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譽為歷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記憶的背影”。非遺數字化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播的新方式,隨著當今數字化技術的不斷發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手段日益豐富?!棒斿\”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是山東省一種民間純棉手工紡織品,民間通稱“老粗布、手織布、家織布等”。受工藝制作條件的限制,其花紋以方形幾何紋為主,亦稱“花格子布”,因其色彩絢麗、燦爛似錦而得名。魯錦織造技藝已在齊魯大地傳承千年。魯錦的保護與研發工作始于1985年,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廣泛的應用價值。
魯錦是土生土長的民間織物,相關文字資料缺失、文物留存甚少。由王大海編著,山東友誼出版社于2013年11月出版的《中國魯錦》一書,將魯錦藝術的文化內涵、技藝精髓與藝術創意和現代生活很好地融為一體,使其具有很強的本土文化特征和廣闊的研發前景,為保護和傳承民族民間文化開辟了一條新思路。
《中國魯錦》共有6個章節。第1章對魯錦作出定義,有利于魯錦的研究和傳承;第2章系統總結魯錦織造機具的演變和織造工藝及流程;第3章分析了記錄魯錦的織造工藝和織作技秘,解決口述傳承方式導致技術難以流傳繼承的問題;第4章解析了魯錦紋樣的文化內涵,講述圖案寓意與民俗、婚俗、禁忌等諸多魯西南生活元素的聯系;第5章針對魯錦的過去和現在,探討魯錦的未來發展之路;第6章從藝術設計的角度,設計研發了一批既具有濃郁鄉土氣息,又具有鮮明時代特點的魯錦產品,豐富提升了魯錦藝術,為魯錦織造技藝傳承和保護研究提供了借鑒資料。
魯錦產品采用純天然原料、運用傳統手工織造工藝,具有獨特的地域文化藝術特色。同時,魯錦生產大都散落在民間,因工序復雜,大都以農戶為單位進行生產,隨意性大。手工制作生產效率比較低下,這使得魯錦的功利價值受到挑戰,造成魯錦織造技藝人才的流失嚴重,魯錦的傳承存在很大的困難,甚至面臨傳統織造技藝失傳的境地。另外,由于受到市場經濟和工業化生產模式的沖擊,魯錦產品受大眾消費者的重視程度日漸低下,進而直接影響到魯錦產品的銷售和產品拓展,出現產品質量低劣和品牌比較混亂的現象,可見魯錦的織造技藝傳承受到了一定的阻力?;谝陨衔墨I資料研究分析,本文提出了魯錦織造技藝文化的數字化保護與產業發展的新思路。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主要采用當代數字技術手段,包括采集與處理、存儲與展示、以及數字傳播等技術,將非遺復原再現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數字化表現形態,并以全新的形式進行解讀、保存和利用。數字化技術使得非遺的保護呈現出不同于傳統保護方式的絕對性優勢,非遺魯錦數字化保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①內容詳實全面,利于永久保存。無論怎樣傳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歲月的流逝,難免會遭遇損壞和遺失的境地。采用數字化技術保護傳統魯錦織造技藝與文化,能夠非常詳實全面地通過VR攝像、運動捕捉、圖片拍攝、圖文掃描、魯錦藝人的口述攝像或現場演示等方式,系統地以數字形式記錄并保存魯錦織造工序的繁瑣流程,改變傳統保護方式的呈現形式和保真效果,有利于安全和長久性的保存珍貴的文化遺產。
②表現形式直觀,便于后人傳承。魯錦織造工藝的衍生產品圖案復雜、花紋樣式多樣,具有復雜性和獨特性,采用數字化技術保護魯錦織造技術和文化,可以將現存優秀的魯錦工藝技法,通過魯錦藝人的現場講解與操作攝像,加之記錄其口述文案,更加直觀地呈現以便于后人理解、保護與傳承。
③擴大受眾面,利于傳播推廣。非遺魯錦織造技藝文化的數字化網絡資源,可以徹底打破時間、空間、人力、財力等條件的限制,使得魯錦文化遺產通過各種網絡信息平臺就能被大眾所認識,便于研究和探索,使其真正成為大眾的文化遺產。從而激發和培養大眾參與非遺保護的自覺意識和執行力。此外,對于魯錦文化的傳播推廣而言,相對于傳統的文化遺產保護,數字化的魯錦文化遺產傳播速度快捷方便,利于文化交流和進行深度推廣,充分展示魯錦文化的藝術魅力。
目前,非遺的數字化保護是非遺保護實現科學化管理的重中之重。非遺魯錦織造技藝的數字化保護,以非遺魯錦織造技藝為中心,充分利于現代數字化技術手段進行數字保護與傳播,其具有一定的理論支撐和方式方法,絕不僅僅是將非遺魯錦與數字化技術手段的簡單銜接。魯西南地區傳統魯錦織造技藝具有豐富文化內涵,進行數字化保護與創意發展的工作量巨大,應立足傳統魯錦織造工藝的特點和現狀,按照“保護—傳承—創意發展”的思路,進行有步驟、有計劃、逐步深入開展。
①建設并完善傳統魯錦織造技藝數據庫。建設關于傳統魯錦織造技藝的大數據平臺,將傳統魯錦織造技藝的圖片與文本、音頻與視頻、實物等,轉化為數字化資源,進行有效、系統的保存與管理,并結合人工智能技術、數字圖像等技術,實現數據庫資源的高效檢索、信息發布與訪問功能。例如,可以根據魯錦織造工藝的技、人、物、藝等進行分類,模塊化設置傳統魯錦織造的工藝、工匠、工具、藝術資源數據庫。將傳統魯錦織造技藝建成一個系統、全面、開放的數據資源服務平臺,從而使非遺魯錦織造技藝走出地方、走向世界,拓展人們對魯錦文化認知度和社會影響力。
②建設基于VR技術的交互式魯錦文化體驗中心。實現魯錦文化與VR技術應用的融合,利用VR技術將非遺魯錦織造技藝的整體流程進行分步驟數據采集,打造交互式魯錦文化體驗中心,為實現線上線下交互、人機交互設計拓展發展空間。例如,利用數字化技術對傳統魯錦織造流程進行挖掘實現數據情景再現,開發關于非遺魯錦織造工藝流程的趣味小游戲等,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將具有良好的展陳效果和互動效果,使得傳統魯錦織造工藝的藝術表現形式更具趣味性,拉近大眾與傳統藝術的距離感,使大眾更好地了解魯錦的豐富文化內涵與本質規律。
③搭建魯錦產品的個性化網絡定制平臺。隨著電子商務的興起,個性化網絡定制業務逐漸走向實際生產應用。在傳統魯錦織造工藝分類儲存數據庫的基礎上,依托互聯網技術,整合設計素材、工藝生產等資源,搭建魯錦產品的個性化定制開放式平臺,完善魯錦產品的“設計—生產—銷售”產業鏈,實現與用戶的深度交互,讓客戶可以更多地進行自主設計開發,實現充分的個性化設計與生產,為魯錦產品的創意設計開發打造一站式服務平臺,進而提升魯錦產業的數智化、網絡化運營水平。
④教育結合非遺魯錦的數字化保護與創意發展。借助數字化手段,將非遺魯錦文化教育引入地方院校,使得非遺魯錦織造技藝實現代際傳承成為可能。但需要注意的是,傳承內容和傳承形式,必須要符合當代學生的學習規律和心智成長規律,使之真正成為一種自身學習的愛好和興趣,以便擴展其傳承的深度和效度,并注重培養“匠心精神”。
總而言之,《非物質文化遺產記憶檔案:中國魯錦》一書所表述的內容詳實,在城鎮化進程和工業化發展的潮流下,非遺的保護與傳承正面臨巨大考驗,亟需依靠現代科技、傳媒、創意等手段,為其注入新的活力,非遺的數字化保護已經儼然成為非遺保護與創意發展的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