中重質成分明顯下降。由于該階段采出液中的堿、表活劑作用下的Ca(OH)2、Mg(OH)2及CaSi O3、Mg SiO3和堿、表活劑消失,因而結垢現象也隨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結蠟現象再次出現。但由于含水上升很快,采出液中含油比例下降,總體的蠟質成分和其它的重質成分含量也會隨之下降,結蠟程度隨之大幅下降[6]。
常用的油井清防蠟工藝有熱洗清蠟法、強磁防蠟法、化學劑清防蠟法和微生物清防蠟法。根據實際生產需要,在三元復合驅井中采用熱洗清蠟工藝為主要方式。此方式是通過熱水在井筒中的循環或熱傳導,將熱量傳遞給井筒中的流體,提高流體溫度,將沉積在桿管上的蠟熔化后通過流體排除,達到清蠟的目的[7-8]。
根據未見效階段特征,該階段熱洗參數完全可以按照《機采井熱洗溫度圖版》和《機采井熱洗時間圖版》進行確定。機采井熱洗時間控制圖版、機采井熱洗溫度控制圖版見圖4、圖5。

圖4 熱洗時間控制圖版Fig.4 Control chart of hot washing time

圖5 熱洗溫度控制圖版Fig.5 Control chart of thermal washing temperature
抽油機熱洗周期確定方法采用產液、沉沒度、電流、上載荷或下載荷的抽油機“五參數”法確定;螺桿泵井熱洗周期按扭矩值變化確定。熱洗周期大致在90 d至150 d。熱洗的溫度、壓力與聚驅熱洗無差別。
根據此階段采出特征,可以認定該階段是整個三元復合驅全過程中結蠟最為嚴重的階段,因而需要采取加密熱洗制度,抽油機熱洗周期確定方法仍可采用抽油機“五參數”法確定;螺桿泵井熱洗周期也仍然按扭矩值變化確定。根據現場實施的情況統計,熱洗周期大致在70 d至110 d。熱洗的溫度、壓力與水驅熱洗無差別。
根據此階段采出特征及對結蠟的影響[9],三元復合驅見垢階段,隨采出物表活劑、堿濃度的增加,原油的結蠟能力明顯減弱,當凝油黏壁量下降到70%以上時,可采取不熱洗手段。
根據采出物表活劑、堿的濃度,判斷油井是否處于見垢階段尤為重要[10]。結合實際情況,制定了不同采堿和采表濃度條件下的熱洗工作制度,分為熱洗區、觀察區、見垢區。不同濃度堿、表活劑復配后凝油黏壁量降幅統計見表1。

表1 不同濃度堿、表活劑復配后凝油黏壁量降幅統計Tab.1 Statistical of viscosity reduction of condensate after mixing alkali and surfactant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
由于含水上升很快,采出液中含油比例下降,總體的蠟質成分和其它的重質成分含量也會隨之下降,結蠟程度隨之大幅下降。因而該階段采用長周期熱洗。
根據上述分析,確定三元復合驅各階段熱洗制度,三元復合驅各階段熱洗制度及參數匯總見表2。

表2 三元復合驅各階段熱洗制度及參數匯總Tab.2 Summary of hot washing system and parameters in each stage of ASP flooding
選擇三元結垢高峰期3口采出井開展試驗,平均熱洗周期由95 d延長至416 d,作業起出桿管泵均結垢、未結蠟。見垢期免熱洗試驗井情況匯總見表3。

表3 見垢期免熱洗試驗井情況匯總Tab.3 Summary of non-thermal washing test wells in scale period
平均每次熱洗,中轉站熱洗泵電動機耗電為202.5 k Wh,加熱爐耗氣348.8 m3,同時部分熱洗液倒灌油層,含水恢復時間長,平均影響產油約2.48 t,目前累計實施三元復合驅熱洗制度油井1 189口井,其中有649口井實施免熱洗,共減少熱洗1 950井次,節電39.49×104kWh,節氣68.01×104m3,少影響產油4 829 t,且未出現因結蠟造成卡蠟的油井。
1)決定熱洗周期的主要因素是采出液的含水與重質成分含量,由于三元復合驅不同采出階段采出液含水、重質成分含量是變化的,因而熱洗周期隨之變化,其中見效期重質成分含量最高,是聚合物驅的2倍以上,且該階段含水較低,熱洗周期在70~110 d,垢質消失期處于后續水驅階段,含水高、重質成分含量低,使該階段熱洗周期最長,為110~180 d。
2)實驗結果表明,隨堿和表活劑濃度增加,凝油黏壁量逐漸下降。當堿濃度達到3 600 mg/L后,原油黏壁量下降幅度達49.29%;表活劑濃度達到400 mg/L后,原油黏壁量下降幅度達到80.5%。由于見垢階段油井采出的原油中含有表活劑和堿,而表活劑使蠟表面潤濕性由親油反轉為親水、金屬表面的潤濕性也由親油反轉為親水,有效抑制了蠟晶的附著,加之堿對蠟有溶解作用,因而在該階段可實現免清蠟。
3)三元復合驅全周期熱洗參數選擇方法,在現場應用中見到良好節能的效果,為今后三元復合驅熱洗參數確定提供有力的借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