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林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凝聚和引領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勝利前行的強大精神力量,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蘊含著豐富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如“厚積薄發”“厚德載物”“宅心仁厚”等“厚”文化,不僅體現了人與人的處世之道,還體現了海納百川、兼收并蓄、美美與共的文明風范。國有企業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要自覺承擔起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大力弘揚傳統文化中的“厚德、厚實、厚生”文化理念,做“厚”文化模范實踐者,為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文化支撐。
“厚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周易》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主要強調君子應增厚美德,容載萬物。《禮記》曰:“德者,得也。”意思是有道德的人,所有美好的東西都會回應他。司馬光說:“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聰明才智,不過是成功路上的資本;高尚的品德,才是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也是講道德、講誠信的經濟。國有企業作為市場經濟大潮中的主體,講德、重德、遵德是企業的立業之本,要積極踐行以“誠信”為道德基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堅持依法經營、合規經營、誠信經營,遵守國家法律法規,恪守商業道德和市場規則,自覺維護市場秩序,做誠信守法經營的引領者。
厚實通常指物品寬厚結實,質量好,經久耐用。中國人追求高品質、高質量的歷史源遠流長。西晉的哲學家和文學家傅玄曾經指出:“夫裁徑尺之帛,形方寸之木,不任左右,必求良工。”這句話的意思是作為手工業者,不論產品大小或工作輕重,都應該追求上乘的質量。《呂氏春秋》曰:“物勒工名,以考其誠,工有不當,必行其罪,以窮其情。”意思是把制造者名字刻在器物上,以便于檢驗產品質量,對合格者進行獎賞,對不合格者給予懲處。翻開浩瀚的中華民族歷史畫卷,從周朝的青銅器、唐朝的瓷器、明朝的家俱等生活用品,到萬里長城、北京故宮等建筑工程,不僅是中華民族聰明才智的結晶,更是中華民族精益求精、追求品質的具體體現。質量是興國之道、富國之本、強國之策。國有企業要牢固樹立質量第一的強烈意識,認真履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等法律法規所規定的義務,堅決抵制任何“偷奸耍滑”“偷工減料”“偷梁換柱”和制售假冒偽劣產品的行為,不做虛假廣告,不夸大宣傳,不誤導、不欺騙用戶和消費者,不斷提升產品的質量,用實際行動樹立弘揚“厚實”文化的典范。
“厚生”語出《尚書》里的《皋陶謨》,提倡“正德,利用,厚生”,意指厚待生命、厚待民生,強調重民養心、以人為本,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尚書》說:“民惟邦本,本固邦寧。”這些都強調“厚生”思想,強調以人為本。中國共產黨一經誕生,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黨的百年歷史,就是一部踐行黨的初心使命的歷史,就是一部黨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歷史。國有企業繼承和發揚“厚生”文化,就是要堅持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認真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切實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積極投身公益慈善事業,讓高質量發展成果更多惠及民生;要牢記“國之大者”,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深入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不斷提高國有企業核心競爭力,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實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