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才,姚才奎,尹紅升,孫林華,湯靄婭,梁 泉,溫憲勤*
(1.祥云縣種子管理站,云南祥云 672100;2.臨滄市種子管理站,云南臨滄 677008;3.云南農業大學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云南昆明 650201;4.云南省種子管理站,云南昆明 650031)
近30 年來,我國飼用蛋白和植物油的消耗量迅速攀升,但受耕地資源限制,難以持續擴大大豆種植面積,只能通過進口滿足市場需求。截至2021 年,自給率不足15%,我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大豆供應量不足成為困擾我國糧油安全的卡脖子難題。2021 年12 月,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要全力抓好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并提出實施大豆擴種行動,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間套種)技術,依靠科技進步加快提高大豆單產水平,推動大豆玉米兼容發展,多措并施擴面積、提產量。
間套作是指運用群落生態空間結構原理,在同一土地上按照不同比例種植不同種類農作物的種植方式[1-2]。作為一項集約化農業栽培技術,間套作可充分利用光、熱、水、肥、空間和時間資源,提高單位土地產出率,增加農民收益。云南省大豆種植歷史悠久,大豆品種多、種植面積廣,大豆間套作和凈種兩種模式種植面積基本相等[3-5]。本文對云南省大豆間套作模式的種植現狀、問題、發展潛力及發展對策進行歸納及分析,旨在為云南省大豆間套作模式的深入研究及大面積推廣奠定基礎。
云南省地形復雜,山地、高原、河谷等多種地形并存,海拔高差較大(海拔76.4~6 740 m),具有從各種氣候帶特點。云南省大豆年播種面積12 萬~15 萬hm2,年產量15 萬~18 萬t,分別占全國的1.2%和1.0%。大豆種植區域主要分布在文山州、紅河州、普洱市和昭通市等地,目前已基本形成以文山州、曲靖市、昭通市和紅河州為主的夏大豆生產基地,以德宏州、普洱市、臨滄市為主的冬季熱區大豆生產基地及以昆明市、玉溪市、曲靖市為主的菜用大豆生產基地。
云南省大豆間套作有玉米-大豆、甘蔗-大豆、煙草-大豆、茶葉-大豆和水稻田埂種植大豆等多種種植模式[6-7]。玉米-大豆常年種植面積約4.0 萬hm2,占云南省大豆間套作種植面積的60.2%;甘蔗-大豆種植面積約1.0 萬hm2,占比15.0%;煙草-大豆種植面積約1.0 萬hm2,占比15.0%;茶葉-大豆種植面積約0.5 萬hm2,占比7.5%;水稻田埂種植大豆面積約0.15 萬hm2,占比2.3%。
由表1 可知,大豆間套作種植在云南省全省范圍內均有分布,總面積達5.704 萬hm2,集中分布在文山州、曲靖市和昭通市,總計3.095 萬hm2,占云南省大豆間套作種植總面積的54.3%。預計2022 年云南省大豆間套種面積在6 萬hm2左右。

表1 2021 年云南省各州(市)大豆間套作種植面積
云南省玉米種植面積為176.5 萬hm2,烤煙面積為59.9 萬hm2,果林面積超66.6 萬hm2。如果推廣玉米-大豆、煙草-大豆、果園-大豆間套作種植,大豆適種面積將在40 萬hm2以上,在種植空間方面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云南省大豆常年種植面積約13.3 萬hm2,其中大豆間套作種植面積約占50%。2011—2021 年,云南省共審定通過大豆新品種25 個,其中適合間套作種植的品種有滇大豆2 號、云資環大豆5 號、云黃13、云黃15 及滇大豆8 號等。滇大豆2 號2021 年間套作推廣種植面積0.150 萬hm2,占云南省大豆常年種植面積的1.13%;云環資大豆5 號2021 年推廣種植面積0.273萬hm2,占云南省大豆常年種植面積的2.05%;云黃13 號2021 年推廣種植面積0.340 萬hm2,占云南省大豆常年種植面積的2.56%。由此可見,大豆良種間套作種植面積占總播種面積比例很小,推廣潛力巨大。大力推廣高產優質大豆品種,既能改良云南省大豆品質,又能保證糧食增長,增加農民收入,對云南省省內供給平衡起到重要作用。
在大豆間套作種植時,應選用適宜的大豆品種,采用科學的種植模式及合理的施肥技術,同時在生育進程上錯開峰值期,從而更有效地利用間套作系統的整體資源,提高作物的產量和品質[8]。例如,在玉米-大豆模式中,當大豆-玉米按照2 ∶2 行數種植時,玉米-大豆復合產量較玉米凈種時增產5.7%,提高了作物的整體經濟效益。同時,大豆能固定空氣中的氮,在玉米-大豆間套作種植時,可減少氮肥用量8%~12%[9]。
云南省常年豆制品加工所需生產原料60 萬~80萬t,省內每年生產量在30 萬t 左右,供需缺口巨大。隨著社會發展,肉蛋奶在國民飲食結構中所占的比例逐漸提高,肉蛋奶生產所需的飼料中豆粕約占20%,大豆供應量遠遠小于需求量。同時,云南省地處西南邊陲,與緬甸、老撾、越南等國家接壤,是面向南亞、東南亞周邊國家的重要門戶,充分利用云南省的區位優勢和技術優勢開拓國內和國際的大豆市場,能夠打造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農業類優勢產業。
云南省長期以來對大豆生產重視程度不夠,支持力度不足,品種資源得不到保證,基礎研究薄弱。云南省內從事大豆研究的機構和人員較少,目前僅有云南省農科院和云南農業大學設有大豆研究室,玉溪市、文山州、德宏州等少數州(市)設有豆類研究室。云南省現有大豆技術人員30 人,專業背景以農學、植保為主,且多數是兼顧多種作物,僅有少數技術骨干側重于單一大豆品種的研究[10]。
據統計,2017—2021 年云南省通過審定大豆品種共計24 個,其中高油大豆品種13 個、高蛋白大豆品種15 個,但是新品種推廣力度不足,生產上品種多、雜、亂現象較突出,多品種混合降低了專用品質[11]。
由于大豆種子是常規種,農民可以自行留種種植,因此大豆種子銷售業效益較低,種子經銷商缺乏新品種推廣動力,導致相當一部分農民仍種植當地的農家品種,新品種普及率不高。
1)生產條件較差。云南山區面積占98%以上,海拔高差大、旱地多,因土壤、氣候、地形等自然條件的制約,大豆生產經營分散,難以形成連片規模商品生產基地。2)生產水平低。大豆新品種更新、更換緩慢,新技術推廣應用率不高,農民仍沿用傳統的大豆種植技術,以山區旱地零星種植,或與玉米、果園等套種為主,機械化應用難度大,良種良法不配套,造成單產水平較低,生產成本較高,效益較差。3)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能力較弱。目前,云南省沒有大豆育繁推一體化企業,也沒有大豆專業化種業公司。云南省大豆加工企業220 家,集中在昆明、曲靖、玉溪、紅河等經濟條件較好的州(市),而且多數廠家加工技術落后,產品同質化嚴重。
1)建立間套作大豆科研基地,改善品種培育條件,提高大豆種植技術,為間套作大豆發展提供技術支持。2)增加大豆種子生產基地建設投資,建設一批良種生產基地,重點改善良種繁育和農田基礎設施條件,全面提高大豆良種的生產能力。3)加強種質資源保護。除了云南省農作物種質資源中期庫外,增加大豆種質資源庫,有效實施低緯高原特色大豆種質資源的保護與利用。4)加快設立國家級、省級大豆產業體系和科學家崗位,開展大豆養分高效、多抗、高蛋白、光周期遲鈍等生理分子機制與育種研究,開展大豆帶狀種植相關生理生化與育種以及示范推廣工作。
1)鼓勵種子生產和經營單位從事大豆種子的生產和經銷,積極推廣、應用養分利用效率高的大豆新品種,通過利用作物根際生態調控與養分資源綜合管理技術提高養分利用效率,積極擴大優良品種豆類作物種植面積,以實現農業增產增值和生態環境保護的目標。2)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加強大豆科研和推廣投入,增加財政支持,有效保障大豆基礎研究和示范推廣工作。
1)推廣應用耐陰抗倒、株型收斂、早中熟、高產大豆品種,選用株型緊湊、抗倒抗病、中矮稈、適宜密植的高產玉米品種。2)發展具有低腥味的高蛋白品種(蛋白質含量一般在43%以上),作為直接加工食品用豆,用以生產豆腐、豆奶、酶活大豆粉、全脂大豆粉、鹵腐及豆豉等。3)選育百粒重在30 g 以上的大粒豆,用以生產青毛豆出口;選育百粒重在10 g 以下的小粒豆,用以生產豆芽和納豆。
1)針對云南省旱地面積大,土壤有機質含量低等狀況,積極開展玉米-烤煙-大豆、大豆-小麥-油菜等輪作機制的研究與應用,以有效提高大豆規模效益和改善土壤理化條件,促進云南省種植業可持續發展。2)積極推進大豆生產組織機制試點工作,培育一些新的大豆企業、新型農民合作組織、專業大戶,統一進行大豆生產和銷售,提高農民應對市場競爭的能力。3)推動龍頭企業與農戶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采取保底收購、股份分紅、利潤返還等方式,提高農戶加工銷售大豆的收益,提高大豆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和水平。
1)以大豆全產業鏈開發為目標,充分發掘國產大豆食用價值,大力發展豆奶等符合現代消費需求的大豆精深加工產業,從需求側引導供給側,種植、生產和消費端同步升級,最終拉動國產大豆的自給率,同時助力國民營養和鄉村振興的戰略目標。2)除了傳統豆制品加工外,還要積極拓展飼用大豆產品和休閑食品的研發,促進豆和奶有機結合,開發多種風味的產品,促進大豆主食產品開發。3)依靠科技力量研究豆渣利用,提高大豆食品的附加值,以大豆專用品種選育推廣為支撐,形成以專種、專用、加工為主的大豆深加工產業鏈。
云南省與緬甸、老撾、越南接壤,這些國家擁有豐富的后備耕地資源,但囿于技術及資金短缺,沒有發揮出應有的生產潛力。因此,可利用云南省區位優勢和技術優勢,鼓勵企業通過購買或者租賃的形式,利用上述國家豐富的耕地資源,建立東盟國家大豆生產基地,培育東盟大豆生產企業,推動東南亞大豆產業的發展,拓寬我國大豆的進口渠道,為我國大豆戰略安全提供支撐。