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廣威
(中鐵十七局集團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山西太原 030032)
成蘭鐵路茂縣隧道位于茂縣車站~龍塘車站區間,全長9 913 m,隧道最大埋深1 653 m,正線線間距30 m。隧道D8K127+560~D8K128+200段穿越茂汶活動斷裂帶,埋深410~655 m,茂汶活動斷裂為一條北東向的壓扭性大斷裂,斷層走向N40°E,傾向NW,傾角70°~80°,破碎帶寬度300~400 m。開挖揭示圍巖為志留系茂縣群(Smx5)的絹云千枚巖、炭質千枚巖[1]。掌子面圍巖破碎,夾石英巖脈。進入斷層核部后破碎程度逐漸加劇,開挖后,圍巖手捏即碎,呈粉末狀,無水,如圖1所示;緊接活動斷裂帶為大理巖,富水,隧道最大出水量30 000 m3/d,如圖2所示。

圖1 炭質千枚巖

圖2 大理巖富水
隧道以構造水平應力為主,最大水平主應力為27.51 MPa,最大主應力方向為N19.3°W,與洞軸線(N56°W)交角為 36.7°。
茂縣隧道左線大變形段2017年10月貫通,貫通后,持續進行監控量測。大部分斷面在3個月左右整體變形趨于收斂。
2018年7月,隧道左線監測顯示變形速率增大,之后出現初支噴砼起皮、掉塊,并發展為拱架扭曲、折斷,最終有較大范圍的初支侵限。
表現形式:初支破壞從輕微到嚴重依次表現為局部初支砼輕微剝落、鋼架連接板砼縱向呈直線剝落、鋼架縱橫向扭曲、鋼架肋板斷裂擠出上下錯動、初支及鋼架大范圍橫向擠出等。
破壞部位:主要表現在拱腰及邊墻(矮邊墻至內軌頂以上6.5 m范圍內),拱部無明顯破壞特征(僅有少量初支砼剝落現象)。拱頂和邊墻變形趨勢關聯,即邊墻變形大的斷面其拱頂下沉量也相對較大[2]。
右線施工中,初期支護發生拆換,主要發生在邊墻部位,兩側邊墻均有發生。在正常掘進施工時,有發生錨桿拉斷現象,但主要為右線的右側,左側未發現。
D8K127+950拱墻監控量測情況如圖3所示。

圖3 拱墻監測曲線(2016年12月~2019年6月)
左線拱墻初支變形破壞段落集中在D8K127+815~D8K127+990段(活動斷裂核部),累計最大沉降值位于D8K127+955處,達503.4 mm;最大收斂變形發生在D8K127+930處,達903 mm。從監控量測曲線發現,有如下特點:
(1)大部分段落均長時間保持了穩定,但該段監控量測數據顯示在2018年7月后出現了變形速率加速的現象。
(2)根據D8K127+880~D8K127+930段變形曲線反映,2017年10月~2018年5月間變形趨于收斂,右線掌子面開始掘進時,左線量測數據出現變形速率增大的情況,左右線存在相互干擾現象。
2017年12月底開始設置監測點,2018年4月,左線部分仰拱存在上浮現象,2018年4月以后變形速率加劇。2019年4月,上浮最高斷面為D8K127+985仰拱右側點,上浮451 mm。仰拱上浮呈現持續上浮不收斂的情況,D8K127+970變形曲線如圖4所示。

圖4 仰拱監測曲線(2017年12月~2020年4月)
(1)左線D8K127+740~D8K128+010段270 m,存在仰拱上浮現象,該段拱墻二次襯砌未施作。其他已施作二襯段落未監測到仰拱上浮現象。
(2)上浮量值大,速率不衰減。截止2019年4月份,上浮最高斷面為D8K127+985仰拱右側點,上浮451 mm,速率不衰減,說明變形一旦啟動則穩定發展,疑似蠕變現象。目前國內尚未發現已施作仰拱襯砌的段落有類似的上浮量級。
(3)上浮一側高,一側低。即左右線間側上浮量值大于線路外側上浮量值。
(4)仰拱上浮為仰拱襯砌整體上浮。對仰拱上浮段落進行排查,未發現明顯縱向、環向、斜向砼裂紋,單板仰拱砼整體性較好,整體上浮(部分接頭處破壞為施工機械車輛造成)。
(1)所處段落地應力條件的特殊復雜性
隧道穿越茂汶斷裂核部段落左線長達393 m,段落內由軟質巖過渡到硬質巖。現場破壞段正好處于圍巖軟硬分界的軟質巖側,而在遠離硬質巖時,雖然巖性仍然為粉末狀的千枚巖,但支護破壞程度卻逐漸降低,說明靠近巖性分界處,原始地應力可能呈現更復雜的狀態,對中巖柱穩定更加不利,從而加劇了變形的發生。由于圍巖破碎無法實現地應力測量,因此無法對此處地應力進行準確估計。
(2)地下水環境發生變化
開挖揭示掌子面顯示,千枚巖地段圍巖干燥無水,相鄰段落大理巖、灰巖地段富水。隧道貫通后,地下水環境變化,極易造成千枚巖地段圍巖軟化,圍巖強度的降低,導致大變形段落松動圈進一步擴大,從而導致地下水再下滲。惡性循環弱化基礎作用,支護措施對變形的抑制作用難以控制。
(3)圍巖流變影響
茂縣隧道千枚巖段存在明顯流變特性,考慮二次襯砌抵抗流變作用,先行洞在變形段采取與后行洞同時施作二次襯砌的原則,以免二次襯砌可能的破壞,圍巖流變也是造成支護破壞的因素之一。
(4)先后行洞影響
本段落左右線線間距30 m,采用圓形襯砌后凈巖柱寬度小于17 m。通過分析監控量測曲線可以發現,幾乎所有變形破壞的斷面均在變形穩定一段時間后出現加劇的現象。在發生變形破壞段落,左線變形與右線施工可能存在相關性。
結合茂縣隧道地質情況研判,過程施工、監測情況及造成仰拱上浮的成因分析,確定仰拱上浮治理的主要思路為:隔絕上游水,降低水對基底的影響,注漿加固圍巖抵抗圍巖流變,拆除破壞的原支護體系重構,增設加固措施確保中巖柱穩定,設加強型仰拱抑制水平地應力對結構的影響。
鑒于千枚巖特性及地應力特征,開展了孔口管注漿加固圍巖及直徑300 mm,長度30 m抗浮樁試驗,試驗結論如下:
(1)圍巖內夾雜硬度高的石英,采用常規的風動鑿巖機成孔,一是成孔時間長,無法快速成孔,易塌孔;二是石英卡鉆,形成無效孔;三是千枚巖遇水易泥化,自然條件下無貫通裂隙,采用孔口管注漿,擴散半徑有限。同時,采用孔口管徑向注漿,注漿壓力0.8~1 MPa,受孔口封堵長度(30 cm)限制,無法有效阻斷雙層初支砼與圍巖間的空隙,漿液易從初支面散失,注漿壓力上不去,注漿壓力不夠大難以突破圍巖自身壓力形成灌漿通道。調整注漿方式為分段注漿,增加注漿壓力,可實現注漿加固圍巖的效果[3]。
(2)抗浮樁試驗:成孔深度未達到設計30 m,對成孔有干擾的因素,一是炭質千枚巖夾雜無規律分布的石英,石英脈硬度較高,加之高地應力,塌孔、卡鉆,成孔困難;二是上游滲水導致圍巖軟化、塌孔[4]。采用干作業成孔,縮小孔徑,縮短孔長可實現成孔[5]。
(1)隔水注漿
在大理巖與千枚巖分界上游,采用袖閥管全環徑向注漿形成隔水帷幕。中巖柱側將中巖柱圍巖裂隙全部進行填充封堵,其余拱墻及仰拱范圍加固至開挖輪廓線外8 m范圍。注漿采用?48×3 mm袖閥管注漿,分段注漿,注漿壓力不小于2 MPa。
(2)高壓徑向注漿加固圍巖
對未施作二襯段,采用袖閥管徑向注漿加固圍巖。注漿參數及工藝同隔水注漿,袖閥管注漿分區域施工、間隔施作、跳孔進行。注漿壓力、擴散半徑、單孔設計注漿量等根據現場注漿實驗及注漿的部位進行優化調整[6]。
徑向注漿加固圍巖按照邊墻鉆孔、拱部鉆孔、灌注套殼料、初次注漿、二次注漿及管內回填施工工序作業[7]。
施工技術卡控要點:
①干作業成孔:考慮千枚巖遇水泥化情況,注漿加固圍巖過程中,采用干作業成孔,避免圍巖進一步軟化。
②快速成孔:選取功率大等可適應的設備,減緩變形縮孔、避免石英卡鉆等。
③快速完成袖閥管的安裝及套殼料的灌注,盡快形成受力體系。
④長邊墻短拱部:鉆孔深度設置為邊墻8 m、拱部5 m,對應圍巖和初支變形的分布規律設置。
⑤確保三次注漿。注漿分初次注漿、二次補漿、袖閥管內回填注漿。初次注漿控制終止壓力不小于2 MPa,持壓注漿10 min以上,結束時的進漿量小于20 L/min;二次注漿在初次注漿初凝后進行,加大注漿范圍,彌補漿液收縮;三次注漿對袖閥管內空腔進行回填,防止圍巖擠壓收縮變形[8]。
(3)初支破壞段落處理
考慮原支護措施能保證支護的長時間穩定,故待注漿措施完成后,對初支破壞段落按原大變形支護參數進行拆換,錨桿由?32自進式錨桿調整為?38自進式錨桿。
(4)中巖柱加固
中巖柱圍巖變形主要為拱腰以上圍巖擠入變形。采用對拉錨索及邊墻錨索支護的方式控制圍巖變形。
對拉錨索設3根,長度根據實際巖柱厚度截取,間距為1.8 m×1.5 m(縱×環)[11],設置于內軌頂以上5 m范圍。邊墻錨索中巖柱兩側各設1根,長度20 m,縱向間距1.8 m,與水平方向呈45°斜向下設置。單孔6束錨索張拉控制力按450 kN控制(預留空間),布置情況如圖5所示。

圖5 中巖柱錨索布置示意
錨索施工按照“錨索鉆孔→錨索編束→錨索安裝→注漿→鋼墊板安裝→預應力張拉→封錨”的流程進行。
施工技術卡控要點:
①穿一留二不沖突。嚴重大變形段雙層初支,鋼架間錨桿密、空隙小,為保證對拉錨索成孔效率,在左線一支施作后二支施作前鉆孔,避免打孔對二支鋼拱架的損傷。
②先注后拉等強度。因活動斷裂地層破碎,為避免塌孔影響錨索孔質量,必須成一孔,灌注一孔。因錨索穿過孔口錨墊板時,錨索中心空隙較小,封口時不能完全封堵,注漿時存在少量漏漿,故注漿后采用二次加壓注漿,確保孔內注漿飽滿密實,補漿壓力一般為0.6~1 MPa。為避免塌孔,成孔后安裝錨索并立刻注漿,在注漿體和初支混凝土強度增長至設計強度的80%后再張拉,提高施工效率,保證兩側錨固端的質量。
(5)隧底加固
隧底加固分為兩部分,隧底微型樁及錨索。隧底微型約束樁布置于填充頂面以下5.5 cm處,樁徑140 mm,樁長20 m,間距1.2 m×1.8 m(橫×縱)梅花形布設[12],如圖6所示。微型樁鋼筋束由4根?25鋼筋和?42連接鋼管組成,頂部設置90°彎鉤并與整體式仰拱鋼筋進行焊接。

圖6 隧底微型樁及拉力型錨索示意
錨索設置于側溝底附近部位,間距1.8 m,與豎向交角約35°,長20 m。
隧底微型樁加固樁按照“鉆機就位→鉆孔清孔→鋼筋籠制作、安裝→注漿→鋼筋接頭處理”的工藝施工[11]。
施工技術卡控要點:
①考慮地應力高、圍巖軟弱破碎變形快,為保證措施的施工質量,采用快速成孔、快速安裝鋼筋束和及時注漿的方式進行,嚴禁多孔同時進行、互相干擾。
②采用孔底返漿法注漿,在初凝后及時進行補注漿,注一孔成一孔,確保孔內漿體飽滿。
③鉆孔時提高空壓機功率,用以提高清孔質量。清孔后立即安裝鋼筋籠,安裝時輕下輕放,做好孔口圍堵,防止孔口虛渣掉落孔內堆積。成孔長度略大于鋼筋籠安裝長度。
(6)仰拱加強
將仰拱二襯、仰拱填充調整為鋼筋混凝土仰拱結構,整體澆筑[12],如圖7所示。

圖7 整體仰拱鋼筋布置形式
2020年6月,仰拱上浮段落拱墻襯砌施作,拆換段落128 m,仰拱上浮-5.26~1.28 mm,速率平均0.01 mm/d。上浮最大1.28 mm,沉降最大5.26 mm,排除掉過程施工影響及測量誤差,仰拱總體沉降無變化。
茂縣隧道仰拱上浮處理關鍵技術主要有:
(1)通過地應力測試、補勘等綜合手段運用,研判分析出了仰拱上浮的因素,做到了針對性治理。
(2)采用隔水注漿,將圍巖中的水盡量隔絕在大理巖、灰巖地段,降低了水對軟巖地段的影響。
(3)采用高壓徑向注漿的方式,使千枚巖地段的圍巖加固得以實現,從而對穿越活動斷裂帶圍巖流變的抑制起到了最大的預防作用。
(4)通過對拉錨索、仰拱錨索、微型約束樁等綜合處理技術,針對性地施加措施,確保了該段仰拱上浮治理的工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